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学临床研究》 > 2000年第3期
编号:10228535
以糜蛋白酶为主综合治疗药物渗漏性皮肤坏死的体会
http://www.100md.com 《医学临床研究》 2000年第3期
     作者:宁春莎

    单位:湖南省人民医院,中国湖南 长沙 410002

    关键词:皮肤;病理学;坏死;糜蛋白酶;治疗应用;输注,静脉内;副作用

    湖南医学000353 [中图分类号] R322.99,R6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1-9421(2000)03-0240-01

    静脉输液常出现药物外渗,导致皮肤发红、水肿,甚至坏死,尤其是老年患者,由于本身血管弹性差,肌体抗病、再生能力弱,静脉穿刺更易失败。作者1997~1999年采用糜蛋白酶湿敷,辅以红外线照射的综合方法治疗药物外渗所致皮肤坏死,效果显著。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0例,平均年龄70.5(66~87)岁,男性6例,女性4例,病变位于足背、手前臂等部位呈黑色坏死组织,最大6 cm×8 cm,最小2 cm×3 cm。

    1.2 外渗药物及药物反应 静脉输液外渗药物主要有三类。①渗透压高的药物,如10%葡萄糖、氯化钾、氯化钙、葡萄糖酸钙等;②缺血性坏死的药物,包括血管加压药阿拉明、多巴胺等;③刺激性大的药物,如磷霉素、阿霉素、环磷酰胺、氮芥等。渗透压高的药物渗漏8~12 h后局部呈灰白色,以后逐渐变黑,2~3 d后呈暗紫色,外渗中心出现结痂;刺激性药物则2~3 h后局部出现红肿、刺痛及烧灼感,8~10 h后组织变黑坏死。

    1.3 治疗方法 ①彻底清创:先用3%双氧水及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再用消毒棉签蘸络合碘由创面中心点向周围作环形滚动式涂抹,直至创面清洁。②糜蛋白酶湿敷:用糜蛋白酶1支(4 000单位)溶于2 ml生理盐水中配制溶液,浸透2层纱布湿敷创面,外敷无菌干纱布一块,并用胶布固定,每8 h换药1次,随着创面的缩小和干燥,遂改为每日换药1次。③红外线照射:红外线照射裸露创面15 min,功率为275 W左右,每日2次,注意观察创面周围皮肤,适当调节照射距离,一般在30 cm左右,以免引起烫伤。采用以上方法的同时配合抗生素和饮食治疗,防止坏死组织感染,保证每日所需的足够营养。

    1.4 治疗效果 经以上综合治疗,约4 d后,创面新鲜、干燥,硬痂开始脱落,长出红色肉芽组织,创面逐渐缩小、变浅,5 d后创面缩小1/2,10~15 d后痊愈。

    2 讨论

    药物外渗所致皮肤坏死的形成主要是因药物外渗,使局部组织压力超过毛细血管灌注压后,引起血流阻断和缺氧,加上药物的刺激作用,导致受压组织坏死。糜蛋白酶是一种蛋白分解酶,能迅速分解坏死部位纤维蛋白凝结物,清除伤口周围的坏疽、腐肉和碎屑,并能分解脓液中的核蛋白,降低脓液的粘性,达到清洁创口,清除痂皮,排脓、抗炎及消肿的目的,促进肉芽组织的迅速生长。实践证明,糜蛋白酶湿敷起关键作用。红外线照射具有消炎作用,促进创面干燥,减少渗出,局部组织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快,使组织再生和恢复。

    通过采用以上方法治疗药物外渗所致皮肤坏死较以前涂敷其它消炎药物,明显缩短了愈合时间,解除了病人痛苦。

    [作者简介] 宁春莎(1970-),女,湖南娄底人,护师,主要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收稿日期] 2000-04-24,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