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临床研究》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218270
面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37例分析
http://www.100md.com 《医学临床研究》 2000年第2期
     作者:唐涤泉 王卫平

    单位:湖南省株洲市第三医院 株洲 412003

    关键词:肌瘤性痉挛;病因学;神经压迫综合征;治疗;面神经;外科手术

    湖南医学000225【中图分类号】 R651.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1-9421(2000)02-0119-01

    本院于1989~1997年,采用“耳后入路面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共37例,随访2年,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7例,女20例,男17例;右侧18例,左侧19例。平均年龄48岁,30~40岁,10例;40~50岁,8例;50~60岁,19例。病程长者达10余年,多为3年左右。患侧面部有麻木、紧张感等21例,神经系统检查均未发现阳性体征。
, http://www.100md.com
    1.2 辅助检查 CT扫描均排除颅内肿瘤致面神经受压。肌电图提示患侧面肌阵发性高频率脉冲,所有面肌的脉冲均同步。

    1.3 手术方法 局部浸润麻醉,取侧卧位,患侧朝上。于耳根后2 cm,垂直横窦方向作切口,长4~6 cm,上端平耳尖,下端平乳突尖。在冷光源照明引导下,探查桥小脑角,认清面神经及位听神经及与之伴行或邻近的动脉以及岩静脉的位置关系。钝性分离面神经与产生压迫或紧贴的血管,在分离过程中勿损伤岩静脉。然后在神经与血管间垫上特氟隆(Toflon,日本产)或国产用于房间隔修补的涤纶片。缝合硬脑膜,勿需留置引流管。

    2 结果

    37例随访2年。治愈27例,无术前类似的抽搐或痉挛发作;肌电图检查示阵发性高频率脉冲消失。好转8例,患者在平静状态下无抽搐或痉挛发作,在情绪激动和紧张下有类似术前的抽搐或痉挛发作,但程度较术前轻,稍休息大多在1 h内缓解;肌电图检查示阵发性脉冲及发放次数均少于术前。无效1例,患者术后症状无变化,肌电图检查同术前。死亡1例,死于脑干缺血,中枢性呼吸衰竭。
, 百拇医药
    3 讨论

    面肌痉挛好发于中老年女性,根据典型的临床症状,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肌电图检查示阵发性高频脉冲等特点,诊断多无困难。但应与颅内肿瘤压迫

    面神经所产生的痉挛相鉴别。因此CT扫描应列入术前检查。

    本组病因尚不清楚,有多种学说。目前较为重视的是根据血管压迫学说而设计的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1]。本组37例中15例见小脑前下动脉斜跨面神经上方产生压迫;14例显示耳蜗动脉与面神经紧贴产生激惹;8例血管来源不详,但斜跨或紧贴面神经。1例未见血管压迫或激惹。本组6例采用“Teflon”隔离血管压迫面神经根减压。其余31例采用国产涤纶片包绕面神经根部。作者认为,Teflon具有重量轻,容易垫附,固定好等优点;国产涤纶片,其造价较低,但垫附难度较大,且不好固定,但仍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垫附材料。钟衍军[2]报道微血管减压后的主要并发症为耳鸣和听力下降。本组术后半年内出现手术侧耳鸣者10例,听力下降9例。2年后随访,仍有间歇性耳鸣8例,听力下降3例;好转8例,病人无自觉症状,在情绪紧张或激动状态下,诱发类似术前的面肌痉挛发作,这可能为垫附材料未完全隔离血管与受压神经所致。术后1例无效,首先考虑垫附的材料脱落,其次还应考虑除血管压迫外,还存在神经髓鞘的增生、崩解,以及其它因素对神经的刺激、激惹。因此单纯的微血管减压术无效。1例术后持续昏迷3 d死亡。其原因一是手术过程中使用脑压板显露手术时,过分牵拉,脑干供血动脉痉挛,致脑干缺血,水肿;二是垫附材料是国产涤纶片,质地较硬,大小取之不适当,对脑干供血动脉产生压迫,使血管痉挛,产生血流动力学改变,形成微血栓,致脑干缺血、液化造成不可逆损伤。
, http://www.100md.com
    面肌痉挛虽为面神经根受压及异常刺激使面肌异常收缩的一种疾患,目前尚无理想的保守治疗方法。面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相对而言较为简便,手术所要求的条件不高,无需特殊仪器设备,因此,不失为基层医院治疗面肌痉挛值得推广的一种手术方法。

    【作者简介】 唐涤泉(1950~),男,湖南株洲人,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神经外科、创伤外科工作。

    【参 考 文 献】

    [1] 蒋大介,杨国源.实用神经外科手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446

    [2] 钟衍军,张志强.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232例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7,7:225

    【收稿日期】 1999-09-03,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