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时珍国医国药》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230245
广东中药资源现状与开发前景
http://www.100md.com 《时珍国医国药》 2000年第2期
     作者:徐新春 吴朋光 刘军民

    单位:徐新春(广东省梅州市林科所 514011);吴朋光(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刘军民(广东省梅州市林科所 514011)

    关键词:广东;中药资源;现状;开发

    时珍国医国药000296 摘 要:介绍广东地区中药资源的现状,主要药用品种,产量,发展变化趋势及开发利用前景。

    分类号:R28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805(2000)02-0187-02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ploiting Prospect of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 in Guangdong
, 百拇医药
    XU Xin-chun LIU Jun-min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405,China)

    WU Peng-guang

    (Forestry Science Institute of Meizhou, Guangdong 514011,China)

    Abstract:The article mainly introduc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include species, output, developing and changing tendency, and exploiting prospect of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 in Guangdong area.
, 百拇医药
    Key words:Guangdong;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 Present situation; Exploitation▲

    80年代初期,广东进行过全省中药资源普查,已大体摸清中药资源的情况,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广东中药资源也发生了根本变化,数量在增加,品种在优化,很多中药材已走出了以往单一的经营模式,向重视原药材生产质量,重点进行多层次开发利用的方向发展,前景广阔。

    广东位于我国的最南端,陆地东邻福建,西接广西,北交江西、湖南,南濒南海,地形破碎,地貌复杂,山地较多,占32.91%,山地、丘陵与台地面积占76.69%[1],山脉走向多为东北~西南,地势北高南低。处于热带与亚热带交界处,具有热带、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特点,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夏长冬暖,冬季寒、旱,夏秋常受台风影响。年平均气温>20℃,雷州半岛约23℃,南海诸岛>26℃,除南岭山地外,各地年积温均>6500℃,降水量分布在1500~2000 mm,有的超过2 500 mm[2]。广东主要土壤类型为赤红壤,还有如红壤、黄壤、石灰岩土等9种类型。这些特定的环境特征有利于中药资源的生长发育。
, 百拇医药
    1 广东中药资源的种类和分布概况

    广东地理与气候优越,中药资源较为丰富,是我国中药材主产地之一,具有品种多、分布广、产量大的特点,有药用植物2500余种,药用动物120多种,药用矿物25种。广东是我国药材的大销区和进出口的重要通商口岸,家种药材年产量和野生蕴藏超过一百吨的大宗品种有190多种,地道药材出口创汇100多种[3]。广东出产的名贵“广药”主要有: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高良姜Alpinia oxyphylla、阳春砂Aamomum villosum、广豆根Sophoro tokinensis、广防已Aristolochia fangchi、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广金钱草Desmodium styracifolurm、广陈皮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cv. Chachiensis或C.reticulata Blanco cv.Hanggan、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肉桂Cinnamumum cassia、鸡血藤Spatholobus suberectus、鸦胆子Brucea javanica、红花寄生Scurrula parasitica、石蟾蜍Stephania tetrandra、广佛手Girus medica Linn.var. Sarcodactylis (Noot.) Swingle、化州橘红Citrus grandis (Linn.) Osbeck var.Tomentosa Hort.、广地龙Pheretima aspergillma(Perrier)、金钱白花蛇Bungarus multicinctus Blyth等。
, 百拇医药
    广东中药资源主要分布于粤北山区、粤东北南岭山脉中段与东段、广东大陆中部及雷州半岛。据1983年中药资源普查统计[4],广东常用的320种药材蕴藏量达到8.5883×107 kg,1981~1985年人工种植药材年产量达到1.1821×107 kg,年收购量达到3.390 5×107 kg。

    在雷州半岛以大戟科、樟科、桃金娘科、桑科、棕榈科、紫金牛科、山茶科、山榄科、夹竹桃科、茜草科、壳斗科为主;粤北低山丘陵区主要中药资源有壳斗科、山茶科、木兰科、樟科、金缕梅科、冬青科及部分裸子植物如三尖杉等;在湛江—吴川—电白一线以北和怀集—英德—新丰—大埔一线以南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下,长有桑科、山茶科、桃金娘科、樟科、壳斗科、苏木科、蝶形花科、金缕梅科、冬青科等中草药。

