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背综合征的X线特征(136例报告)
作者:唐守滦 傅其添 项志良 傅锡炎
单位:唐守滦(福建医科大学 附属协和医院放射科,福州 350001);傅其添 项志良 傅锡炎(连城县医院 放射科,连城 366200)
关键词:直背综合征;胸廓横径;胸廓前后径;胸段脊柱曲率;胸部放射摄影术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000338
中图分类号: R682.3; R81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2235(2000)03-0306-02
直背综合征系脊柱胸段生理弯曲度畸形,胸廓前后径缩短,以致心脏和大血管受挤压产生心脏杂音的假性心脏病。1960年首先由Rawling报道,并命名为直背综合征(Straight back syndrome),此后国内外学者相继有报道,但未引起医务人员的足够重视,往往被误诊为先天性心脏病,给患者带来不应有的精神负担和经济损失。笔者收集1990~1999年以来的136例病例,结合文献资料,着重分析普通X线征象,以提高广大基层医师对本病的认识。
, 百拇医药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性52例,女性84例,年龄43.5±12.7岁(16~68岁),其中<30岁占72%。临床表现:平常无症状,多在活动后特别是比较剧烈活动后出现胸闷、心悸和气短,休息后缓解。查体:体质消瘦,胸廓扁平,背部平直,两肩胛间平坦。肺动脉瓣区可闻及1~4级/6级收缩期杂音,呼气、卧位或听诊器胸件重压听诊区杂音更响亮。心电图检查:部分V1及aVR导联呈rSr'图形,部分出现窦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右束枝传导阻滞,3例T波低平。38例超声心动图检查未见器质性病变。
1.2 X线表现
1.2.1 胸部后前立位片 心影外形、大小无明显异常110例;轻度增大26例,以向左侧增大为著,心胸比率0.51~0.54,心腰部平直或略凸,心尖圆钝向左下延伸,心影近似二尖瓣型,但肺血正常。测胸廓横径(冠状径)为右横膈顶水平之胸廓内缘最宽径,为AB线(图1)。
, 百拇医药
1.2.2 胸部侧位立位片 必须测量的体位[1]:(1)胸廓前后径(矢状径),系第八胸椎前缘中部至胸骨后缘之间距离(减去胸内软组织的厚度,成人2 mm,儿童1 mm)为CD线,此径线与相邻椎间隙平行(图1)。CD线男性<10 cm,女性<9.5 cm;AB/CD>2.5。(2)胸4前上缘至胸12前下缘的连线为EF线,心脏与大血管均在该线前方。测胸8前缘中部至EF线距离为GH线(图1)。136例GH<1.2 cm,即曲率均<1.2 cm。胸段脊柱正常生理后凸曲度消失,椎体前后径高度几乎相等,如垂直状。(3) 胸骨前凸径变小,胸廓近似长方形,心影变得狭长,心前间隙消失,心脏前缘与前胸壁接触面明显延长;心后三角变小;肺动脉紧贴前胸壁。
图1 示意图
AB线:胸廓横径; CD线:胸廓前后径; EF线:胸4前上缘至胸12前下缘连线; GH线:胸8中部至EF线的垂直线(曲率).
, 百拇医药
1.2.3 测量136例患者正侧位胸片上AB线、CD线、GH线,计算AB/CD比值。
X线诊断依据:GH线(胸椎曲率)<1.2 cm;CD线(胸廓前后径),男性<10 cm,女性<9.5 cm;AB(胸廓横径)/CD(胸廓前后径)>2.5;心前缘与前胸壁接触面增加,肺血正常(图2)。
图2 直背综合征X线所见
患者女性,32岁. A:正位片示肺血正常,心尖圆钝,略向左下延伸,AB线27.5 cm. B:左侧位食管吞钡片示胸段脊柱生理后凸消失,GH线0.1 cm,CD线9.3 cm,AB/CD 2.9.
