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治疗侵入颅内巨大鼻咽纤维血管瘤一例报告
作者:陈仁杰 徐其昌 吴幼章 徐进 马华安
单位:陈仁杰(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10029);徐其昌(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10029); 吴幼章(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10029); 徐进(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10029); 马华安(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10029)
关键词:
江苏医药000340 鼻咽纤维血管瘤(Nasal Pharyngeal Angiofibroma,NPA)破坏颅底侵入颅内者极为罕见,一般都采用部分切除联合放疗和化疗,但放疗诱发恶变,化疗有较强的细胞毒副反应。我们1998年10月采用术前血管栓塞、术中降温降压,颅颌联合径路成功切除1例侵入翼腭窝、颞下窝及颅中窝巨大NPA。现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
一、一般资料
, 百拇医药
患者男性,17岁。1年前左侧鼻塞,轴位CT显示左侧鼻咽和鼻腔肿物,鼻腔活检未明确诊断,在外院鼻侧切开切除肿瘤,病理诊断NPA。术后半年左侧鼻塞伴左面颊部肿胀,皮下可触及硬块,眼球无突出,视力正常。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间接鼻咽镜下见鼻咽左顶侧壁肿物,向前突入左侧鼻腔,内侧越正中线,表面光滑,质地坚韧,指诊无出血。冠状位增强CT可见鼻咽肿块侵入左侧鼻腔、蝶窦、筛窦和左侧翼腭窝、颞下窝,向上破坏颅底侵入颅中窝,左颞叶脑组织受压向左外上移位。MRI报告肿块侵入颅中窝,其内侧紧贴海绵窦和颈内动脉,与颞叶蛛网膜粘连。
二、术前血管造影和栓塞
术前1天股动脉插管颈动脉造影见肿瘤的血供绝大部分来源于颈外动脉,仅肿瘤颅内部分边缘区有颈内动脉分支。注入直径为200μm颗粒状明胶海绵栓塞左颌内动脉后,显影肿块成枯枝状改变。
三、手术方法
, 百拇医药 腰椎穿刺硬膜外置管,引流脑脊液,调节颅内压。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切除肿瘤时降温降压,体温33℃~34℃;动脉收缩压9kPa左右。
首先,神经外科作标准Yasargil切口,额颞部开颅,以左翼点为中心弧形剪开硬脑膜并悬吊固定,颅内肿瘤约6cm×6cm×5cm,颅底破坏6cm×6cm,边切除边止血,分块切除颅内肿瘤,保护海绵窦、颈内动脉及脑组织,拉拢缝合颅底硬脑膜封闭颅底。
然后,常规硬腭U形切口,咬除左侧硬腭板,暴露鼻咽,在翼上颌裂处铲断NPA基底,钝性分离侵入蝶窦、筛窦、翼腭窝、颞下窝部分肿瘤,充分游离,迅速取出大小为8cm×6cm×4cm肿瘤,术腔用明胶海绵、碘纺纱条加压填塞,关闭硬腭切口。
最后,关颅前探查颅底,彻底止血,颞肌筋膜瓣修补缺损硬脑膜,复位颅骨,缝合头皮切口并包扎。
术中出血2800 ml,输血2800 ml。
, 百拇医药
四、术后处理和随访
静脉滴注广谱抗生素和甘露醇预防术后感染和脑水肿。术后6天抽出术腔填塞物,无出血,10天拆线,患者康复出院。术后病理检查颅中窝及鼻咽部为同源性NPA。
术后1年冠状位CT显示颅内、颅外无肿瘤复发。
讨论
一、侵入颅内NPA诊断