    粤北山区有常见的药用植物有700多种,已列入收购的植物药有430多种[5]。仅始兴车八岭自然保护区植物种类就有290科、925属,1928种,其中药用植物有近500种,动物资源有49目,253科,968属,1505种[6],对这些资源进行全面规划、合理分区、实行多种经营可以使中药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据李调查,广东五华县七目嶂林区生长的维管束植物有171科、531属、940余种,可利用的野生药用植物就有300多种,巴戟天、绞股蓝、七叶一枝花、石仙桃、多种悬钩子等,蕴藏量较为丰富,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前景,建议在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加以合理开发。广东潮州凤南山境内也发现有维管束植物193科、706属、1164种,其中有大量的药用植物如鸡血藤、黑面神、桃金娘、何首乌、石斛、卷柏等970多种,可以考虑在保护自然资源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促进山区经济发展。
, http://www.100md.com
    经笔者调查,广州北部流溪河林场自然保护区药用植物资源相当丰富,仅玉叶金花鲜重就超过50 t,三桠苦120 t,冬青110 t,粗叶悬钩子90 t,山乌桕130 t,鸭脚木150 t,牛百藤85 t,山大颜80 t,毛麝香55 t,粤蛇葡萄330 t,猴耳环75 t,韩信草25 t,淡竹叶20 t,五指毛桃35 t,黄精55 t(以上均为抽样调查统计值)。这些野生资源如能科学引导,合理保护,有序开发,将可发挥药用资源的最大效益。

    2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中药资源的变化、发展趋势与对策

    80年代初,为保护广东生态资源,保持水土,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植树造林,10年绿化广东大地”、“全面封山育林”等号召,使中药资源得以更好地生存、扩大和发展,逐步迈向永续利用。

    但因经济社会条件发展的不平衡,有些地区也存在只重视短期经济效益,不重视中药资源保护的现象。
, http://www.100md.com
    1987年统计资料,广东的高等植物约8 000种,可供药用者有2 300多种,常用的有约300种,最常用的有150余种。其中含药用植物最为丰富的有菊科、姜科、木兰科、防己科、唇形科、马鞭草科、伞形科等。1989年初步统计有药用植物3 100多种[8]

    虽然药用资源的种类有所增加,很多“南药”是广东的优势,但近年来,因栽培面积逐年减少,技术落后,管理不善,重钱不重质,重工轻农等现象,形成盲目追逐选种价格高的药材,政府也不管不问药市,农民投入与产出比值大,无利可图,收费繁多、负担重,挫伤药农积极性,从而影响药材质量和产量的恶性循环,使部分药材生产出现大滑坡现象。如广东阳春砂,60~70年代,我省年产量超过800 t,而这几年却下降到不足10 t,德庆何首乌也从1981年的26 t,下降至1991年的不足0.7 t[9]

    药材经营已向多层分散、自由贸易、私家经营、集团运作等多种方式发展。地下地营活跃,国营经营部门积极性、主动性不足,生意清淡。
, http://www.100md.com
    针对药材经营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建议政府有关部门重视这既是农副业,又是商贸业的药材生产行业,给予正确引导和必要扶持,列入“三高”农业范畴,加以大力发展。有条件的地方要退耕还林,保护药源,在发展林业同时,进行林药间种,以药养林策略,适地适药地种植经济价值高的药材,如在粤北、粤东山区可大力发展杜仲、厚朴、三七、罗汉果等,在粤中发展肉桂、檀香、巴戟天、广藿香、阳春砂、诃子等,粤西种植肉桂、檀香、穿心莲、山药、高良姜、益智、大风子等。

    3 “广药”开发利用的方向、前景

    广东中药资源具有热带亚热带植物特色,蕴藏量也较为丰富,中药产业又是广东支柱产业之一,比重越来越大,合理进行开发利用,大有可为。

    3.1 建立绿色中药材生产基地,加强重点药材GAP建设,实现药材生产产业化。

    加强中药材GAP建设是广东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发展方向,它既可保证药材生产的质量和疗效,达到“有效、安全、稳定、质量可控”,又能使原药材生产工厂化、规模化、规范化、商业化。建立绿色中药材生产基地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关键之一,也是优质产品深化加工的必要条件。“广药”既要突出地方特色,又要适应国际形势,向无污染、无公害等方面发展,以质量和产量取胜。如广州中医药大学等科研部门与肇庆、韶关、河源、惠州、阳山、电白等市县合作开发利用巴戟天、灵芝、木豆、无花果、五指毛桃等产品,就采用了这一方式,取得初步成效。中药材GAP是今后中药材生产的趋势和必然。
, 百拇医药
    3.2 重视科技投入,增加中药材科技含量,依靠科技,深入研究,运用生物技术,培养药材活性成分,缩短采收期,同时,利用生物技术筛选抗逆性新品种[12],使药材增加抗病毒、抗虫害、抗重金属、抗污染等能力,或给药材注入新遗传基因,造就优质药材,全面提高药材质量,也是“广药”发展的方向之一。

