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重视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
作者:李仕明
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北京市 100036
关键词:
中国微循环000201
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慢性终身代谢性疾病。随着社会发展、科学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模式现代化,以及社会老龄化,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糖尿病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加。据WHO统计,全球糖尿病患者已逾1.2亿。据1996年调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由1980年的0.67%上升到3.2%,增加近5倍。随着年龄增长,糖尿病患病率也在增多,40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为5.3%,65岁以上患病率可达10%以上。估计我国现有糖尿病人约3000万,而且每年还以1‰的惊人速度增长。如果按这个速度增加,糖尿病将成为本世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糖尿病的危害不在于疾病的本身而主要在于其急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乳酸性酸中毒,低血糖昏迷,非酮症高渗性昏迷等急性并发症。如果诊断不及时,抢救不得力,其死亡率可达40~70%。糖尿病最易并发各种感染,如感冒肺炎,肺结核,泌尿系感染,伤口不易愈合等,几乎影响全身各器官的正常功能,使病人生活质量降低,甚至危及生命。另一类是糖尿病慢性进行性致残致死并发症。自从胰岛素,抗菌素问世之后,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病死率明显下降,加之患者自我保健意识增强,人均寿命相应延长,使当前慢性致残致死性并发症的危害非常突出。造成其并发症的原因很多,临床分析提示,主要是糖尿病代谢紊乱,导致大、小、微血管病变及血液理化特性异常。临床与尸检证明,糖尿病大血管及微血管病变进展较快,范围较广,病变严重,发病年龄较小。40岁病程在10年以上患者相当于一般人群60岁的动脉硬化。据统计糖尿病特别是2型糖尿病人,死于心、脑血管并发症者占75%以上, 其中死于冠心病为非糖尿病人的3倍,导致脑卒中者为非糖尿病人的4~10倍, 导致尿毒症者为非糖尿病人的17倍,造成下肢血管阻塞导致缺血性肢端坏疽、坏死而不得不截肢残废者为非糖尿病人的20倍,导致双目失明者为非糖尿病的25倍。合并周围神经病变者约占糖尿病人的84.8%。以上资料表明,其主要致残致死并发症均与大血管、微血管病变及微循环障碍有关,是此类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和病理生理基础。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不仅给人类健康和生命带来严重危害,而且为家庭和社会带来精神和经济的极大负担。为此急需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糖尿病患病率,防治急慢性并发症。
, http://www.100md.com
防治对策:鉴于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和发病机理未完全阐明,目前对糖尿病还无根治的方法。但两者均与遗传基因、年龄、环境、劳动强度、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有关。目前对遗传易感性知之甚少,尚不能应用于解决防治问题。因此,仅能针对临床及流行病学资料,提出相应防治措施。
1 建立糖尿病三级防治网络,开展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忌酒戒烟,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2 合理分配膳食,克服盲目追求西方国家的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饮食结构,减少肥胖,预防高血压。
3 积极控制动脉硬化危险因素,长期控制高血糖、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高脂蛋白血症。消除胰岛素抵抗及高胰岛素血症。
4 改善血液动力学和血液流变性,防治高凝高粘状态,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粘附,保证内皮细胞完整性。
, 百拇医药
5 长期应用降脂、扩血管抗凝、活血化淤、改善循环与微循环药物,减少或延缓动脉硬化形成,使糖尿病及其致残致死并发症降低到最低限度。
6 积极宣传、实施国家糖尿病防治规划纲要,提高防治水平。将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作为一项长期任务。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部疾病控制司慢病处.国家“九五”糖尿病防治规划纲要.1995,1
2,Karen SL Lam.糖尿病治疗的新视点.医学进展.1999,4(3):5
3,陈家伟.老年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实用老年医学.1999,13(4):171
4,蒋国彦主编.实用糖尿病学,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317
(收稿日期:2000-03-03), http://www.100md.com
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北京市 100036
关键词:
中国微循环000201
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慢性终身代谢性疾病。随着社会发展、科学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模式现代化,以及社会老龄化,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糖尿病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加。据WHO统计,全球糖尿病患者已逾1.2亿。据1996年调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由1980年的0.67%上升到3.2%,增加近5倍。随着年龄增长,糖尿病患病率也在增多,40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为5.3%,65岁以上患病率可达10%以上。估计我国现有糖尿病人约3000万,而且每年还以1‰的惊人速度增长。如果按这个速度增加,糖尿病将成为本世纪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糖尿病的危害不在于疾病的本身而主要在于其急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乳酸性酸中毒,低血糖昏迷,非酮症高渗性昏迷等急性并发症。如果诊断不及时,抢救不得力,其死亡率可达40~70%。糖尿病最易并发各种感染,如感冒肺炎,肺结核,泌尿系感染,伤口不易愈合等,几乎影响全身各器官的正常功能,使病人生活质量降低,甚至危及生命。另一类是糖尿病慢性进行性致残致死并发症。自从胰岛素,抗菌素问世之后,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病死率明显下降,加之患者自我保健意识增强,人均寿命相应延长,使当前慢性致残致死性并发症的危害非常突出。造成其并发症的原因很多,临床分析提示,主要是糖尿病代谢紊乱,导致大、小、微血管病变及血液理化特性异常。临床与尸检证明,糖尿病大血管及微血管病变进展较快,范围较广,病变严重,发病年龄较小。40岁病程在10年以上患者相当于一般人群60岁的动脉硬化。据统计糖尿病特别是2型糖尿病人,死于心、脑血管并发症者占75%以上, 其中死于冠心病为非糖尿病人的3倍,导致脑卒中者为非糖尿病人的4~10倍, 导致尿毒症者为非糖尿病人的17倍,造成下肢血管阻塞导致缺血性肢端坏疽、坏死而不得不截肢残废者为非糖尿病人的20倍,导致双目失明者为非糖尿病的25倍。合并周围神经病变者约占糖尿病人的84.8%。以上资料表明,其主要致残致死并发症均与大血管、微血管病变及微循环障碍有关,是此类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和病理生理基础。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不仅给人类健康和生命带来严重危害,而且为家庭和社会带来精神和经济的极大负担。为此急需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糖尿病患病率,防治急慢性并发症。
, http://www.100md.com
防治对策:鉴于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和发病机理未完全阐明,目前对糖尿病还无根治的方法。但两者均与遗传基因、年龄、环境、劳动强度、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有关。目前对遗传易感性知之甚少,尚不能应用于解决防治问题。因此,仅能针对临床及流行病学资料,提出相应防治措施。
1 建立糖尿病三级防治网络,开展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忌酒戒烟,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2 合理分配膳食,克服盲目追求西方国家的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饮食结构,减少肥胖,预防高血压。
3 积极控制动脉硬化危险因素,长期控制高血糖、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高脂蛋白血症。消除胰岛素抵抗及高胰岛素血症。
4 改善血液动力学和血液流变性,防治高凝高粘状态,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粘附,保证内皮细胞完整性。
, 百拇医药
5 长期应用降脂、扩血管抗凝、活血化淤、改善循环与微循环药物,减少或延缓动脉硬化形成,使糖尿病及其致残致死并发症降低到最低限度。
6 积极宣传、实施国家糖尿病防治规划纲要,提高防治水平。将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作为一项长期任务。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部疾病控制司慢病处.国家“九五”糖尿病防治规划纲要.1995,1
2,Karen SL Lam.糖尿病治疗的新视点.医学进展.1999,4(3):5
3,陈家伟.老年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实用老年医学.1999,13(4):171
4,蒋国彦主编.实用糖尿病学,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317
(收稿日期:2000-03-03),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