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编号:10205435
中国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媒介和宿主的初步研究
http://www.100md.com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1999年第15卷第6期Vol.15No.6 1999

    中国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媒介和宿主的初步研究

    张健之

     关键词: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FGR) 媒介 宿主

    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SFGR)是引起斑点热的一组病原体。该组病原体是一组经蜱或螨叮咬传播的专性细胞内寄生菌且具有明显的自然疫源性特征。目前被认为的斑点热有:立氏立克次体引起的落矶山斑点热;西伯利亚立克次体引起的北亚热;康氏立克次体引起的钮扣热;澳大利亚立克次体引起的昆士兰斑点热;小蛛立克次体引起的立克次体痘;日本立克次体引起的红疹热等。自70年代后,一方面由于人们生产、生活等实践活动的扩大和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旅游业的发展等因素导致了斑点热发病率上升,另一方面是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为研究SFGR提供了新的可靠的方法,国际上对SFGR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新的疫源地和新的病原体不断被发现。围绕着这些病原体进行一系列生态学、流行病学及分类鉴定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已成为当今国际SFGR研究的热点。我国对SFGR及其感染的研究始于1958年,经过近40年的研究对该群立克次体在中国的疫源地分布、媒介和宿主有了一定的认识,本文就该群立克次体的媒介和宿主进行回顾。
, 百拇医药
    1 SFGR的生态循环

    SFGR是一群天然寄生在螨和蜱体内并通过螨和蜱的叮咬传播给人或动物的专性细胞性寄生菌。除个别的立克次体(如小蛛立克次体)为螨传播外,其余均为蜱传播。多年来对SFGR和蜱的相互关系研究证实蜱或螨既是SFGR重要的传播媒介又是该立克次体的保菌宿主,可经卵形成垂直传播。该群立克次体在自然界中呈立克次体-节肢动物-野生动物循环,野生哺乳动物是节肢动物的寄主,感染蜱或螨叮咬动物引起动物感染,健康的节肢动物叮咬感染动物则引起蜱或螨新的感染形成水平传播,由此二者之间维持着持久的SFGR感染循环。人类只是偶然地接触到这一自然界的生态环节才发生感染或发病。

    2 SFGR的蜱媒介

    SFGR是蜱或螨天然的寄生物,这种寄生关系是长期生物进化高度适应的结果,这种寄生关系是造成该群立克次体生态学的离散、基因的高度保守及所致疾病的自然疫源性特征的直接原因。正因为如此,欲研究SFGR首先要研究SFGR的媒介——蜱。我国自1958年开始研究该群立克次体,迄今为止不仅用PCR方法从我国的蜱中发现了SFGR核酸的存在,而且用病原分离方法从蜱中分离和鉴定出10余种SFGR(见表1,表2)。这些蜱是分布在南方的银盾革蜱、金泽革蜱、越原血蜱、微小血蜱、粒形硬蜱、微小牛蜱;分布在北方的草原革蜱 、边缘革蜱、森林革蜱、中华革蜱、嗜群血蜱、日本血蜱、长角血蜱、亚东璃眼蜱。这些蜱在中国分布明显的地域性与中国南北方地理和生态环境有关。
, http://www.100md.com
    表1 我国已知感染SFGR的蜱种及地区分布

    蜱 名

    地 区

    草原革蜱(Dermacentor nuttallii)

    新疆、内蒙古

    边缘革蜱(D.marginatus)

    新疆

    森林革蜱(D.silvarm)

    黑龙江

    银盾革蜱(D.niveus)

    福建
, http://www.100md.com
    中华革蜱(D.sinicus)

    北京

    金泽革蜱(D.auratus)

    福建

    嗜群血蜱(Haemaphysalis concinna)

    黑龙江

    日本血蜱(H.japonica)

    黑龙江

    长角血蜱(H.longicornis)

    河北

    越原血蜱(H.yeni)
, 百拇医药
    福建

    徽上血蜱(H.wellingtoni)

    福建

    亚东璃眼蜱(Hyalomma asiaticumin Kozlovi)

    内蒙古

    粒形硬蜱(Ixodes gramulatus)

    海南

    微小牛蜱(Boophius microplus)

