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铁道医学》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225239
小儿肠套叠的保守治疗
http://www.100md.com 《铁道医学》 2000年第2期
     作者:鲁清滨 于德富 王立玉

    单位:(淄博铁路医院外科,山东淄博 255026)

    关键词:肠套叠;空气灌肠;肠穿孔;婴幼儿

    铁道医学000240 [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肠套叠的保守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空气灌肠加手法复位,反复多次整复套叠肠管。结果 治愈率92.6%。结论 空气灌肠是诊断及治疗肠套叠的有效方法,治疗中应注意预防肠穿孔。 [中图分类号]R5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912(2000)02-0131-01

    我院自1989年1月~1997年7月共收治婴幼儿肠套叠27例,均为回盲部肠套叠。除3例因有腹膜炎表现而直接手术外,余24例均采用空气灌肠诊治,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 http://www.100md.com
    本组男婴19例,女婴8例。年龄4~15个月,中位年龄7.5个月。表现为突发阵发性腹痛,剧烈阵发性哭闹,平均10~20min1次,较规律,伴有呕吐,为胃内容物,腹痛过后安静入睡或玩耍如常。从发病到就医的中位时间为2h。查体中均触及右下腹包块,有压痛,肠鸣音活跃,并可闻及气过水声,肛诊10例指套有血染。

    本组病人均行空气灌肠疗法。在空气灌肠复位前30min注射镇静解痉剂,即复方氯丙嗪每次1~2mgkg-1和硫酸阿托品每次0.01mgkg-1。病儿安静后,将气囊肛管(Foley管)插入直肠内,将气囊充气(一般40ml)堵住肛门,使气囊肛管与空气灌肠复位器(或血压计)相接。注气前在X线透视下检查有无游离气体,观察肠管内气体分布情况。然后缓慢注气,压力从7.9kPa开始逐渐增高,一般不超过12~13.33kPa,最高不超过15kPa。切忌注气过快、过猛,以免发生肠穿孔。一般阴影到达脾曲、肝曲时移动较慢,当气体到达套叠头部,呈现环形、钳形、半月形等肿物阴影。到达盲肠后肿物阴影往往停止移动,持续加压片刻或数分钟,肿物阴影逐渐缩小,直至完全消失,同时见大量气体进入小肠内,这时套叠已复位。如肿物阴影消失,但小肠内进入气体很少,表现为假性复位,不应仅满足于杯口软组织影消失,而忽视了追踪气体进入小肠情况。另外在复位前了解小肠内气体的多少及分布情况,以免将原肠内积气误认为空气灌肠所致。应在持续加压的同时加强手法按摩,直至气体进入小肠为止。如肿物阴影无改变,应持续加压,5#min后仍无变化,应降低2~3kPa压力,用手在肿物上按套叠的方向逆向轻柔按压。在未排出气体时按摩肿物有造成肠穿孔的危险,应提高警惕。在加压按摩10min后拔出Foley导管,放出肠内气体。肛门会排出大量气体并带出大便,如是血便应考虑肠管充血水肿较重,肠壁较脆弱,再次加压有肠穿孔的危险,可手术治疗。如排出大便无异常或有少量血丝,可在5~10min后再次重复治疗,重复4~5次,均得到满意效果。
, 百拇医药
    2 讨 论

    文献记载病程在48h以内的回结肠型套叠,大多数可以用保守治疗,但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如:全身情况良好,无明显腹胀,无腹膜刺激征及休克)进行[1]。肠套叠早期病理改变为肠管高度充血,呈暗黑色或紫色,浆膜下和粘膜下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随病变的发展,肠壁因充血、水肿而增厚,粘膜坏死形成溃疡,肠壁全层出血,肠腔内含血性液体甚至血液。病程发展至此,大便呈血便或果酱样便。再发展,肠壁将出现缺血坏死,肠壁脆弱[2]。这种情况下气灌肠的难度增加,且不易判断肠壁缺血情况,如发现血便出现早且量大,腹部包块大且硬,应疑为有坏死性肠套叠可能,极易出现肠穿孔的危险,均可考虑行手术治疗。

    空气灌肠复位的唯一并发症是肠穿孔,据文献报告,其发生率为0.42%[1]。适应证的选择不当和注气时过猛、过快是引起肠穿孔的主要原因。在注气过程中突然出现闪光样改变,气体迅速向四周扩散,肿物的阴影模糊不清,急剧腹胀等为肠穿孔的表现,此时应立刻停止注气,行腹部透视以证实诊断。肠穿孔后大量气体进入腹腔压迫膈肌,对主要以腹式呼吸为主的婴幼儿可造成短时间内呼吸、心跳停止,如不及时解除气体对膈肌的压迫,只注意心、肺复苏是无效的。应紧急于脐和剑突下之间用粗针作腹穿排气,缓解症状后行急诊手术治疗。

    [作者简介]鲁清滨(1970-),男,山东淄博人,淄博铁路医院外科住院医师。

    [参考文献]

    [1] 刘彤华.诊断病理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85B-86B.

    [2] 王练英,李正.中国外科专家经验文集[M].第2版.沈阳:沈阳出版社,1993.487-8.

    [收稿日期]1999.09.09,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