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直视手术后延迟性心脏压塞的诊治分析
作者:何湛 李杰 何悦概 陈捷
单位:何湛(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胸外科(524001));李杰(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胸外科(524001));何悦概(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胸外科(524001));陈捷(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胸外科(524001))
关键词:心脏直视手术;延迟性心脏压塞;诊断;处理
临床外科杂志000229 [分类号]R6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83(2000)02-0119-01
延迟性心脏压塞(delayed cardiac tamp on ade,DCT)是心脏直视手术后发生的严重并发症,临床上少见,容易误诊漏诊,不及时作出诊治会危及生命。我科自1985年5月至1998年7月,行心脏直视手术640例,发生DCT7例,发生率1.1%,现报道如下。
, http://www.100md.com
临床资料
本组7例中男5例,女2例。年龄9~48岁,平均27.7岁。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术(DVR)3例,二尖瓣置换术(MVR)2例,法乐四联症矫治术1例,瓦氏窦瘤破裂修补术1例。
术前胸部X线检查心胸比例0.49~0.72,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1例,Ⅲ级5例,Ⅳ级1例。术后心包纵隔引流通畅,总引流量240~1100 ml,平均580 ml。换瓣病人术后24 h拔除引流管后口服抗凝药,华法令剂量1.5~3 mg/d,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29~39 s(正常对照14 s)。
发生DCT时间为术后8~21 d,平均13.4 d。临床表现有乏力、纳差、胸闷、胸痛、气短、心律紊乱、腹胀、下肢浮肿、尿少、不能平卧。查体:中心静脉压10~19 mmHg(1 mmHg=0.133 kPa),1例血压偏低(82/60 mmHg),3例脉压差小于40 mmHg,颈静脉怒张2例,奇脉1例,肝大及下肢水肿2例。本组中2例病人术后出现渐进性低心排和心衰表现,另外5例术后心功能良好7~18 d病人才出现低心排和心衰样表现。术后第5 d行胸透或床边B超检查未见心包积液征象。予强心、利尿、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后症状无改善。5例经超声检查,发现心包腔广泛积液2例,分隔状积液3例。2例经床边X光胸片发现心影较术前明显增大而诊断DCT。1例单纯心包穿刺抽液治愈,5例行床边经原切口开胸,清除积血、积液500~1100 ml,其中暗红色血性积液3例,淡黄色积液2例。手术探查及心包开窗者置粗管引流。经处理后,病人症状迅速缓解。本组7例全部治愈。
, 百拇医药
讨 论
抗凝治疗过量引起DCT已为多数学者所共识,本组5例换瓣病人术后抗凝治疗,抗凝药剂量不大(华法令1.5~3 mg/d),测定PT均超过正常2倍以上(29~39 s),虽然减少华法令剂量或停药,1例PT延长至39 s的病人予肌注VitK1处理,PT降至正常1.5~2倍范围(25~28 s),但DCT还是发生。清除心包腔内容为暗红色不凝血。在本组中抗凝治疗过量为首要原因。所以我们抗凝治疗的观点是“宁缺勿过”,控制PT在20~25 s为宜。
本组发生DCT病人早期都缺乏典型症状,难与低心排及充血性心力衰竭鉴别,有时充血性心力衰竭与DCT同时存在,更易漏诊。心脏直视术后一段时间心功能良好,以后再出现心衰表现,且对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反应不明显,是DCT是临床特点。一旦考虑DCT,超声检查应作为首先,可明确诊断,并可了解积液的量,部位,且可作定位引导心包穿刺抽液减压。床边X线检查可见心影较前增大,但要与充血性心力衰竭引起的心脏增大相鉴别。必要时亦可作诊断性心包穿刺。
心脏术后出现DCT,心包穿刺抽液和心包开窗引流是主要治疗手段。病情紧急时,心包穿刺抽液减压可立刻缓解症状,一部分病人经多次穿刺可获治愈。若考虑DCT为血性心包所致,或有粘连分隔,可床边经原切口剑突下开窗引流,可用手指沿心包隔面分离粘连,吸尽积血和积液,并置粗管引流。3周以后发生的DCT,因剑突下心包粘连紧密,用手指分离时易损伤右心室,可考虑用原切口或左胸第5肋间切口,彻底清除血块和积液。另外DCT还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心包切开综合征可用激素、非甾体类消炎药物治疗,并注意预防感染。