另随机抽取100例正常人的正侧位胸片进行比较。经SPSS统计软件处理,两组除AB线和年龄均数无明显差异外(P>0.05),CD、AB/CD比值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见附表。
, http://www.100md.com
附表 正常组与直背综合征组测量值
正常组(n=100)
综合征组(n=136)
年龄(岁)
42.2±13.5
43.5±12.7
AB线(cm)
26.5±7.1
27.1±6.9
CD线(cm)
12.5±3.9
8.2±3.3**
, 百拇医药
AB/CD
2.2±0.4
3.2±0.6**
GH线(cm)
2.2±0.4
0.6±0.6**
与正常组比较,**:P<0.01.2 讨 论
2.1 直背综合征系由于胸段脊柱变直而得名,然而,在正常人胸片中有少数直背但不扁胸(胸廓前后径缩短),扁胸是出现本病的关键,因此,直背综合征也称扁胸综合征[2]。直背综合征发生的原因不明。陈瑞珍等报道65例中,有两对姐妹,其中一对孪生;另有姐弟三人,同患本病;还报道1例9岁时即确诊本病,一直随访到17岁,虽然身体随年龄增加而发育,但AB/CD比值未见明显改变;另2例慢性肺气肿妇女AB/CD>2.5,说明本病与家族或遗传有关,并不受后天因素影响而改变[3]。有报道认为本病与幼年发育障碍有关[4]。
, http://www.100md.com
2.2 直背综合征普通X线诊断 直背综合征诊断必须摄胸部后前立位片(最理想的是心脏远达片)及侧位胸片(最好是左侧位食管吞钡片)。本组病例3/4属回顾性研究,大多径线是在普通正侧位胸片上测量的。
直背综合征诊断的重要手段是X线解剖学测量[6],结合肺血情况及肺动脉瓣区收缩期杂音,可以做出正确诊断,毋需复杂的特殊检查[1]。笔者根据文献资料结合解剖特点认为,X线诊断标准主要是依据GH、CD、AB线的测量和AB/CD比值的计算。GH线表示与心脏大血管最密切的胸段脊柱的曲率,该段变直是造成胸廓前后径缩短的主要因素。金兆麒等提出胸骨后心缘接触面长径≥10 cm时具有明确的诊断意义[5]。
2.3 直背综合征症状和体征的形态学分析 患者常以胸闷、心悸、气短为主诉就诊,这些症状是由于胸廓前后径缩短,使心脏被挤压在前方的胸骨和后方几乎变直的胸段脊柱之间所致,心脏在正位胸片上表现为假性扩大。本病患者于胸骨左缘第2~3肋间均可闻及收缩期杂音,产生这种杂音原因也是由于右心室流出道和肺动脉受压、扭转,产生急速的涡流,加上被紧贴的胸骨起到一个参与共鸣的“反响板”的作用,呼气与卧位时更加缩短已经狭窄的胸廓前后径,加重心脏与大血管受压、扭曲和贴近胸壁程度,使杂音更响亮。该杂音是右心室流出道正常生理性喷射音。挤压心脏可能影响起搏与传导系统,引起心律失常及心电图波形改变。胸廓前后径越短、胸廓横径与前后径比值越大,杂音越响亮,症状及心电图改变也越明显。
, http://www.100md.com
2.4 鉴别诊断 由于本病在肺动脉瓣区有响亮的收缩期杂音,需与先天性心房缺损、心室缺损及特发性肺动脉扩张等鉴别。心房缺损患者胸片可见肺充血、右房右室增大,透视可见肺门舞蹈;心室缺损患者杂音位置低,胸片示肺血增多,左右室增大;特发性肺动脉扩张患者。胸片可见肺动脉段膨突更加明显,鉴别不难。心脏左前斜位片可做为鉴别本病与器质性心脏病的重要体位[7]。直背综合征可合并先天性或/及后天性心脏病,要全面观察并认真分析X线征象,必要时结合超声心动图检查,避免漏诊。
直背综合征不产生明显的循环功能障碍,不影响正常学习、工作与生活,不必特殊处理。如有精神症状,可予说服、安慰,消除顾虑。因为本病患者心脏解剖位置已有改变,心脏储备力量相对不足,所以任何加重心脏负荷的工作均宜避免。
作者简介:唐守滦(1942~),男,副主任医师.
参考文献:
, http://www.100md.com
[1] 廖志学,金雪芳,黄美侬. 直背综合征临床X线表现[J]. 中华放射学杂志, 1983,17(2):120~122.
[2] Jefferson K. 临床心脏放射学[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0.67~68.
[3] 陈瑞珍,林怡蔼,刘 陶,等. 扁胸(直背)综合征诊断有关问题的商榷[J]. 临床放射学杂志, 1984,3(1):24~26.
[4] 夏清放,孙明辉,谌苏春. 直背综合征的临床X线研究[J]. 现代医用影像学, 1996,5(1):33.
[5] 金兆麒,顾海平. 直背综合征的临床及X线表现[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1998,18(8):494~495.
[6] 朴今淑,赵志梅,李京子,等. 直背综合征的解剖学研究[J].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995,13(1):24~25.
[7] 刘克昌. 扁胸综合征的X线平片诊断(附8例测量报告)[J]. 实用放射学杂志, 1997,13(10):631~632.
