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251886
中医治疗胃食管返流性疾病30例
http://www.100md.com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2期
     作者:黄捷

    单位:广西南宁市中医院 南宁 530012

    关键词:胃食管返流性疾病;中医药疗法;辨证论治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000219

    中图分类号 R259.7

    胃食管返流性疾病是指胃内容物(主要是胃酸和少量胆汁)返流至食管,导致临床症状或并发炎症、溃疡、狭窄等一组疾病。我们从1992年10月至1998年2月对本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治疗30例,设西药治疗对照组27例,得出结果作对比观察,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所收集病例共57例,其中门诊36例,住院21例,男37例,女20例,年龄29~68岁,平均46.5岁。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8年,平均1.5年。随机分为两组,西药治疗组为27例,中医治疗为30例,两组资料相近。
, 百拇医药
    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按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胃脘部疼痛、返酸、胸骨后灼痛、恶心或呕吐,口苦、嗳气39例,体重减轻16例。全部病人经过胃镜检查确诊为胃食管返流性疾病,并排除器质性病变引起的返流症状患者。中医诊断和辨证标准按《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按此标准辨证分为3型:肝胃气滞型21例,胃阴亏虚型18例,脾胃虚寒型18例。

    3 治疗方法 西医治疗组27例用雷尼替丁 0.15g,每天2次,胃复安10mg,每天3次,于饭前30分钟服用。中医治疗组30例:肝胃气滞型用柴胡疏肝汤合左金丸加减治疗,方药为:柴胡10g、芍药10g、香附10g、陈皮6g、甘草6g、枳壳10g、黄连10g、吴茱萸3g、半夏10g、代赭石30g;脾胃虚寒型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方药:木香10g、砂仁6g、党参10g、茯苓10g、白术10g、甘草10g、吴茱萸(黄连汁炒)5g、生姜10g、半夏12g、代赭石30g、高良姜6g;胃阴亏虚型用养胃汤加减治疗,方药:沙参12g、麦冬10g、玉竹10g、生扁豆15g、竹茹(姜汁炒)6g、延胡索10g、半夏12g、代赭石30g。每天1剂,加水300ml,煎成约200ml药液,分2次服。两组病例均治疗6周。
, 百拇医药
    4 疗效观察 疗效标准按《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1],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复查未见返流;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胃镜复查返流明显改善;无效:临床症状及胃镜检查无好转。治疗结果:西医治疗组治愈5例,治愈率为18.5%,有效10例,有效率为37%,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55.5%。中医治疗组治愈11例,治愈率为36.7%,有效16例,有效率为53.3%,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

    5 讨论与体会 西医治疗胃食管返流性疾病的关键是制酸并防止胃酸返流,主要用制酸剂,大多数首选H\-2受体拮抗剂治疗[3],我们选用雷尼替丁具有较强的抑制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作用,并能促进胃泌素的释放,增强食管蠕动[4]。胃复安能增强胃窦部的收缩,促进胃的排空,降低胃内压力,防止胃酸等返流,有利于炎症的恢复[5]。中医辨证本病属于胃脘痛范畴,病因病机为脾胃虚弱,肝气横逆犯胃,升降失常,浊气上逆犯胃引起发病。叶天士说:“脾胃之病,其于升降二字尤为紧要”[6]。脾胃升降失常则引起返流。本组病例中医辨证分为三型,肝脾不和型立疏肝理气、降逆和胃之治法;脾胃虚寒型立健脾和胃、温中止呕之治法;胃阴亏虚型立滋养胃阴、降逆止呕之治法。3型均加用半夏、代赭石,目的是针对病因病机,起到降逆胃气和止呕、防止返流的作用。张锡纯认为“胃气逆而不降者……非重用赭石不能奏效也”[7]。据现代药理研究健脾理气、降逆及益气药,可能通过肠管活动的调整作用和使肠管紧张度增高而影响胆汁流向,并有收缩、舒张肠管的效应[8]。对两组治疗结果作统计学分析,治疗结果有显著差异(P<0.01),说明本组中医治疗效果较西医治疗效果好。并且我们认为在针对该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上加用降逆、和胃、止呕的方药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2.116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6

    [3] 易粹琼,熊 鹰,张锦坤.胃食管返流疾病69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5,15(6):354

    [4] 耿朝义,高梅峨.中西医结合治疗返流性食管炎55例.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3(12):751

    [5] 徐巧莲.良性食管溃疡.中华内科杂志.1993,32(5):324

    [6]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北京:科技卫生出版社.1959,189

    [7]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1957.49

    [8] 孙孝洪.理气开郁方药的研究近况.辽宁中医药.1981,(3):32

    收稿日期:2000-03-14,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