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缩穴溯源
作者:梁凤霞
单位:梁凤霞(湖北中医学院98级研究生 430061)
关键词:筋缩穴;命名;定位;主治;功能
湖北中医杂志000343 笔者师从穆腊梅副教授。穆师在针治面瘫和面肌痉挛患者时,除用面部穴位及辨证取穴外,同时针刺筋缩穴,行手法后不留针。如患侧在左,针筋缩穴时,得气后再向左斜刺;如患侧在右,针筋缩穴时,得气后再向右斜刺。筋缩穴可舒解筋脉,因肝主筋,此穴与肝经气相通,当能疏达肝气,治诸筋缩挛之症。今溯本求源 ,以资临床借鉴。不彰之处,请同道厘正。
1 因名求义,可治挛缩之症
腧穴的命名有一定的含义:或取类比象,以明腧穴部位气血流注之状态;或借生物之名,以喻穴位解剖部位的形状;有的直接以腧穴之主治命名,如睛明、光明等,可使人目睛明亮,恢复视力。筋缩穴的命名当有后两种含义。如《医经理解》中说:“筋缩在九椎节下间,是背筋伸缩处也”,指明其解剖部位当是背筋伸缩的部位。筋缩穴的主治在《针灸甲乙经》中记载:“狂走癫疾,脊急强,目转上插,筋缩主之”。指出筋缩穴可治疗癫痫等引起的背筋挛缩之症,即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后代大多医家也都沿袭这一主治规则。《孔穴命名的浅说》中,释筋缩穴名时即据此而来:筋缩,因其治狂痫之强直性痉挛,穴主挛缩,筋缩,因以为名。《循经考穴编》也说:“筋缩,主……癫痫,心疼脊强”。
2 据位究性,当主诸筋之病
筋缩穴在第九椎节下,而两旁就是足太阳膀胱经之肝俞穴。背部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的部位,肝主筋,肝病则会出现筋病挛缩或弛缓。因筋缩主挛缩之症,且部位与肝俞相近,故一针两穴的透刺法,可疏调肝气,筋病自能缓解。正如《会元针灸学》所说:“因肝俞在九椎下两旁,肝主筋,其短筋总系于腰脊,联筋络肝,故名筋缩”。《经穴释义汇解》亦云:因其(筋缩)脉气与肝俞相通,肝主筋,肝病则筋肉挛缩,穴主挛缩,故名”,都说明筋缩穴与肝俞部位邻近,与肝经气相通。筋缩穴可主治肝病而致的诸筋病变。在《循经考穴编》中,扩大了筋缩治疗筋病的范围:“筋缩,主手足不收或拳挛不举,怒气伤肝,皮黄气闭,……由此,则筋缩疏调肝气之功愈明”。
临床上,筋病不仅仅有面瘫、面肌痉挛、重症肌无力、震颤麻痹等,表现为筋脉弛缓或强直之症者,也属筋病,用筋缩当能疏筋通络。凡肝病所表现出的肝风内功、肝气郁滞等证,用筋缩(或透刺肝俞)可平肝风、调肝气,共奏疏肝养筋之效。
鉴古以明今。探明腧穴穴性,明确主治之症,扩大临床运用范围,后学之吾辈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当精勤不倦,博古通今。
收稿日期:1999-11-08, http://www.100md.com
单位:梁凤霞(湖北中医学院98级研究生 430061)
关键词:筋缩穴;命名;定位;主治;功能
湖北中医杂志000343 笔者师从穆腊梅副教授。穆师在针治面瘫和面肌痉挛患者时,除用面部穴位及辨证取穴外,同时针刺筋缩穴,行手法后不留针。如患侧在左,针筋缩穴时,得气后再向左斜刺;如患侧在右,针筋缩穴时,得气后再向右斜刺。筋缩穴可舒解筋脉,因肝主筋,此穴与肝经气相通,当能疏达肝气,治诸筋缩挛之症。今溯本求源 ,以资临床借鉴。不彰之处,请同道厘正。
1 因名求义,可治挛缩之症
腧穴的命名有一定的含义:或取类比象,以明腧穴部位气血流注之状态;或借生物之名,以喻穴位解剖部位的形状;有的直接以腧穴之主治命名,如睛明、光明等,可使人目睛明亮,恢复视力。筋缩穴的命名当有后两种含义。如《医经理解》中说:“筋缩在九椎节下间,是背筋伸缩处也”,指明其解剖部位当是背筋伸缩的部位。筋缩穴的主治在《针灸甲乙经》中记载:“狂走癫疾,脊急强,目转上插,筋缩主之”。指出筋缩穴可治疗癫痫等引起的背筋挛缩之症,即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后代大多医家也都沿袭这一主治规则。《孔穴命名的浅说》中,释筋缩穴名时即据此而来:筋缩,因其治狂痫之强直性痉挛,穴主挛缩,筋缩,因以为名。《循经考穴编》也说:“筋缩,主……癫痫,心疼脊强”。
2 据位究性,当主诸筋之病
筋缩穴在第九椎节下,而两旁就是足太阳膀胱经之肝俞穴。背部俞穴是脏腑经气输注的部位,肝主筋,肝病则会出现筋病挛缩或弛缓。因筋缩主挛缩之症,且部位与肝俞相近,故一针两穴的透刺法,可疏调肝气,筋病自能缓解。正如《会元针灸学》所说:“因肝俞在九椎下两旁,肝主筋,其短筋总系于腰脊,联筋络肝,故名筋缩”。《经穴释义汇解》亦云:因其(筋缩)脉气与肝俞相通,肝主筋,肝病则筋肉挛缩,穴主挛缩,故名”,都说明筋缩穴与肝俞部位邻近,与肝经气相通。筋缩穴可主治肝病而致的诸筋病变。在《循经考穴编》中,扩大了筋缩治疗筋病的范围:“筋缩,主手足不收或拳挛不举,怒气伤肝,皮黄气闭,……由此,则筋缩疏调肝气之功愈明”。
临床上,筋病不仅仅有面瘫、面肌痉挛、重症肌无力、震颤麻痹等,表现为筋脉弛缓或强直之症者,也属筋病,用筋缩当能疏筋通络。凡肝病所表现出的肝风内功、肝气郁滞等证,用筋缩(或透刺肝俞)可平肝风、调肝气,共奏疏肝养筋之效。
鉴古以明今。探明腧穴穴性,明确主治之症,扩大临床运用范围,后学之吾辈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当精勤不倦,博古通今。
收稿日期:1999-11-08,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