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中医经典著作 > 病源脏象类 > 诸病源候论
编号:10252046
《诸病源候论》对五脏生理病理的认识
http://www.100md.com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2期
     作者:魏守建

    单位:魏守建(安徽中医学院临床医学一系,合肥 230038)

    关键词:《诸病源候论》;五脏;生理病理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000203 中图分类号:R22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19(2000)02-0007-02

    《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它不仅详尽论述了各种疾病的病候与病源,还对五脏生理病理既宗经旨而又多有发挥,丰富和发展了藏象理论。本文就《诸病源候论》对五脏生理病理的认识简述于下。

    1 对脾胃生理病理的认识

    1.1 “消化水谷”和“克消水浆”作用 《诸病源候论》对《内经》“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和发挥,明确指出脾胃有“消化水谷”和“克消水浆”两方面作用。故在辨析病候时,有责之脾胃消化水谷失常而出现的“腹内虚胀或泄,不能饮食”症(脾胃气不和不能饮食候);又有因脾不能“克消水浆”致水湿积聚而见的痰饮(虚劳痰饮候)、水肿(水肿候)、恶心欲吐(恶心候)、泄泻(水谷痢候)等症。尤其强调“脾病则不能制水”,指出:“水病无不因脾肾虚所为”(疸水候),突出了脾在水液代谢中的地位,使《内经》“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的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完善了水液代谢的理论。并且观察到久泻会引起脏器下垂,在《痢病诸候》和《妇人杂病诸候》中对脱肛和阴挺下垂中作了详细描述,认为是由“气下冲”、“下脱”所造成,这对后世认识脏器下垂的病因病机,指导辨证论治影响深远。
, http://www.100md.com
    1.2 脾胃二气,升降相因 《诸病源候论》指出“胃者,脾之腑,为水谷之海;脾者,胃之脏也,其候身之肌肉。而脾气主消水谷,水谷消,其精化为荣卫,中养脏腑,充实肌肤”(水谷痢候);“足太阴为脾之经,脾与胃合;足阳明为胃之经,胃为水谷之海也。脾主一身之肌肉,为胃消行水谷之气,脾气弱,即肌肉虚,受风邪所侵,故不能为胃通行水谷之气,致四肢肌肉无所禀受”(风身体手足不随候)。若饮食不能消化吸收乃“脾不磨也”。其次指出“脾胃二气”必须平衡协调,才能运化水谷,增进食欲;反之,则不能化谷而食欲减退。如“脾胃二气相为表里,二气平衡,则谷化而能食,脾胃气不和则不能食”(脾胃气不和不能

    食候)。

    2 对肺生理病理的认识

    2.1 肺主气在调畅脏腑气机中的作用 首先“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肺”,肺虚则致气病。“气病是肺虚所为。肺主气,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肺。忧思恐怒,居住饮食不节,伤动肺气者,并成病”(气候)。承袭《内经》观点,认为“肺气不足,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脏腑病候),并提出了“宜补”的治疗原则。尤其在《久咳逆上气候》中首次论及肺气虚可影响及心,对后世影响极大,指出“肺感于寒,微者则成咳嗽,久咳逆气。……肺气虚极,邪则停心,时动时作,故发则气奔逆乘心,烦闷欲绝”。其次,重视肺与脏腑之气的运行关系,指出肺具有“通行脏腑之气”调畅气机的作用,肺病可致“诸脏气壅”,如“肺为五脏上盖,主通行脏腑之气。若肺受邪,则气道不利,则诸脏气壅,则失度,故气奔急也”(奔气候)。可见肺主气在调畅脏腑气机中有着重要作用。
, 百拇医药
    2.2 肺气受伤,多责之外邪入侵 《诸病源候论》指出:“寒之伤人,先伤肺者,肺主气,候皮毛,故寒客皮毛,先伤肺也”(嗽候),“风热病者,风热之气,先从皮毛入于肺也”(风热候)。以上所论,明确指出“寒”或“风热之邪”、“客皮毛、先伤肺”,继承和发扬了《内经》“皮毛者,肺之合,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之说。在《久咳逆上气候》中,阐明了寒邪伤肺,经久不愈,肺气被伤,累及于心而致心肺气虚,此病机每为临床所常见,故后世医家多从之。