    3.3 人类保健意识的日益增强,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使中药材开发更具活力。

    世界人口在不断增长,老龄化也越来越突出,人们渴望健康长寿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使得以植物药为主的系列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这给中药材开发利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如87年统计,全国三七年需求量就达430多t,山药年需求量达4 100多t,茯苓年需求量达7 400多t[13]。据药材公司反映,广东省内仅藿香年交易量就达50多t,岗稔年交易量超过120 t,而且每年仍有较大幅度增长。

    3.4 药材开发要立足广东,面向世界。目前世界中草药市场不断扩大,年销售额已达400亿美元,而且每年以20%~30%的速度增长,但我国年出口销售额仅约6亿美元,“广药”创汇则微乎其微。现正值我国加入WTO之际,更应在加强中药材GAP的同时,加强中成药FDA建设,使中药产品更多、更好地打入国际市场。
, 百拇医药
    3.5 加强中药深加工,重视综合开发利用。在加强中草药资源一级、二级开发的基础上,重点进行三级开发,中药材要以转化为新药、功能食品、日用品、化妆品、工业品等多方面、多层次产品为目标,使之实现利用充分、效益显著的要求。

    中药材综合开发利用包括全面利用和多途径利用,使药材的根、茎、叶、花、果、种子都尽可能利用。如广州中医药大学与德庆县合作的巴戟天开发项目,就开发出巴戟乌鸡精、巴戟黑米酒、巴戟滋补膏、巴戟补肾丹、巴戟饮料等多种产品,使巴戟天的销路和产值不断增长[12]。又如烟叶,经提取后的烟草叶蛋白可供医药、食品、饲料等添加剂,叶渣可制成低尼古丁卷烟,烟草废弃物如废叶、烟杆、烟灰等,可浸提出有抗癌活性的茄尼醇,尼古丁可制成高效无残毒的杀虫剂硫酸菸碱[13]

    3.6 建立药材市场信息网络,使药材生产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根据市场预测和供求矛盾,把握市场脉搏,开发适销对路产品,避免盲目生产和失误投资。同时还要健全药材生产经营法规,稳定物价,合理规划,科学管理。
, http://www.100md.com
    3.7 重视资源保护,保证中药资源的永续利用。合理采收野生草药资源,合理规划种植,采用轮作等技术,建立药材生产自然保护区,同时还要寻找新的药用品种,进行植物引种和种质资源保护,做到药材生产开发“稳产、高产、优质、高效”,使有限资源能源源不断地供应市场,达到永续利用。■

    作者简介:徐新春(1971-),男(汉族),广东蕉岭人,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助理研究员,学士学位.

    参考文献:

    [1]徐祥浩.广东植物生态及地理.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81∶3

    [2]曾天勋.广东森林地理[M].广州:华南农业大学出版社,1991∶6

    [3]《广东中药志》编委会编著.广东中药志(第1卷)[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4∶1
, http://www.100md.com
    [4]赵润怀,张惠源,陶 陶,等.中国常用中药材的资源蕴藏量和产量[J].中国中药杂志,1995,20(12)∶712

    [5]徐鸿华.粤北山区药用植物资源调查和开发利用的探讨[J].中药材科技,1984,(3)∶10

    [6]徐燕千.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查研究综合报告.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查研究论文集[C].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3∶1

    [7]林有润,张桂才,王学文,等.广东省药用植物的种类、分布特点及药材生产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J].广西植物,1987,7(4)∶305

    [8]吴修仁.广东药用植物简编[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5∶1

    [9]李锦开,李振纪.中国木本药材与广东特产药材[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5
, 百拇医药
    [10]徐鸿华,丁 平.绿色中药材生产基地建立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关键之一[M].中国野生植物资源,1998∶增刊∶46

    [11]田 乐.中药材经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766

    [12]苏子仁,徐鸿华.巴戟天的产品开发[J].新中医,1996,28(8)∶25

    [13]肖正春,张卫明.野生植物资源综合利用系统工程探讨[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1998,(增刊)∶28

    收稿日期:1999-07-13

    修稿日期:1999-09-07,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