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眼科杂志》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245367
小口病二例
http://www.100md.com 《中华眼科杂志》 2000年第2期
     作者:吕永顺 杨钧

    单位:吕永顺(100044 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眼科);杨钧(100044 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眼科)

    关键词:

    中华眼科杂志000228 例1 女,18岁。因自幼夜盲,加重2年,于1963年4月来我院就诊。既往曾口服鱼肝油丸等药治疗无效。患者足月顺产,父母体健,非血族婚姻,无家族史。全身体检:未见异常。眼部检查:双眼裸眼视力均为1.2。双外眼检查正常,未见维生素A缺乏症状。眼底检查示双眼屈光间质清晰,视盘边缘整齐,颜色正常;在视盘周围可见灰暗影;视网膜血管在视盘范围内颜色正常,离开视盘后色变暗红,动静脉不易分辨,且远端明显;在血管一侧可见暗影,在另侧可见灰白色反光,状似树枝积雪;整个眼底视网膜可见陈旧金箔样反光,近周边部可见片状灰黑色斑块;黄斑区色暗,中心凹反光可见;在暗室中双眼包扎2 h后,眼底转变为正常橘红色;动静脉色泽正常,易于分辨;周边部灰暗色斑块消失。在明室停留30 min后,眼底恢复原状。弓形视野计检查示在暗光下视野向心性中等收缩,在明室中正常。诊断:小口病。随诊2年,病情无变化。
, 百拇医药
    例2 女,12岁。因自幼夜盲,于1997年1月8日来我院就诊。患者足月顺产,体健;父母非血族婚姻;其母自幼右眼“弱视”、“斜视”,曾于1980年行右眼斜视矫正术,妊娠期无特殊病史;其父体健。全身体检无异常。眼部检查:双眼裸眼视力均为1.5,双眼前节正常,色觉正常。眼压右眼18 mm Hg(1 mm Hg=0.133 kPa),左眼17 mm Hg。眼底检查示双眼玻璃体无混浊,视盘颜色正常,边界清晰,周围可见灰色轮状暗影;黄斑中心凹反射清晰;视网膜血管在视盘范围内颜色正常,管径比例正常,动静脉容易辨认,离开视盘后血管颜色呈暗紫色,距视盘越远,动静脉越不易区别;周边部血管一侧可见暗影,另侧可见白色反光,宛如积雪的树枝;视网膜普遍呈锡箔样反光增强。在暗室中双眼包扎2h后,眼底转变为正常橘红色,且血管颜色正常。在明室停留25 min后,眼底恢复原状,可见水尾(mizuo)现象(图1~4)。使用Humphrey自动视野分析仪进行视野检查,以白色试标测试中心及周边视野,双眼正常;以红色试标测试中心视野为双眼阈值明显下降,周边视野呈向心性收缩,呈5°管视;以蓝色试标测试中心视野为阈值明显下降且较红色视野更为明显,周边视野向心性收缩<5°。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检查示明适应时脉络膜背景荧光较暗适应后强,余未见异常。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 ERG)检查:(1)暗视最大反应:右眼暗视最大反应a波40 μV,与正常对照相比下降约85%;b波47μV,与正常对照相比下降约90%。左眼暗视最大反应a波40 μV,与正常对照相比下降约85%;b波35 μV,与正常对照相比下降约93%。双眼潜伏期正常。暗适应2 h后,右眼暗视最大反应a波125 μV,与正常对照相比下降约52%,较常规ERG升高33%;b波为78 μV,与正常对照相比下降约87%,较常规ERG升高3%。左眼暗视最大反应a波78 μV,与正常对照相比下降约70%,较常规ERG升高15%;b波为35 μV,与正常对照相比下降约85%,与常规ERG相同。双眼潜伏期正常。(2)振荡电位:右眼振幅下降OP1约为76%,OP2为60%,OP3为20%,OP4约为30%;左眼振幅下降OP1为86%,OP2为60%,OP3为40%,OP4为50%;双眼OPS潜伏期无变化。暗适应2 h后,OPS振幅双眼均未提高。双眼30 Hz反应,较常规ERG下降30%,暗适应2 h后恢复正常。结论:双眼ERG检查a、b波及OPS波振幅均下降,提示杆体损害;经暗适应2 h后杆体功能轻微恢复,锥体功能完全恢复正常。使用Goldmann暗适应计检查示α曲出现在15 min,较正常对照推迟7 min。30 min时阈值为104.6,较正常上界值超出2.63对数单位。α曲后迟,绝对值升高,表明暗适应功能轻度障碍。使用色盲检查D-15色彩排列盒检查辨色力正常。诊断:小口病。随诊2年,病情无变化。
, http://www.100md.com
    讨论 小口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双亲常为血缘婚姻[1]。本病首先由日本人小口忠太于1907年发现,其后在日本有上百例报道。我国与日本同属东方种族,自关冠武[2]于1953年报道一家族2例后,至今报道不多。其原因可能与眼科医师不了解该病的特征有关。本病患者均具有先天性夜盲症状;眼底呈现特殊的灰白色调;近周边视网膜血管一侧有暗影,另侧有白色反光,宛如积雪的树枝;水尾现象[1-3]。如眼科医师能充分认识这些症状及体征,相信将有更多病例被发现。本文第1例患者是作者30年前所见病例,见于当时条件有限,未能行各项实验室检查及拍摄眼底相片(如例2)。