    3 对肾生理病理的认识

    3.1 肾藏精和主水功能与肾气盛衰有关 《诸病源候论》强调肾气盛衰在肾藏精和主水中的作用。认为肾气虚弱,下元虚冷,不能制约水液,固守精关,因而可出现小便失禁、余沥、遗精等症。如“小便不禁者,肾气虚,下焦受冷也”(小便不禁候),“肾主水,劳伤之人,肾气虚弱,不能藏水,……故小便后水液不止而有余沥”(虚劳候),“肾主骨髓而藏于精,虚劳肾气虚弱,故精液少也”(虚劳候),“肾气虚弱,不能藏精,故精漏失”(虚劳候)。另一方面认为,肾脏阴寒之气盛实,主水无权,水邪泛滥可形成肾气有余之证。如“肾气盛为志,有余则病,腹胀飧泄,体肿喘咳,汗出憎风,面目黑,小便黄,是为肾气之实也”(肾病候),这使后世对肾脏病证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
, 百拇医药
    3.2 肾恶燥,重在因热致燥 《时气渴候》明确指出:“热气入于肾脏,肾恶燥,热气盛则肾燥。”对于因热致燥的原因,应责之于服食“丹石”之风盛行。并指出肾燥之候,主要为“渴而引烦”的消渴,如“用少吸五石诸丸散,积经年岁,石热结于肾中”,使“下焦虚热”,肾燥阴亏所致,故“引水而不小便”。以上所论拓展了《内经》“肾恶燥”和消渴成因理论及临床运用范围。

    4 对心生理病理的认识

    4.1 心藏神以心主血脉正常为基础 心主血脉失常则导致心神活动异常,如“心藏神,为诸脏之主。若血气调和,则心神安定,若虚损,则心神虚弱”(风邪惊候);“心藏神而主血脉。虚劳损伤血脉,致令心气不足,因为邪气所乘,则使惊而悸动不安”(风邪惊悸候)。故对虚劳惊悸、风癫、多忘等候,多责之“虚劳损伤血脉”,“心虚而精神离散”,或“血气相乱”,强调了“心主血脉”与“心藏神”之间的关系。

    4.2 血证与心主血脉失常有关 基于“心主血、血之行身,通遍经络,循环腑脏”的生理作用,认为尿血和衄血等与心主血脉失常有关。如说:“其热甚者”伤心,血行“则散失其常经,溢渗于胞”而成血淋(血淋候);“心主于血,与小肠合,若心象有热,结于小肠,故小便血也”(小便血候)。再如“心主血,肺主气,开窍于鼻,邪热与血气并”而成热病衄候(热病衄候)。
, 百拇医药
    4.3 心血瘀阻乃邪乘、阳虚及情志所伤 如“心痛者,风冷邪气乘于心也”(心病诸候),“若诸阳气虚,少阴之经逆,谓之阳虚阴厥,亦令心痛”(心症诸候),“思虚烦多则损心,心虚故邪乘之,……心里幅幅气如满,蕴蕴而痛,是谓之心痹”(咽喉心胸病诸候)。

    5 对肝生理病理的认识

    5.1 肝不藏血可致出血 如“肝藏血,肺主气。劳伤于血气,气逆则呕,肝伤则血随呕出”(虚劳呕血候)。

    5.2 肝血虚致筋、目失养及女子月经不调 《内经》中无肝血虚证的专论,但有“肝藏血……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的记载。《诸病源候论》对肝血虚的论述十分丰富详尽,如“肝藏血而候筋,虚劳损血,不能营养于筋,致筋气极虚,……故筋挛也”(虚劳筋挛候),“肝主筋而藏血,……若虚则受风,风寒搏脊膂之筋,冷则挛急,故令背偻”(背偻候);“肝候于目而藏血,血则荣养善于目”,“目为外之候,血气不足,肝虚,致受风邪,风邪搏于精气,……谓之目晕”(虚劳目暗候);“月事衰少而不来”,亦与肝有关,是因“肝藏于血,劳伤过度,血气枯竭于内”(月事不通候)所致。

    综上所述,《诸病源候论》对五脏生理病理的认识,不仅继承了《内经》之理论,且从不同的角度有所发挥,丰富和发展了藏象理论,对后世辨证论治产生了较大影响。

    作者简介:魏守建(1962-),男,讲师

    收稿日期:1999-12-16,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中医经典著作 > 病源脏象类 > 诸病源候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