收稿日期:2000-07-17, 百拇医药
单位:唐守滦(福建医科大学 附属协和医院放射科,福州 350001);傅其添 项志良 傅锡炎(连城县医院 放射科,连城 366200)
关键词:直背综合征;胸廓横径;胸廓前后径;胸段脊柱曲率;胸部放射摄影术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000338
中图分类号: R682.3; R81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2235(2000)03-0306-02
直背综合征系脊柱胸段生理弯曲度畸形,胸廓前后径缩短,以致心脏和大血管受挤压产生心脏杂音的假性心脏病。1960年首先由Rawling报道,并命名为直背综合征(Straight back syndrome),此后国内外学者相继有报道,但未引起医务人员的足够重视,往往被误诊为先天性心脏病,给患者带来不应有的精神负担和经济损失。笔者收集1990~1999年以来的136例病例,结合文献资料,着重分析普通X线征象,以提高广大基层医师对本病的认识。
, 百拇医药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性52例,女性84例,年龄43.5±12.7岁(16~68岁),其中<30岁占72%。临床表现:平常无症状,多在活动后特别是比较剧烈活动后出现胸闷、心悸和气短,休息后缓解。查体:体质消瘦,胸廓扁平,背部平直,两肩胛间平坦。肺动脉瓣区可闻及1~4级/6级收缩期杂音,呼气、卧位或听诊器胸件重压听诊区杂音更响亮。心电图检查:部分V1及aVR导联呈rSr'图形,部分出现窦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右束枝传导阻滞,3例T波低平。38例超声心动图检查未见器质性病变。
1.2 X线表现
1.2.1 胸部后前立位片 心影外形、大小无明显异常110例;轻度增大26例,以向左侧增大为著,心胸比率0.51~0.54,心腰部平直或略凸,心尖圆钝向左下延伸,心影近似二尖瓣型,但肺血正常。测胸廓横径(冠状径)为右横膈顶水平之胸廓内缘最宽径,为AB线(图1)。
, 百拇医药
1.2.2 胸部侧位立位片 必须测量的体位[1]:(1)胸廓前后径(矢状径),系第八胸椎前缘中部至胸骨后缘之间距离(减去胸内软组织的厚度,成人2 mm,儿童1 mm)为CD线,此径线与相邻椎间隙平行(图1)。CD线男性<10 cm,女性<9.5 cm;AB/CD>2.5。(2)胸4前上缘至胸12前下缘的连线为EF线,心脏与大血管均在该线前方。测胸8前缘中部至EF线距离为GH线(图1)。136例GH<1.2 cm,即曲率均<1.2 cm。胸段脊柱正常生理后凸曲度消失,椎体前后径高度几乎相等,如垂直状。(3) 胸骨前凸径变小,胸廓近似长方形,心影变得狭长,心前间隙消失,心脏前缘与前胸壁接触面明显延长;心后三角变小;肺动脉紧贴前胸壁。
图1 示意图
AB线:胸廓横径; CD线:胸廓前后径; EF线:胸4前上缘至胸12前下缘连线; GH线:胸8中部至EF线的垂直线(曲率).
, 百拇医药
1.2.3 测量136例患者正侧位胸片上AB线、CD线、GH线,计算AB/CD比值。
X线诊断依据:GH线(胸椎曲率)<1.2 cm;CD线(胸廓前后径),男性<10 cm,女性<9.5 cm;AB(胸廓横径)/CD(胸廓前后径)>2.5;心前缘与前胸壁接触面增加,肺血正常(图2)。
图2 直背综合征X线所见
患者女性,32岁. A:正位片示肺血正常,心尖圆钝,略向左下延伸,AB线27.5 cm. B:左侧位食管吞钡片示胸段脊柱生理后凸消失,GH线0.1 cm,CD线9.3 cm,AB/CD 2.9.