    曾有文献报道,小口病患者ERG改变表现为暗适应30 min及2 h时,仅出现a 波,未见b波。麦光焕[1]报道2例ERG检查a、b波均测不到。本组2例ERG检查显示双眼暗视最大反应a、b波及振荡电位OPs波振幅与正常对照比较均明显下降,潜伏期正常;经暗适应2 h后杆体功能轻微恢复,振荡电位OPS波振幅未提高,检查结果为杆体损害。国外曾有作者对1例小口病进行图形ERG检查,结果正常,且振荡电位无改变[4] 。目前尚未见到有关小口病振荡电位的其它报道。
, http://www.100md.com
    小口病患者的视网膜色素上皮与视细胞之间有一层特殊的组织,它不是真正的细胞层,而是视细胞外端的退行变性产物,它分布在整个视网膜中,但厚度不等,与视细胞外端和含有视褐质的色素上皮细胞色素突粘连,含有聚集成堆的色素颗粒,由于该层的色素颗粒分布不规则,视黄醛和视蛋白生成过多,从而造成眼底的特殊改变。在暗适应后,该层内色素颗粒退回到色素上皮细胞内,视黄醛和视蛋白逐渐减少而被视紫质所代替,出现水尾现象。小口病患者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色素分布在细胞内端,细胞核染色较致密,这种表现类似两栖类动物,根据以往组织学的研究,多数学者认为小口病是一种返祖现象[1,3,5]
, 百拇医药
    图1 右眼明室眼底像示近周边部视网膜血管颜色呈暗紫色,动静脉颜色相近,不易区别,血管一侧可见暗影,另侧可见白色反光,宛如树枝积雪 图2 左眼明室眼底像特征同图1 图3 右眼暗适应2 h后眼底像示视网膜呈正常橘红色,血管颜色正常 图4左眼暗适应2 h后眼底像特征同图3

    参考文献

    1 麦光焕. 小口氏病二例. 中华眼科杂志, 1984,20:364-365.

    2 关冠武. 小口(OQUCH)氏病一家族两例. 中华眼科杂志, 1953,3:44-49.

    3 郑建中,肖文娟. 小口氏病一例. 中华眼科杂志, 1984,20:62-63.

    4 Litao RE, Miyake Y, yagasaki K. Oscillatory potentials and pattern electroretinogram:are they related? Jpn J Ophthalmol, 1986,30:402-408.

    5 de Jong PTUM, Zrenner E,van Med GJ,et al. Mizuo phenomenon in X-linked retinoschisis. Arch Ophthalmol, 1991,109:1104-1108.

    (收稿日期:1999-07-07),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