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铁道医学》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225225
不排放视网膜下液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http://www.100md.com 《铁道医学》 2000年第2期
     作者:韩万春 顾真寰

    单位:(上海铁道大学附属铁路医院,上海 200072)

    关键词:视网膜脱离;手术方法;视网膜下液

    铁道医学000215 [摘要]目的 探讨视网膜脱离手术方法的改良。方法 采用冷凝、环扎、外加压、不放液的方法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41例。结果 1次手术成功38例,2次手术成功1例,总成功率95.1%。2例巨大裂孔有明显玻璃体牵拉的病例手术失败。结论 不排放视网膜下液的手术方法简便安全,成功率高,且适应范围广。巨大裂孔边缘翻卷或有明显玻璃体牵拉者不适宜本法治疗。

    [中图分类号]R774.1+2;R77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912(2000)02-0103-02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采取不排放视网膜下液的方法,在国内外均有报道。我院自1994年开始,采用冷凝、环扎、外加压、不放液的方法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41例41眼,获得满意效果。
, 百拇医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共41例41只眼。其中40例第1次手术,1例入院前外地医院手术后复发。男21例,女20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13岁,平均47岁。发病时间:1周内4例,2周23例,3周10例,3周以上4例,最长4个月,最短1!d。

    眼部情况:视网膜脱离范围:1个象限13例,2个象限24例,3个象限3例,全脱1例。其中球形脱离13例,浅脱离11例,伴脉络膜脱离2例。裂孔形态:马蹄孔19例,最大3!PD(PD为乳头直径,下同);圆或长圆孔14例,最大2!PD;2个裂孔6例,3个以上小孔2例。裂孔大多位于眼底50°~60°之间。玻璃体情况按赵氏膜分级:Ⅰ级膜9例,Ⅱ级膜28例,ⅢΑ级4例。

    1.2 手术方法 本组全部施行冷凝、环扎、外加压、不放液手术。方法是:眼底镜直视下冷凝裂孔,冷凝点多少按裂孔形态的大小而定,程度以看到冷凝斑出现即止。要避免过度冷凝,以免术后玻璃体粘连机化,导致网脱再发。冷凝后在巩膜上作定位标记,然后作环扎,环扎带(硅胶条)放置于裂孔后缘水平线。环扎长度根据眼球大小、眼压高低而定,一般在58~62!cm之间,手术以在眼球壁上出现轻度凹陷为宜。外加压材料是带凹槽的硅胶块,大小可随意选择和切割,然后将其置于裂孔区的环扎带下,环扎带正好嵌入其凹槽之内。完成这些操作后,应观看眼底,了解裂孔是否在加压嵴上、裂孔与色素上皮是否贴近、加压范围是否至少超过裂孔1~2!mm、网膜动脉充盈是否正常等等,若有不满意应予调整。术后第2天主要观察裂孔封闭情况,以及网膜下液吸收情况。少数网膜下积液较多者,给予中药帮助驱水。
, 百拇医药
    2 结 果

    本组共41例,1次手术成功38例,成功率92.7%。1例术后发现积液无明显吸收,裂孔一端加压不严(孔缘与加压嵴等齐),3!d后再手术,调整加压位置后,积液很快吸收,总成功率95.1%。失败2例均为3!PD的大马蹄孔,上缘呈鱼嘴状,术后裂孔缘没有展平,玻璃体有牵拉现象,积液不吸收,后转院治疗。

    视网膜下液吸收的时间:1次手术成功的38例中,1~2!d吸收18例(占47.4%);3~7!d吸收18例(占47.4%);8~14!d吸收2例(占5.2%)。其中2例伴有脉络膜脱离,经手术前后激素治疗,并未影响手术效果。

    本组手术后未发现眼前段缺血、视网膜明显出血或术后新裂孔发生。

    3 讨 论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只要封住裂孔,即使不排放视网膜下液,也能手术治愈。这一点早在1971年被Lincoff通过1!000例手术取得了87%治愈的好成绩而得到证实,并得出了“即使全脱离也可能在16~36!h内完全吸收的结论[1]。国内近年来不放液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报道也令人鼓舞[2,3]。我们于1994年开始逐步采取冷凝、环扎、外加压、不放液的方法治疗孔
, 百拇医药
    源性视网膜脱离。我们认为冷凝使视网膜色素上皮与神经上皮产生粘连,而对巩膜和血管的损伤明显比电凝小。环扎法有许多优点:(1)扩大了手术适应证范围,即使是不同象限多裂孔病例,或网膜变性区较大,或有玻璃体膜形成但膜形成不太严重的病例都适用。(2)环扎后玻璃体腔相对缩小,减少了玻璃体腔内容物的动荡,更有利于玻璃体皮质与裂孔接触,阻断液体流动,比单纯加压更可靠。(3)由于环扎,裂孔区的加压也变得十分简便,只要将带凹槽的硅胶块嵌入环扎带下即告完成,无须另加缝合。由于不排放视网膜下液,也就避免了放液可能出现的种种并发症,而且使视网膜脱离手术成为纯眼外手术,不但简化了手术,而且大大提高了手术的安全度。本组41例手术,成功率达到95.1%,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也证明了这一点。

    关于视网膜下液吸收时间,本组一次手术成功的38例中,将近一半病例在2!d内吸收,平均是2.97!d。分析影响视网膜下液吸收的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包括脉络膜功能是否正常,视网膜下液中蛋白的含量、分子大小等等。Chignell认为:裂孔与嵴的距离越近,视网膜下液吸收越快,而与病人年龄、脱离期限无关[4]。王毅等也认为:视网膜下液的吸收与年龄、屈光状态无明显相关性,也不与视网膜下液的量成正比[5]。所以,我们认为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时,严密封闭裂孔,通过加压使色素上皮与神经上皮尽量接近是关键。冷凝、环扎、外加压、不排放视网膜下液的手术方法是可行的。当然,对于巨大裂孔边缘翻卷或ⅢΒ级膜等有明显玻璃体牵拉的病例,应列入适应范围之外。
, 百拇医药
    [作者简介]韩万春(1940-),男,浙江人,上海铁道大学附属铁路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

    [参考文献]

    [1] 杜念祖.视网膜脱离治疗的进展[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87,1:13-7.

    [2] 张皙.加压不放液手术治疗视网膜脱离[J].中华眼科杂志,1982,18:336-40.

    [3] 冯建国,张皙.环扎加压不放液治疗球形视网膜脱离[J].中华实用眼科杂志,1994,10:601-3.

    [4] Chignell A H,Talbot J.Absorption of subretinal fluid after nondrainage retinal detachment surgery[J].Arch Ophthalmol,1978,96:635-7.

    [5] 王毅,秦娟娟.环扎加压不放液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J].中华实用眼科杂志,1997,15(4):224-7.

    [收稿日期]1999.10.18,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