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 2000年第3期
编号:10222020
重症氨苯砜综合征1例报告
http://www.100md.com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0年第3期
     作者:刘茁 施秀明 陈颖

    单位:福建医科大学 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福州 350005

    关键词:氨苯砜;综合征;病例报告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000341

    中图分类号: R442.8; R978.3; R978.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2235(2000)03-0311-02

    随着氨苯砜的广泛应用,除麻风病人外,氨苯砜综合征在一些用氨苯砜治疗的皮肤病人中也时有发生。笔者1998年12月收治1例患者,就其临床表现并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
, http://www.100md.com
    患者女性,44岁。因咳嗽、发热10天,全身皮疹、尿黄7天,以“发热原因待查”收入院。入院前10天受凉后出现流涕、鼻塞、咳嗽、咳痰、畏冷发热,体温38.5~39℃,外院拟诊“上感”予以“速效感冒胶囊”。入院前7天手背出现散在丘疹,瘙痒明显,后逐渐扩展至全身,同时出现巩膜黄、尿黄。当时考虑对速效感冒胶囊过敏,即停用。实验室检查:WBC 14.6 g/L,N 0.56,L 0.30。肝功:总胆红素(TBIL)66.7 μmol/L,间接胆红素(IBIL)49 μmol/L,谷丙转氨酶(GPT)520 U/L,谷草转氨酶(AST)253 U/L,γ-氨基转肽酶(γ-GT)120 U/L,乳酸脱氨酶(LDH) 513 U/L,考虑“肝炎”可能,转市传染病院住院。查乙肝二对半、甲肝、丙肝、戊肝抗体及己肝抗原抗体均阴性。多次查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升高,异形淋巴细胞1%~2%,免疫指标及铜蓝蛋白阴性,拟“肝功异常待查”予以一般治疗,咳嗽好转,尿黄及巩膜黄逐渐消退,肝功复查IBIL基本正常,GPT 381 U/L,但体温下降不明显。腹部及胸部MRI示肝实质弥漫性高信号(考虑炎症性改变),胆囊炎症,脾增厚,右胸腔积液。市传染病院排除病毒性肝炎转我院。发病以来,食欲尚可,精神、睡眠欠佳,四肢乏力,尿色偏黄,入院前1~2天出现口唇、指端青紫,大便尚正常。
, 百拇医药
    患者既往无心肺疾患及紫绀病史。入院前4个月因接触油漆全身出现风团并反复发作,诊断“慢性荨麻疹”,予以“赛特赞、Vit C”等治疗。50天前在外院予以“氨苯砜”50 mg,2/d,约4周后自行停药。既往无药物过敏史及肝炎病史。

    入院查体:T 38℃,P 80 min-1,BP 110/70 mmHg,R 20 min-1。巩膜黄染,面颊部呈略暗红斑及细小丘疹,躯干四肢呈针尖至针头大小丘疹,手背丘疹较明显。左颈部和左腹股沟可触及3个黄豆至花生大小的淋巴结,表面光滑,无压痛。口唇及指端青紫,咽部轻度充血。右胸第11肋以下叩诊略浊,心律齐。肝右肋下3 cm,剑突下4 cm,肝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质实,边缘钝,表面光滑,轻触痛。脾肋下2.5 cm,质实,边缘钝,表面光滑。肝区及双肾区轻叩痛。

    实验室检查:WBC 6.4 g/L,N 0.53,L 0.32,大单核0.13,异形0.2;Hb 103 g/L;TBIL 25.3 μmol/L,IBIL 21.00 μmol/L,GPT正常,AST 437 U/L,γ-GT 90 U/L,LDH 585 U/L,碱性磷酸酶(ALP)129 U/L,α-羟丁酸脱氢酶(HBDH)382 U/L。血钙1.8 mmol/L,HCO3 30.8,钾3.23 mmol/L。HBsAg、Anti-HBs、HBeAg、Anti-HBe均(-),Anti-HBc(流)(+),Anti-HBc(临)(-),血沉85 mm/h。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弱阳性,快速结核抗体试验(-),纯蛋白衍化物试验1∶2000(-)。24 h尿蛋白定量0.25 g。肥达氏反应<1∶40,植物凝集素淋巴细胞转化率33%。抗核抗体、抗ds-DNA、核抗原抗体、抗Sm抗体、抗核糖核酸蛋白抗体(-)。IgG 16.96 g/L,IgA 2.75 g/L,IgM 1.10 g/L,IgE>1000 IU/ml。C3 1.61 g/L,C4 0.75 g/L,CIC(-),RF(-),C反应蛋白(+)。AFP<10,CEA 15.65 μg-1*L-1。EBIgA(-),嗜异性凝集试验1∶64(+)。1 h尿细胞计数:尿量30 ml,RBC 39960/h,WBC 5994/h,管型(-)。
, http://www.100md.com
    胸部正侧位片:右侧胸腔少量积液。心电图示正常。骨髓涂片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左颈部淋巴结病理检查示慢性炎症,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核磁共振成像(MRI)示肝实质弥漫性高信号,考虑炎症性改变,胆囊炎症,脾增厚,右胸腔积液。

