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老年学杂志》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235341
论老年人才资源开发在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http://www.100md.com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0年第2期
     作者:熊必俊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科学研究会,北京 100732

    关键词:

    中国老年学杂志000234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的理论基础

    1.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科学技术的载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马克思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固定资产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生产力”。并作出了“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的精辟论断。邓小平说:“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还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当今是高科技时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直接动力。据统计1982年美国使用电子计算机所完成的工作量,相当于4 000亿脑力劳动者1年的工作量。正在崛起的知识经济给一些发达国家带来更可观的效率。美国商务部1998年4月15日的报告说,在过去5年里,信息技术产业为美国创造了1 500万个新的就业机会。科学技术的载体是人才,没有人才就没有电子计算机和知识经济。
, 百拇医药
    1.2 发展教育与人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以说教育是“第一生产力的生产力”。无论是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都必须具备相应数量和德才兼备的师资。教育工作者作为“人类的灵魂工程师”应当是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人才。

    2 可持续发展与人才资源开发

    2.1 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 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社会在工业文明和现代化道路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理论和战略,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方面。人口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主体,1994年在开罗召开的联合国国际人口与经济会议所通过的《行动纲领》指出“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

    现代经济发展说明,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而言,物质资本的多寡固然重要,但是人的素质的高低更为重要。因为一方面人才资源不仅能开发自然资源,而且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创造新的物质资源。另一方面,高质量的人才资源对经济增长可以发挥倍数效应。据美国经济学家推算,1900~1957年物质资本增加4.5倍,利润只增加3.55倍,而人力资本投资增加3.5倍,利润可增加17.55倍,比前者利润高4倍。
, 百拇医药
    2.2 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优先开发人才资源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高水平的发展模式,因此它对人的素质要求更高。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一方面是从粗放型向集约性的转变,另一方面是从物力资源开发为中心向以人才资源开发为中心转变。合理开发人力特别是人才资源,人口负担就会转变成为人力和人才资源,提高劳动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我国人力资源供大于求,低素质人员比重大和人才资源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据统计,目前全国人才总量为4 465万人,而到2010年我国对人才的需求将达到9 000万,即使把现有的人才翻一番也无法满足。

    除了人才数量严重不足外,我国现有人才的质量也较低。在全国的技术工人中,初级占80%,达到高级的只占2%。全国已评聘的技师34万,高级技师不过2 000多人。1994年一项调查表明了我国城市8 000万青年职工中,实际技能达到高级工的只占3%。

    3 老年人才再资源化的理论与认识

    3.1 人才没有年龄限制,老年人才是总体人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人才”可以概括为“有才能和专长的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劳动力是“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这表明我们常说的劳动力应该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不受年龄限制。如果说人才是有才能和专长的人,那么作为以脑力劳动为主的人才,就更不应该有年龄的限制了。可见,老年人才是整体人才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当然包括老年人才在内。
, 百拇医药
    3.2 人才资源与劳动力资源的异同和老年人才与老年人的异同 劳动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其所规定的劳动年龄范围之内的劳动者,而人才资源是指劳动力资源中具有才能和专长的人。也可以说人才是人力资本中的精华。我国近一段时间内劳动力资源供大于求,而人才资源却严重不足,那种以待业和下岗人员多为理由而极力反对开发利用老年人才资源的人,就在于他们把劳动力资源和人才资源混为一谈,把老年人和老年人才混为一谈。老年人才是指老年人中有才能和专长的一部分,而老年人只是根据老年人起点年龄来确定的。两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已进入老年,但是否属于老年人才,则是由是否具有才能和专长来界定的。我们不能把开发老年人资源和开发老年人才资源混为一谈。

    3.3 老年人才与中青年人才的关系 老年人才与中青年人才是整体人才的两大组成部分,前者绝大多数已退休,后者为在职。两者同属于人才范畴,都具备人才条件。老年人才的优势是经验丰富,阅历较深,仍能发挥作用,特别在中青年人才不足时,可以作为补充,缓解人才供需矛盾。科学技术的发展本来就是后人在前人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的,而且很多发明创造是几代人共同努力的成果。科学无止境,老年人才和中青年人才的合作可以得到优势互补和承前启后的整合效应,彼此之间不存在“抢饭碗”的矛盾。
, http://www.100md.com
    3.4 老年人才与“知识老化”问题 社会上有一种说法“老年人知识老化了”不能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了”。如果说这不是对老年人的歧视和偏见,那至少是对“知识”的无知。无论什么知识,只要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就是正确可靠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是不会老化的。人们不满足于已有的知识,要求不断地补充新的知识。但是这不等于说已有的知识“过时了”、“老化了”,俗话说“温故而知新”,只有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才能增加新的知识和技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这也是联合国在60年代推出“终生教育”的主旨。增加新知识对于老年人和对中青年人同样重要。单纯强调老年人知识老化是不科学的。以此而否定老年人才的知识和作用,那就错上加错了。