临床表现、CT、核磁共振(MRI)、DSA是诊断NPA的主要方法。NPA伴面颊部隆起或术后很快复发提示本病,应常规CT或MRI检查。轴位CT局限于鼻咽顶壁以下的解剖区,冠状位CT是明确颅底破坏和颅内侵犯的主要依据。MRI能较好显示NPA与邻近解剖结构关系,可以指导选择手术径路和术中处理。本病例第一次术前仅轴位CT检查,无冠状位CT,NPA的颅底破坏和颅内侵犯情况不明是导致术后复发的重要原因。DSA主要用于诊断NPA的血供来源和术前血管栓塞。
, 百拇医药
二、减少术中出血
1.颈外动脉栓塞:Andraw分析15例NPA手术患者,术中出血300~8400 ml,平均3450 ml,术前无血管栓塞者平均出血量高于术前栓塞者。司玉英等颈外动脉栓塞NPA手术,术中出血量较单纯颈外动脉结扎平均减少2500 ml。Nativig报告血管栓塞后24小时即开始再通。为保证栓塞的有效性,本病例选择术前1天行颈外动脉栓塞,有效减少术中出血。
2.术中降温降压:术中处理肿瘤时,控制性降温降压,麻醉平稳,是减少术中出血有效方法,增加手术安全性。
三、手术径路和要点
1.侵入颅内NPA手术疗效不佳的主要原因:①诊断不明;②颅底解剖知识缺乏;③颅底和颅面联合外科技术生疏。Fisch和Andraw经颞下窝径路切除颅外和颅底NPA,颅内肿瘤不能切除者,联合放疗或化疗。但该术式有永久性传导性耳聋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颅内肿瘤继续生长;放疗和化疗的负反应重。颅颌联合径路切除侵入颅内巨大NPA术野清晰,肿瘤切除彻底,颅底修补充分,手术安全,术后无并发症。
2.手术要点:首先强调由神经外科开颅,保护脑组织、颈内动脉、海绵窦,切除颅内肿瘤,充分止血,修补颅底,避免颅外手术的盲目性。然后经硬腭径路,切断NPA的基底,利用局部骨质破坏空间,钝性分离颞下窝、翼腭窝肿瘤,谨防颈内动脉和颅神经的损伤。最后关颅前再次探查颅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增加手术的安全性。■, 百拇医药
单位:陈仁杰(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10029);徐其昌(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10029); 吴幼章(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10029); 徐进(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10029); 马华安(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10029)
关键词:
江苏医药000340 鼻咽纤维血管瘤(Nasal Pharyngeal Angiofibroma,NPA)破坏颅底侵入颅内者极为罕见,一般都采用部分切除联合放疗和化疗,但放疗诱发恶变,化疗有较强的细胞毒副反应。我们1998年10月采用术前血管栓塞、术中降温降压,颅颌联合径路成功切除1例侵入翼腭窝、颞下窝及颅中窝巨大NPA。现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
一、一般资料
, 百拇医药
患者男性,17岁。1年前左侧鼻塞,轴位CT显示左侧鼻咽和鼻腔肿物,鼻腔活检未明确诊断,在外院鼻侧切开切除肿瘤,病理诊断NPA。术后半年左侧鼻塞伴左面颊部肿胀,皮下可触及硬块,眼球无突出,视力正常。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间接鼻咽镜下见鼻咽左顶侧壁肿物,向前突入左侧鼻腔,内侧越正中线,表面光滑,质地坚韧,指诊无出血。冠状位增强CT可见鼻咽肿块侵入左侧鼻腔、蝶窦、筛窦和左侧翼腭窝、颞下窝,向上破坏颅底侵入颅中窝,左颞叶脑组织受压向左外上移位。MRI报告肿块侵入颅中窝,其内侧紧贴海绵窦和颈内动脉,与颞叶蛛网膜粘连。