    海南

    表2 SFGR中国蜱分离株

    种 名
, http://www.100md.com
    株名

    来源

    地 区

    分离年代

    分离单位

    备 注

    西伯利亚立克次体

    JH-74

    草原革蜱

    新疆精河县

    1974年

    新疆军科所

    黑龙江立克次体
, 百拇医药
    HLJ-054

    森林革蜱

    黑龙江绥芬河市

    1982年

    沈阳军科所

    暂定 名称

    西伯利亚立克次体

    FT-84

    草原革蜱

    新疆精河县

    1984年

    预防医科院流研所

, 百拇医药     同 上

    MT-84

    草原革蜱

    同 上

    1984年

    同 上

    同 上

    Humeng-84

    草原革蜱

    内蒙古呼盟

    1984年

    沈阳军科所

    同 上
, 百拇医药
    To-85

    草原革蜱蜱卵

    同 上

    1985年

    预防医科院

    内蒙古立克次体

    Ha-91

    亚东璃眼蜱

    内蒙古阿盟

    1991年

    内蒙古防疫站

    暂定名 称

    西伯利亚立克次体
, http://www.100md.com
    BJ-90

    中华革蜱

    北京昌平县

    1990年

    预防医科院

    暂定为亚 种

    同 上

    BJ-91

    中华革蜱

    北京昌平县

    1991年

    同 上

    同 上
, http://www.100md.com
    同 上

    BJ-93

    中华革蜱

    同 上

    1993年

    同 上

    同 上

    同 上

    BJ-95

    中华革蜱

    同 上

    1995年

    同 上
, 百拇医药
    同 上

    同 上

    NH-95

    越原血蜱

    福建宁化县

    1995年

    同 上

    中国北方诸如新疆、内蒙古及黑龙江等地大多是半干旱、草原和山区丛林地区,在这些地区适合草原革蜱、边缘革蜱、森林革蜱、嗜群血蜱、日本血蜱和亚东璃眼蜱等蜱种的栖息,这些蜱就成为这些地区SFGR的主要媒介。草原革蜱是新疆和内蒙古西伯利亚立克次体的主要媒介,在新疆精河县调查表明草原革蜱的密度在草原比在森林高,蜱活动在3月份化雪时开始,4~5月份达高峰,8月份是该蜱活动的第二个高峰,此时幼虫和若虫开始成熟,用间接免疫荧光进行血淋巴检查表明:幼虫立克次体阳性率为22.16%,若虫为30%,成虫为13.07%[1]。草原革蜱没有特定的宿主,它可以叮咬任何哺乳动物。幼虫和若虫主要以啮齿动物为寄主如:普通田鼠和长尾黄鼠,成蜱以大动物为寄主,如 :牛、山羊、绵羊和人。在蜱活动高峰期新疆大约有85%~97%的牛、羊带蜱,每个动物平均带蜱8.4~13只[1]。边缘革蜱也是新疆西伯利亚立克次体的主要媒介 ,在新疆塔城和克拉玛依地区约35%~55%的边缘革蜱立克次体检测阳性。嗜群血蜱是虎林立克次体的主要媒介,它主要活动于丛林和森林地区,4月份开始活动,6月份达高峰,该蜱不仅成虫攻击人,而且若虫也攻击人。1993年从该蜱中分离出了一株SRGR,被命名为虎林立克次体(R.hulinii)[2]。森林革蜱主要分布于黑龙江省乌苏里江沿线,血淋巴试验表明:在黑龙江收集的森林革蜱中32%的雄蜱、50%的雌蜱带有立克次体,1985年从该蜱中分离出了一株在抗原上不同于西伯利亚立克次体的立克次体[3]。被命名为黑龙江立克次体(R.heilongjiangii)。亚东璃眼蜱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是西伯利亚立克次体的媒介之一,在国内该蜱主要分布在内蒙古,1991年从内蒙古阿盟收集的该蜱中分离出了一株在抗原和基因上均不同于西伯 利亚立克次体的立克次体,被命名为内蒙古立克次体(R.innermongolia)[4]。中华革蜱是北京郊区SFGR的媒介,该蜱的成虫主要有4~7月活动,活动高峰在5月份,幼虫和若虫主要在7~8月份活动,成蜱不仅袭击大动物,如:牛、羊、马等,也攻击狗、刺猬、野鼠等小动物,1990、1991、1993及1995年先后在北京收集的刺猬及其寄生的该蜱中分离出5株在基因上与西伯利亚立克次体一致,但在抗原性多肽上略有差异的立克次体,被认为是西伯利亚立克次体亚种或变种[5]
, 百拇医药
    中国南方已证实有SFGR存在的地区有福建省的宁化、漳州、沙县、三明及建瓯等县市 [6];广东省的大埔县、梅县和平远县[7]及海南省琼中地区[8]。这些地区大多是丘陵和山区丛林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这样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一些有别于北方的蜱、螨及野生动物的栖息和繁衍,这些蜱或螨就成为这些地区SFGR的主要媒介。如:越原血蜱是在南方首次证实为西伯利亚立克次体媒介的蜱种,1995年1997年相继在来自福建省宁化县的该蜱中分离出了2株西伯利亚立克次体[9,10]。在福建省宁化县的调查表明:该地区共发现12种蜱,均系寄生蜱,分属硬蜱3种、血蜱5种、其它蜱4种(详见表3)[11]。表3 福建省宁化县的蜱类及宿主

