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量脑出血38例分析
作者:杨小霞 李国前 蔡江萍
单位:杨小霞 李国前 蔡江萍(福建省泉州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362000)
关键词: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000238
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对小灶性脑出血的诊断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现将我们收治的38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小量脑出血患者38例,均经颅脑CT或核磁共振检查证实,其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48~75岁,平均58岁;有高血压病史30例,冠心病史5例,糖尿病史2例,偏头痛史8例。
, 百拇医药
1.2 方法
35例经颅脑CT检查,3例作了MRI检查。
2 结果与分析
2.1 临床表现
动态发病33例,睡眠中发病5例。轻偏瘫22例,轻度偏身感觉障碍9例;轻度头痛16例,头晕10例;轻度精神障碍3例,轻度言语不流畅3例,轻度吞咽呛咳1例,一过性小便失禁1例,一侧病理反射7例;起病时血压≥160/95mmHg(1mmHg=0.133kPa)32例,<160/95mmHg 6例。38例患者中18例是独自来门诊就诊,其余是由家人扶送来院。
2.2 辅助检查
出血部位:基底节15例,颞顶+额叶16例,丘脑5例,小脑和桥脑各1例。2例伴腔隙性脑梗塞。出血量3~15 ml。中线全部居中,未见血肿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者。
, 百拇医药
2.3 预后
本组38例均住院治疗,29例于病后2周~1月复查头颅CT,原出血灶吸收者12例,部分吸收者17例。经内科保守治疗2周~1月后,完全恢复24例,好转13例,1例因早期未能限制活动再次出血,遗留严重失语、偏瘫,无一例死亡。
3 讨 论
典型脑出血诊断不难,小量脑出血由于其症状轻微而易被误诊或漏诊。文献报道尸检中发现的一些脑实质小灶性出血,生前很少被确诊或引起临床医师重视[1]。本组38例于颅脑CT或MRI检查前,27例误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及血管性头痛。
本组病例有以下特点,(1)多数于动态发病,少数于睡眠中发病。本组病例静态发病者占13.2%,与文献报道13.9%相似,推测睡眠中发病原因可能是做恶梦受惊恐,致交感神经兴奋,血压急剧升高,血管破裂出血[2]所致,故不能以静态起病为由轻易否定脑出血;(2)多数病例血压升高;本组发病时血压≥160/95mmHg者32例,占84.2%。长期高血压引起脑动脉透明变性、纤维素性坏死及微小动脉瘤是脑出血的病理基础。对血压升高的急性脑卒中,应首先考虑出血性卒中;(3)临床症状较轻:①无意识障碍,这是由于出血部位多位于脑叶,外囊、壳核外侧部,中线结构及其他重要结构未被侵及,本组38例均无意识障碍;②颅高压症状轻或缺乏;本组病例轻度头痛16例,且多数有偏头痛史,均无呕吐。其原因为出血量少,加之年龄较大,多有脑萎缩,颅内代偿容积相对扩大,且高龄反应迟钝,头痛阈增高;③神经系统定位症状轻或缺乏:脑实质出血是否出现肢体瘫痪,取决于出血部位及出血量。本组16例无肢体瘫痪,病灶多位于脑叶、外囊、壳核外侧部,即所谓“静区出血”。该区的局限性损伤或受累可以不出现神经系统定位症状;另一方面,出血少,病灶局限,血肿破坏脑组织程度轻,水肿范围小,特别是未损及运动中枢及传导纤维,也是不出现肢瘫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体会,临床上凡遇无意识障碍,无或有轻度颅高压症状,无或有轻度神经系统定位症状的中风病人,活动时发病,且血压≥160/95mmHg,应首先考虑小量脑出血,如无CT条件,则应禁止使用较剧烈的扩血管药或抗凝剂、溶栓剂等。
, 百拇医药
头颅CT对小量脑出血有特殊的诊断价值,它可以显示出血部位、出血量、是否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中线是否居中,脑室是否受压等,从而指导临床治疗[3]。
小量脑出血预后良好。本组无1例死亡。但老年人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内尚有再出血之可能[4],血管畸形者再出血的可能性则更大。因此若早期未及时做出正确诊断,未给予限制活动及相应的治疗,一旦发生再出血,血肿扩散到内囊或中线结构则预后不佳。本组1例急性期未能限制活动致再出血遗留较严重后遗症。因此,对可疑少量脑出血患者,除了详细询问病史,仔细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外,应及早行头颅CT这一最为确切,最有价值的辅助检查,从而提高确诊率,以防误诊、漏诊。
参考文献
1,叶毓骏,张红坤.极轻型脑溢血25例报告.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3,增刊:190
2,董世娥.不典型脑出血5例报告.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3,增刊:258
3,潘奇芳,李群芳,等.小量脑出血104例临床与计算机断层扫描分析.新医学,1996(5):250~251
4,Chen ST et al.Progression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Neurology,1989(39):1509