    根据上述检查结果,确诊为氨苯砜综合征。予以甲基强的松龙40 mg/d静滴及保肝、预防感染等对症处理,1周后皮疹消退,激素减至强的松5 mg/d,维持3周。停药后复查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痊愈出院。

    2 讨 论

    本例有发热、黄疸、皮疹、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有肾、浆膜腔受累并伴有口唇、指端青紫,发生于停用氨苯砜2周以后,说明氨苯砜引起的药疹潜伏期长。由于有多脏器受累,易误诊,需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恶性网状细胞增多症、淋巴瘤等疾病鉴别。杜有生曾报道氨苯砜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样药物反应2例[1],本例确诊为氨苯砜综合征。
, 百拇医药
    有报道认为本病与服用氨苯砜的剂量有关,随着剂量增加,本病也相应增加[2];但也有报道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剂量无关[1]。王克威等认为氨苯砜综合征有一定的家族性[3]。有人认为病人与磺胺有交叉过敏,这可能是由于氨苯砜与磺胺在化学结构上都带有一个磺胺基。几乎所有的病人的周围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提示与变态反应有关[4]。在抗麻风的联合用药过程中,有人认为联合用药比单用氨苯砜更易发生本病[5],原因是联合用药利福平的冲击量使体内被迅速杀死的大量麻风杆菌释放抗原,引起严重的毒性和变应性反应,从而可能引发本病。

    另外有人认为氨苯砜综合征可能与机体的免疫活动过程有关[6],机制可能是氨苯砜作为一种抗原在体内刺激了特殊免疫反应,引起全身淋巴结肿大和内脏器官浸润,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从而可以解释多脏器损害。另外由于抗原的刺激,有些淋巴细胞向原始淋巴细胞或浆细胞方向转化,成为一种过渡型细胞,具有多变性,从而产生大量异型淋巴细胞。
, http://www.100md.com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分为先天性和中毒性两种。氨苯砜可导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一般发生于大剂量服用者[7],当血中氨苯砜浓度超过20 μg/m1,氨苯砜的氧化作用使血红蛋白形成高铁血红蛋白。冯细芹报道仅服用低剂量(400 mg)即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认为可能是遗传性代谢缺陷因素和中毒性因素同时存在的结果[8]

    本例患者服用氨苯砜为常用量,发病于停药2周后,出疹前曾服用抗感冒药物,骨髓涂片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IgE>1000 IU/ml,说明本病与变态反应有明显关系。而患者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肾及浆膜腔受累等多脏器损害也表明与机体的免疫活动过程有关。至于有四肢乏力,口唇及指端青紫,高铁血红蛋白呈弱阳性,可诊为轻度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氨苯砜综合征的治疗,应根据病情,激素一般开始应足量,同时应注意保肝及支持疗法。病情控制后激素逐渐减量,小剂量皮质类固醇维持较长时间是必要的。对于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可采用吸氧、输液,必要时用美蓝注射液。在治疗期间应加强对病人的监护,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内脏出血(国外有报告由于肺出血死亡病例[2])。笔者认为,在广泛应用氨苯砜治疗皮肤病时,应警惕其毒副作用。由于氨苯砜所致药疹潜伏期长,即使小剂量也须做好用药前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并定期复查,一旦发现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或头昏乏力、嗜睡或口唇指端青紫等症状应及时停药,积极治疗。
, http://www.100md.com
    作者简介:刘 茁(1963~),女,副主任医师.

    参考文献:

    [1] 杜有生. 氨苯砜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样药物反应2例[J]. 临床皮肤科杂志, 1995,27(5):330.

    [2] 于秀路. 氨苯砜综合征[J]. 中国麻风杂志, 1991,(2):117~118.

    [3] 王克威,王俸祺. 姐妹同患氨苯砜综合征[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1995,9(3):165~166.

    [4] 屠善庆. 氨苯砜所致药疹1例报告[J]. 北京医学, 1987,(4):249~250.

    [5] 皋官蔚. 用MDT时的氨苯砜综合征[J]. 中国麻风杂志, 1995,11(4):200~201.

    [6] 米庆胜. 氨苯砜综合征1例[J]. 中华皮肤科杂志, 1991,(5):313.

    [7] 赵 辨. 临床皮肤病学[M]. 第2版.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104~108.

    [8] 冯细芹. 低剂量氨苯砜引起的高铁血红蛋白血症[J]. 临床皮肤科杂志, 1998,27(4):267.

    收稿日期:2000-04-27,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