    蜱 类

    主要宿主动物

    硬
, 百拇医药
    蜱

    粒形硬蜱

    社鼠、褐家鼠、黄胸鼠、野兔、狗

    卵形硬蜱

    山羊、鼠类

    中华硬蜱

    野兔

    血

    蜱

    越原血蜱

    野兔、山羊、野猪、鼠类

    台湾血蜱

    野猪、豪猪、鼠类
, 百拇医药
    豪猪血蜱

    豪猪

    长须血蜱

    鼠类

    微形血蜱

    山羊

    其

    它

    金泽革蜱

    野猪

    微小牛蜱

    黄牛、水牛

    龟形花蜱
, http://www.100md.com
    黄牛

    扇头蜱

    黄胸鼠、野兔

    从表中可见这些蜱和北方的蜱种有很大的差别。在这些蜱中除了从越原血蜱中分离出SRGR外,在豪猪血蜱、微小血蜱、越原血蜱和金泽革蜱中还检测出了SFGR特异的DNA片段。在广东省大埔县丰溪林场的调查表明:大埔县林区的优势蜱种为金泽革蜱、豪猪血蜱和台湾角血蜱[12]。在海南省琼中地区的调查表明:该地区共发现4种寄生蜱和5种寄生螨。4种寄生蜱为粒形硬蜱、钝刺血蜱、巨蜥盲花蜱和微小牛蜱,前三种采自鼠体表,后一种采自黄牛和山羊体表,粒形硬蜱为优势种。5种寄生螨为毒棘厉螨、福建棘厉螨、土耳其厉螨、纳氏厉螨和格氏血厉螨,均采自鼠体表,毒棘厉螨为优势种。在这些蜱中虽然未分离出SFGR,但在微小牛蜱和粒形硬蜱中检测出了SFGR特异的DNA片段[8]

    3 SFGR的啮齿动物宿主
, http://www.100md.com
    SFGR在自然界中呈立克次体-节肢动物-野生动物循环,野生哺乳动物是节肢动物的主要寄主,尤以野生啮齿动物为主,在我国的用血清学、病原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已从十余种野生啮齿动物中发现了SFGR感染的证据。这些野生啮齿动物是分布在南方的北方品系有:东方田鼠、长尾黄鼠、黑线姬鼠、小家鼠等,在南方品系有:褐家鼠、黄毛鼠、黄胸鼠、海南屋顶鼠、社鼠和针毛鼠等(见表4)。

    表4 我国已知感染SFGR的动物种类及地区分布

    种 类

    分 布

    黄毛鼠(Rattus losea)

    福建、海南

    黄胸鼠(R.flavipectus)

, http://www.100md.com     福建、海南

    海南屋顶鼠(R.rattus hainanicus)

    海南

    小家鼠(Mus muscuius)

    黑龙江

    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

    黑龙江

    棕背鼠 平(Clethrionomys rufocanus)

    黑龙江

    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ius)

    黑龙江
, 百拇医药
    长尾黄鼠(Citellus undulatus)

    新疆

    麝鼠(Ondatra zibethica)

    黑龙江

    刺猬(hedgehog)

    北京

    东方田鼠是黑龙江省SFGR的主要传染源。1962年从该鼠中分离出了第一株SFGR HL084株[13],认为与JH-74株相同,后者已被鉴定为西伯利亚立克次体[14]。60年代在虎饶地区进行调查发现:东方田鼠占鼠类的22%。35.3%的东方田鼠带蜱,每只平均带蜱1.2只[1]

    黑线姬鼠是黑龙江省鼠的优势种。虽然从该鼠中未分离出立克次体,但是,它较高的带蜱率和带蜱指数都使人认为:该鼠可能也是SFGR的传染源之一。1992年在黑龙江省黑河地区捕获到东方田鼠、黑线姬鼠、棕背鼠 平及麝鼠4种鼠类。除麝鼠与黑线姬鼠的脏器接种豚鼠引起发热反应、脾肿大、恢复期血清对SFGR呈阳性反应外,在这4种鼠的脏器中都检测出了SFGR特异的DNA片段[15]
, http://www.100md.com
    长尾黄鼠是新疆精河县的优势种。该鼠携带了大量的草原革蜱,在6月底~12月份该鼠身上发现有草原革蜱的幼虫和若虫,7月份该鼠携带蜱的数目达高峰,每个动物平均有138.36只蜱。60%的长尾黄鼠血清中有西伯利亚立克次体补结抗体。虽然从这些鼠中未分离出立克次体,但仍认为该鼠是新疆SFGR的主要动物寄主[1]