另随机抽取100例正常人的正侧位胸片进行比较。经SPSS统计软件处理,两组除AB线和年龄均数无明显差异外(P>0.05),CD、AB/CD比值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见附表。
, http://www.100md.com
附表 正常组与直背综合征组测量值
正常组(n=100)
综合征组(n=136)
年龄(岁)
42.2±13.5
43.5±12.7
AB线(cm)
26.5±7.1
27.1±6.9
CD线(cm)
12.5±3.9
8.2±3.3**
, 百拇医药
AB/CD
2.2±0.4
3.2±0.6**
GH线(cm)
2.2±0.4
0.6±0.6**
与正常组比较,**:P<0.01.2 讨 论
2.1 直背综合征系由于胸段脊柱变直而得名,然而,在正常人胸片中有少数直背但不扁胸(胸廓前后径缩短),扁胸是出现本病的关键,因此,直背综合征也称扁胸综合征[2]。直背综合征发生的原因不明。陈瑞珍等报道65例中,有两对姐妹,其中一对孪生;另有姐弟三人,同患本病;还报道1例9岁时即确诊本病,一直随访到17岁,虽然身体随年龄增加而发育,但AB/CD比值未见明显改变;另2例慢性肺气肿妇女AB/CD>2.5,说明本病与家族或遗传有关,并不受后天因素影响而改变[3]。有报道认为本病与幼年发育障碍有关[4]。
, http://www.100md.com
2.2 直背综合征普通X线诊断 直背综合征诊断必须摄胸部后前立位片(最理想的是心脏远达片)及侧位胸片(最好是左侧位食管吞钡片)。本组病例3/4属回顾性研究,大多径线是在普通正侧位胸片上测量的。
直背综合征诊断的重要手段是X线解剖学测量[6],结合肺血情况及肺动脉瓣区收缩期杂音,可以做出正确诊断,毋需复杂的特殊检查[1]。笔者根据文献资料结合解剖特点认为,X线诊断标准主要是依据GH、CD、AB线的测量和AB/CD比值的计算。GH线表示与心脏大血管最密切的胸段脊柱的曲率,该段变直是造成胸廓前后径缩短的主要因素。金兆麒等提出胸骨后心缘接触面长径≥10 cm时具有明确的诊断意义[5]。
2.3 直背综合征症状和体征的形态学分析 患者常以胸闷、心悸、气短为主诉就诊,这些症状是由于胸廓前后径缩短,使心脏被挤压在前方的胸骨和后方几乎变直的胸段脊柱之间所致,心脏在正位胸片上表现为假性扩大。本病患者于胸骨左缘第2~3肋间均可闻及收缩期杂音,产生这种杂音原因也是由于右心室流出道和肺动脉受压、扭转,产生急速的涡流,加上被紧贴的胸骨起到一个参与共鸣的“反响板”的作用,呼气与卧位时更加缩短已经狭窄的胸廓前后径,加重心脏与大血管受压、扭曲和贴近胸壁程度,使杂音更响亮。该杂音是右心室流出道正常生理性喷射音。挤压心脏可能影响起搏与传导系统,引起心律失常及心电图波形改变。胸廓前后径越短、胸廓横径与前后径比值越大,杂音越响亮,症状及心电图改变也越明显。
, http://www.100md.com
2.4 鉴别诊断 由于本病在肺动脉瓣区有响亮的收缩期杂音,需与先天性心房缺损、心室缺损及特发性肺动脉扩张等鉴别。心房缺损患者胸片可见肺充血、右房右室增大,透视可见肺门舞蹈;心室缺损患者杂音位置低,胸片示肺血增多,左右室增大;特发性肺动脉扩张患者。胸片可见肺动脉段膨突更加明显,鉴别不难。心脏左前斜位片可做为鉴别本病与器质性心脏病的重要体位[7]。直背综合征可合并先天性或/及后天性心脏病,要全面观察并认真分析X线征象,必要时结合超声心动图检查,避免漏诊。
直背综合征不产生明显的循环功能障碍,不影响正常学习、工作与生活,不必特殊处理。如有精神症状,可予说服、安慰,消除顾虑。因为本病患者心脏解剖位置已有改变,心脏储备力量相对不足,所以任何加重心脏负荷的工作均宜避免。
作者简介:唐守滦(1942~),男,副主任医师.
参考文献:
, http://www.100md.com
[1] 廖志学,金雪芳,黄美侬. 直背综合征临床X线表现[J]. 中华放射学杂志, 1983,17(2):120~122.
[2] Jefferson K. 临床心脏放射学[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0.67~68.
[3] 陈瑞珍,林怡蔼,刘 陶,等. 扁胸(直背)综合征诊断有关问题的商榷[J]. 临床放射学杂志, 1984,3(1):24~26.
[4] 夏清放,孙明辉,谌苏春. 直背综合征的临床X线研究[J]. 现代医用影像学, 1996,5(1):33.
[5] 金兆麒,顾海平. 直背综合征的临床及X线表现[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1998,18(8):494~495.
[6] 朴今淑,赵志梅,李京子,等. 直背综合征的解剖学研究[J].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995,13(1):24~25.
[7] 刘克昌. 扁胸综合征的X线平片诊断(附8例测量报告)[J]. 实用放射学杂志, 1997,13(10):631~632.
收稿日期:2000-07-17,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