(收稿日期:1998-09-07), http://www.100md.com
单位:何湛(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胸外科(524001));李杰(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胸外科(524001));何悦概(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胸外科(524001));陈捷(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胸外科(524001))
关键词:心脏直视手术;延迟性心脏压塞;诊断;处理
临床外科杂志000229 [分类号]R6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83(2000)02-0119-01
延迟性心脏压塞(delayed cardiac tamp on ade,DCT)是心脏直视手术后发生的严重并发症,临床上少见,容易误诊漏诊,不及时作出诊治会危及生命。我科自1985年5月至1998年7月,行心脏直视手术640例,发生DCT7例,发生率1.1%,现报道如下。
, http://www.100md.com
临床资料
本组7例中男5例,女2例。年龄9~48岁,平均27.7岁。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术(DVR)3例,二尖瓣置换术(MVR)2例,法乐四联症矫治术1例,瓦氏窦瘤破裂修补术1例。
术前胸部X线检查心胸比例0.49~0.72,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Ⅱ级1例,Ⅲ级5例,Ⅳ级1例。术后心包纵隔引流通畅,总引流量240~1100 ml,平均580 ml。换瓣病人术后24 h拔除引流管后口服抗凝药,华法令剂量1.5~3 mg/d,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29~39 s(正常对照14 s)。
发生DCT时间为术后8~21 d,平均13.4 d。临床表现有乏力、纳差、胸闷、胸痛、气短、心律紊乱、腹胀、下肢浮肿、尿少、不能平卧。查体:中心静脉压10~19 mmHg(1 mmHg=0.133 kPa),1例血压偏低(82/60 mmHg),3例脉压差小于40 mmHg,颈静脉怒张2例,奇脉1例,肝大及下肢水肿2例。本组中2例病人术后出现渐进性低心排和心衰表现,另外5例术后心功能良好7~18 d病人才出现低心排和心衰样表现。术后第5 d行胸透或床边B超检查未见心包积液征象。予强心、利尿、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后症状无改善。5例经超声检查,发现心包腔广泛积液2例,分隔状积液3例。2例经床边X光胸片发现心影较术前明显增大而诊断DCT。1例单纯心包穿刺抽液治愈,5例行床边经原切口开胸,清除积血、积液500~1100 ml,其中暗红色血性积液3例,淡黄色积液2例。手术探查及心包开窗者置粗管引流。经处理后,病人症状迅速缓解。本组7例全部治愈。
, 百拇医药
讨 论
抗凝治疗过量引起DCT已为多数学者所共识,本组5例换瓣病人术后抗凝治疗,抗凝药剂量不大(华法令1.5~3 mg/d),测定PT均超过正常2倍以上(29~39 s),虽然减少华法令剂量或停药,1例PT延长至39 s的病人予肌注VitK1处理,PT降至正常1.5~2倍范围(25~28 s),但DCT还是发生。清除心包腔内容为暗红色不凝血。在本组中抗凝治疗过量为首要原因。所以我们抗凝治疗的观点是“宁缺勿过”,控制PT在20~25 s为宜。
本组发生DCT病人早期都缺乏典型症状,难与低心排及充血性心力衰竭鉴别,有时充血性心力衰竭与DCT同时存在,更易漏诊。心脏直视术后一段时间心功能良好,以后再出现心衰表现,且对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反应不明显,是DCT是临床特点。一旦考虑DCT,超声检查应作为首先,可明确诊断,并可了解积液的量,部位,且可作定位引导心包穿刺抽液减压。床边X线检查可见心影较前增大,但要与充血性心力衰竭引起的心脏增大相鉴别。必要时亦可作诊断性心包穿刺。
心脏术后出现DCT,心包穿刺抽液和心包开窗引流是主要治疗手段。病情紧急时,心包穿刺抽液减压可立刻缓解症状,一部分病人经多次穿刺可获治愈。若考虑DCT为血性心包所致,或有粘连分隔,可床边经原切口剑突下开窗引流,可用手指沿心包隔面分离粘连,吸尽积血和积液,并置粗管引流。3周以后发生的DCT,因剑突下心包粘连紧密,用手指分离时易损伤右心室,可考虑用原切口或左胸第5肋间切口,彻底清除血块和积液。另外DCT还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心包切开综合征可用激素、非甾体类消炎药物治疗,并注意预防感染。
(收稿日期:1998-09-07),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