    4 老年人才资源开发对我国的特殊意义

    4.1 必要性 《“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我们“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科技进步与发展需要有相应数量的科技人员,我国科技人员不足,严重地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以下几项统计中可以看到我国科学力量不足的严重程度。
, 百拇医药
    《1994年人类发展报告》对6~23岁各层次入学率的统计中表明,1996年所有发展中国家为46%,高发展水平的发展中国家为66%,中等发展水平的为56%。我国为53%。低于韩国(74%)、巴西(60%)、印度尼西亚(58%)和蒙古(56%)。在被统计的41个中等水平国家中,我国居倒数第9位。与1980年相比,所有发展中国家提高5个百分点,中等水平发展中国家提高5个百分点,印度尼西亚提高7个百分点,巴西提高6个百分点,我国仅提高3个百分点。这表明不仅我国的入学率在中等水平发展中国家中位于后列,而且提高速度也比平均提高速度低。

    解决人才不足有4个途径,一是在校培养、二是在职培训提高、三是启用已退出劳动力队伍的中年和老年人才、四是引进国外人才。四者相比,以开发老年人才的成本最低,收效最快。

    4.2 紧迫性 根据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2000年进入老年型社会时,老年供养系数13.9,少儿供养系数为39.3,总供养系数为55,此后由于老年供养系数上升低于少儿供养系数下降的幅度,因而在2010年、2020年总供养系数仍保持在56.9以内。但是到2030年由于老龄化进入高峰,老年供养系数上升为39,总供养系数将高达70,到2050年将达到85.5。这就是说从现在起到2020年的20多年中,总供养系数(55)较低,是发展经济的黄金年代,等到进入30年代以后,高达70以上的总供养系数只升不降,社会不堪重负,发展经济就会困难重重。
, http://www.100md.com
    紧迫感还表现在我们面临的人才不足和断档上。据统计截止1993年底,全国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共117.6万人,其中45岁以下的7.4万人,占总人数的6.25%。35岁以下的1.4万人,占1.19%,而50岁以上的高达70%。1996年全国56岁以上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72%,51岁的副教授占副教授总数的69.3%,不到10年,我国高级人才将面临退休高潮,到2000年前后,文革前毕业的大学生将全部退休,文革10年大部分大学处于停顿状态,没有毕业生,正因为如此,我国已进入科教人才断层的低谷。如不及时补充,势必影响“科教兴国”战略的实现。

    4.3 可行性 据统计,1995年我国退休专业技术人员340多万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7万多人。他们中的大多数,在职时曾是业务骨干,有的还是学科、技术带头人。

    在高教和科研方面,全国有离退休正副教授、正副研究员7万人,从1995年起,每年有1.2万人退休,到2000年将达到13万人。在年龄构成上,69岁以下的低龄老人约占80%。大多数人身体健康,有继续工作的能力和愿望。
, http://www.100md.com
    可行性的另一个原因是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在延长,相应地老年人才能够工作的岁月也在延长。一些部门实行女高级工程师55岁退休一刀切,甚至提前内退。从而又为老年人才资源增添了年轻的生力军,增强了老年人才资源开发的可行性。

    家用电脑在知识分子家庭的普及、迅通传真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运用,更为老年脑力劳动者继续在家里上班创造了条件。如果说过去老年人因体力衰退挤车上班有困难而不得不在家闲居的话,现在他们就不存在这些困难,可以在网上查资料,用电脑、电话和传真参与课题研究和从事科研工作,从而为自己才能的使用和开发增添了机会与可能。

    作者简介:熊必俊,男,73岁,教授,研究员,从事社会老年学研究

    收稿日期:1998-06-25

    修回日期:1999-01-24,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