二、术前血管造影和栓塞
术前1天股动脉插管颈动脉造影见肿瘤的血供绝大部分来源于颈外动脉,仅肿瘤颅内部分边缘区有颈内动脉分支。注入直径为200μm颗粒状明胶海绵栓塞左颌内动脉后,显影肿块成枯枝状改变。
三、手术方法
, 百拇医药 腰椎穿刺硬膜外置管,引流脑脊液,调节颅内压。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切除肿瘤时降温降压,体温33℃~34℃;动脉收缩压9kPa左右。
首先,神经外科作标准Yasargil切口,额颞部开颅,以左翼点为中心弧形剪开硬脑膜并悬吊固定,颅内肿瘤约6cm×6cm×5cm,颅底破坏6cm×6cm,边切除边止血,分块切除颅内肿瘤,保护海绵窦、颈内动脉及脑组织,拉拢缝合颅底硬脑膜封闭颅底。
然后,常规硬腭U形切口,咬除左侧硬腭板,暴露鼻咽,在翼上颌裂处铲断NPA基底,钝性分离侵入蝶窦、筛窦、翼腭窝、颞下窝部分肿瘤,充分游离,迅速取出大小为8cm×6cm×4cm肿瘤,术腔用明胶海绵、碘纺纱条加压填塞,关闭硬腭切口。
最后,关颅前探查颅底,彻底止血,颞肌筋膜瓣修补缺损硬脑膜,复位颅骨,缝合头皮切口并包扎。
术中出血2800 ml,输血2800 ml。
, 百拇医药
四、术后处理和随访
静脉滴注广谱抗生素和甘露醇预防术后感染和脑水肿。术后6天抽出术腔填塞物,无出血,10天拆线,患者康复出院。术后病理检查颅中窝及鼻咽部为同源性NPA。
术后1年冠状位CT显示颅内、颅外无肿瘤复发。
讨论
一、侵入颅内NPA诊断
临床表现、CT、核磁共振(MRI)、DSA是诊断NPA的主要方法。NPA伴面颊部隆起或术后很快复发提示本病,应常规CT或MRI检查。轴位CT局限于鼻咽顶壁以下的解剖区,冠状位CT是明确颅底破坏和颅内侵犯的主要依据。MRI能较好显示NPA与邻近解剖结构关系,可以指导选择手术径路和术中处理。本病例第一次术前仅轴位CT检查,无冠状位CT,NPA的颅底破坏和颅内侵犯情况不明是导致术后复发的重要原因。DSA主要用于诊断NPA的血供来源和术前血管栓塞。
, 百拇医药
二、减少术中出血
1.颈外动脉栓塞:Andraw分析15例NPA手术患者,术中出血300~8400 ml,平均3450 ml,术前无血管栓塞者平均出血量高于术前栓塞者。司玉英等颈外动脉栓塞NPA手术,术中出血量较单纯颈外动脉结扎平均减少2500 ml。Nativig报告血管栓塞后24小时即开始再通。为保证栓塞的有效性,本病例选择术前1天行颈外动脉栓塞,有效减少术中出血。
2.术中降温降压:术中处理肿瘤时,控制性降温降压,麻醉平稳,是减少术中出血有效方法,增加手术安全性。
三、手术径路和要点
1.侵入颅内NPA手术疗效不佳的主要原因:①诊断不明;②颅底解剖知识缺乏;③颅底和颅面联合外科技术生疏。Fisch和Andraw经颞下窝径路切除颅外和颅底NPA,颅内肿瘤不能切除者,联合放疗或化疗。但该术式有永久性传导性耳聋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颅内肿瘤继续生长;放疗和化疗的负反应重。颅颌联合径路切除侵入颅内巨大NPA术野清晰,肿瘤切除彻底,颅底修补充分,手术安全,术后无并发症。
2.手术要点:首先强调由神经外科开颅,保护脑组织、颈内动脉、海绵窦,切除颅内肿瘤,充分止血,修补颅底,避免颅外手术的盲目性。然后经硬腭径路,切断NPA的基底,利用局部骨质破坏空间,钝性分离颞下窝、翼腭窝肿瘤,谨防颈内动脉和颅神经的损伤。最后关颅前再次探查颅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增加手术的安全性。■,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