    褐家鼠、黄胸鼠和社鼠是福建省宁化县的优势种。调查表明该地区17.07%的鼠血清中有SFGR补结抗体[16]

    褐家鼠、黄毛鼠和针毛鼠为大埔县林区的优势鼠种,调查表明鼠的带蜱率为15.09%(8/53);解剖后观察脏器有病变的鼠占鼠总数的49.05(26/53),其中有病变的褐家鼠占鼠总数的28.30(15/53);26.66%的鼠血清中有斑点热群立克次体补结抗体[12]

    在海南省琼中地区调查共发现8种鼠,其中优势鼠种为黄毛鼠、黄胸鼠、海南屋顶鼠和针毛鼠。调查表明该地区鼠的带蜱率为100%;带螨率为84.8%;在8种鼠中有7种鼠血清中有SFGR荧光抗体,阳性率为53.12%(85/160),有3种鼠脏器中(黄毛鼠、黄 胸鼠、海南屋顶鼠)检出了SFGR特异的DNA片段[8]
, 百拇医药
    4 SFGR与其它哺乳动物宿主

    除了野生啮齿动物宿主外,大家畜和野生大动物也是蜱的主要宿主。如:在蜱活动高峰期新疆大约有85%~97%的牛、羊带蜱,每个动物平均带蜱8.4~13只[1];在广东省大埔县丰溪林场和海南省琼中地区的牛和羊的带蜱率均为100%[12]。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未证实这些牛、羊携带的蜱与SFGR的相关性,但是无论是在广东省的牛血清、海南省的牛、羊、猪血清中;还是在新疆和黑龙江省的牛、羊血清中都测出了SFGR的补结抗体。更有意义的是在福建省宁化县的山羊和野猪等血清中测出了SFGR的补结抗体。大家畜和野生大动物血清中SFGR的补结抗体的检出不提示我们这些大家畜和野生大动物可能被SFGR感染过,大家畜和野生大动物是否是SFGR的保菌宿主或传染源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5 结语

    中国SFGR的生态学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该群立克次体是专性细胞内寄生菌,分离和培养极为困难。因此,历时近40年来,我国只在有限的几个省区进行了SFGR的研究,大部分的省区尚无SFGR的研究报告,鉴于我国是一个地理景观非常复杂的国家,进一步了解我国SFGR的分布及其种群对于预防和控制斑点热在我国的发生和流行是非常必要的。
, http://www.100md.com
    作者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北京,102206)

    6 参考文献

    1.汪民,等.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医用立克次体学.魏曦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1984,2 46-249.

    2.张健之,范明远,毕德增.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新种—虎林-93株的分离和鉴定.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96,12(5):2.

    3.娄丹,吴益民,王冰,等.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一个新成员—黑龙江立克次体的分离与鉴定.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985,5:250.

    4.金焱,特孟,刘清淮,等.内蒙阿盟斑点热群立克次体Ha-91株的分离与鉴定.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93,9(2):23.

    5.张健之,范明远,毕德增.斑点热群立克次体BJ-93株的分离和鉴定.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997,17(1):28.
, 百拇医药
    6.何似,潘亮,于恩庶,等.福建首次发现斑点热.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93,9(2):35.

    7.张健之,郭衍,贺金荣,等.广东省三县首次发现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感染.疾病监测,(待发表).

    8.刘金华,余兴龙,龙芝美,等.海南岛斑点热疫源地的调查研究.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19 96,14(5):317.

    9.毕德增,陈振光,陈敏,等.从福建首次分离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疾病监测,1996,11(1) :10.

    10.张健之,毕德增.从南方又分离出一株斑点热群立克次体.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待发表).

    11.陈振光,潘亮,毕德增,等.福建宁化部分蜱类媒介及带菌状态.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1996,7(6).
, 百拇医药
    12.张健之,毕德增,贺金荣,等.粤东丰溪林场斑点热疫源地调查研究.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待发表).

    13.王基钦,等.黑龙江虎饶地区蜱传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的分离和鉴定.卫生流行病学专题总结选编(1955-1965).沈阳军事医学研究所,1965,93.

    14.孔昭敏,等.新疆精河县蜱传斑点热组立克次体的分离和鉴定.微生物学通报,1982,9(1) :11.

    15.陈敏,范明远,徐国民,等.用PCR/RFLP技术对黑龙江沿岸蜱类和鼠类中北亚蜱传斑点热的检测.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7,18(1):5.

    16.陈振光,毕德增,潘亮,等.福建宁化林区SFG立克次体发现与研究.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1995,11(3):52.

    1998年5月15日收稿,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