(收稿日期:1999-12-30), 百拇医药
单位:杨小霞 李国前 蔡江萍(福建省泉州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362000)
关键词: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000238
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对小灶性脑出血的诊断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现将我们收治的38例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小量脑出血患者38例,均经颅脑CT或核磁共振检查证实,其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48~75岁,平均58岁;有高血压病史30例,冠心病史5例,糖尿病史2例,偏头痛史8例。
, 百拇医药
1.2 方法
35例经颅脑CT检查,3例作了MRI检查。
2 结果与分析
2.1 临床表现
动态发病33例,睡眠中发病5例。轻偏瘫22例,轻度偏身感觉障碍9例;轻度头痛16例,头晕10例;轻度精神障碍3例,轻度言语不流畅3例,轻度吞咽呛咳1例,一过性小便失禁1例,一侧病理反射7例;起病时血压≥160/95mmHg(1mmHg=0.133kPa)32例,<160/95mmHg 6例。38例患者中18例是独自来门诊就诊,其余是由家人扶送来院。
2.2 辅助检查
出血部位:基底节15例,颞顶+额叶16例,丘脑5例,小脑和桥脑各1例。2例伴腔隙性脑梗塞。出血量3~15 ml。中线全部居中,未见血肿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者。
, 百拇医药
2.3 预后
本组38例均住院治疗,29例于病后2周~1月复查头颅CT,原出血灶吸收者12例,部分吸收者17例。经内科保守治疗2周~1月后,完全恢复24例,好转13例,1例因早期未能限制活动再次出血,遗留严重失语、偏瘫,无一例死亡。
3 讨 论
典型脑出血诊断不难,小量脑出血由于其症状轻微而易被误诊或漏诊。文献报道尸检中发现的一些脑实质小灶性出血,生前很少被确诊或引起临床医师重视[1]。本组38例于颅脑CT或MRI检查前,27例误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及血管性头痛。
本组病例有以下特点,(1)多数于动态发病,少数于睡眠中发病。本组病例静态发病者占13.2%,与文献报道13.9%相似,推测睡眠中发病原因可能是做恶梦受惊恐,致交感神经兴奋,血压急剧升高,血管破裂出血[2]所致,故不能以静态起病为由轻易否定脑出血;(2)多数病例血压升高;本组发病时血压≥160/95mmHg者32例,占84.2%。长期高血压引起脑动脉透明变性、纤维素性坏死及微小动脉瘤是脑出血的病理基础。对血压升高的急性脑卒中,应首先考虑出血性卒中;(3)临床症状较轻:①无意识障碍,这是由于出血部位多位于脑叶,外囊、壳核外侧部,中线结构及其他重要结构未被侵及,本组38例均无意识障碍;②颅高压症状轻或缺乏;本组病例轻度头痛16例,且多数有偏头痛史,均无呕吐。其原因为出血量少,加之年龄较大,多有脑萎缩,颅内代偿容积相对扩大,且高龄反应迟钝,头痛阈增高;③神经系统定位症状轻或缺乏:脑实质出血是否出现肢体瘫痪,取决于出血部位及出血量。本组16例无肢体瘫痪,病灶多位于脑叶、外囊、壳核外侧部,即所谓“静区出血”。该区的局限性损伤或受累可以不出现神经系统定位症状;另一方面,出血少,病灶局限,血肿破坏脑组织程度轻,水肿范围小,特别是未损及运动中枢及传导纤维,也是不出现肢瘫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体会,临床上凡遇无意识障碍,无或有轻度颅高压症状,无或有轻度神经系统定位症状的中风病人,活动时发病,且血压≥160/95mmHg,应首先考虑小量脑出血,如无CT条件,则应禁止使用较剧烈的扩血管药或抗凝剂、溶栓剂等。
, 百拇医药
头颅CT对小量脑出血有特殊的诊断价值,它可以显示出血部位、出血量、是否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中线是否居中,脑室是否受压等,从而指导临床治疗[3]。
小量脑出血预后良好。本组无1例死亡。但老年人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内尚有再出血之可能[4],血管畸形者再出血的可能性则更大。因此若早期未及时做出正确诊断,未给予限制活动及相应的治疗,一旦发生再出血,血肿扩散到内囊或中线结构则预后不佳。本组1例急性期未能限制活动致再出血遗留较严重后遗症。因此,对可疑少量脑出血患者,除了详细询问病史,仔细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外,应及早行头颅CT这一最为确切,最有价值的辅助检查,从而提高确诊率,以防误诊、漏诊。
参考文献
1,叶毓骏,张红坤.极轻型脑溢血25例报告.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3,增刊:190
2,董世娥.不典型脑出血5例报告.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3,增刊:258
3,潘奇芳,李群芳,等.小量脑出血104例临床与计算机断层扫描分析.新医学,1996(5):250~251
4,Chen ST et al.Progression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Neurology,1989(39):1509
(收稿日期:1999-12-30),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