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霍奇金淋巴瘤T细胞型出现胃B细胞淋巴瘤1例
作者:范辉 朱宏丽 姚善谦
单位:解放军总医院南楼七科,北京 100853
关键词:淋巴瘤;病例报道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000336 中图号:R733.4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5-1139(2000)03-0214-01
1 临床病例 男性, 72 岁, 1996 年 2 月出现腰痛,翻身及用力时症状加重,后感左腿麻木。 1996 年 3 月行CT及X线片检查见第五腰椎溶骨性破坏。同位素扫描示:第五腰椎放射性浓聚。以骨肿瘤待查入院。查体:行右骶髂部切开活检。病理诊断:(右髂骨)非霍奇金淋巴瘤,T细胞型。免疫组化为:PanT(),CD68(),CD20()。于 1996 年 5 月起予以化疗,经 1 疗程CHOP(环磷酰胺、泼尼松、长春新碱及吡喃阿霉素)方案化疗后腰痛完全缓解,于 2 疗程CHOP化疗后行腰骶部放疗 40 Gy,腰椎 40 Gy,放疗后腰痛完全缓解,至 1997 年 11 月,共行 7 疗程CHOP方案及 1 疗程COEP方案化疗。 1998 年 3 月初,患者出现咳嗽、咳痰,CT检查示:肺内有大量散在分布的大小不等结节影,边缘整齐,且纵隔内可见多个淋巴结影。考虑淋巴瘤浸润可能性大。予以 1 疗程COEP方案化疗后,肺部多发性病灶基本消失。1998 年 7 月 20 日复查:肺部再次出现大量结节影。再次予以CHOP方案化疗 1 疗程后肺部病灶消失。 7 月下旬,患者感胃部不适。1998 年 7 月 31 日胃镜示:胃体、小弯及后壁见一 6 cm × 3 cm 浅溃疡,有结节状突起。活检病理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中、低度分化,B细胞性,免疫组化:CD20 多数(+),CD40 少数(+),CD68 少数组织细胞(+)。同时于腹部出现一包块,增长迅速,排除手术可能后予以博莱霉素、阿糖胞苷、长春新碱及泼尼松联合化疗 1 疗程,治疗后包块完全消失。化疗结束 1 周后包块再次出现并迅速增长,最大时体表可触及约 13 cm × 12 cm 大小包块。经反复予以联合化疗,包块反复出现,后出现全身多处浅表淋巴结肿大。患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尸检病理诊断为:弥漫性非霍奇金淋巴瘤,肿瘤弥漫浸润全身各脏器。免疫组化检查示:胃部肿瘤的T细胞与B细胞免疫组化均表达为阳性。
, 百拇医药
2 讨论 本例根据病史及检查考虑为原发于骨非霍奇金淋巴瘤,T细胞型。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胃淋巴瘤。活检病理诊断胃B细胞淋巴瘤,尸检胃部肿瘤T、B免疫组化表达均为阳性,此种情况国内外尚未见类似报告。如何解释T、B细胞淋巴瘤同时存在,目前尚有困难,初步考虑有两种可能:①恶性淋巴瘤中T、B淋巴细胞都不是终末细胞,其分化与发育过程与抗原的刺激密切有关,受抗原刺激后可发生转化,本例开始免疫表达为T细胞淋巴瘤,是否在疾病过程中受某种抗原刺激使胃淋巴瘤转化为B细胞型免疫表达;②淋巴瘤在治疗过程中,因免疫功能低下,可发生第二种肿瘤,本例患T细胞淋巴瘤,经过反复放、化疗,免疫功能极度底低下,有可能发生第二肿瘤——胃B细胞淋巴瘤。
作者简介:范辉(1970-),男,北京市人,1995年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解放军总医院南七科医师。电话:(010)66936743 66936403
收稿日期:1999-12-08; 修回日期:2000-01-05, 百拇医药
单位:解放军总医院南楼七科,北京 100853
关键词:淋巴瘤;病例报道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000336 中图号:R733.4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5-1139(2000)03-0214-01
1 临床病例 男性, 72 岁, 1996 年 2 月出现腰痛,翻身及用力时症状加重,后感左腿麻木。 1996 年 3 月行CT及X线片检查见第五腰椎溶骨性破坏。同位素扫描示:第五腰椎放射性浓聚。以骨肿瘤待查入院。查体:行右骶髂部切开活检。病理诊断:(右髂骨)非霍奇金淋巴瘤,T细胞型。免疫组化为:PanT(),CD68(),CD20()。于 1996 年 5 月起予以化疗,经 1 疗程CHOP(环磷酰胺、泼尼松、长春新碱及吡喃阿霉素)方案化疗后腰痛完全缓解,于 2 疗程CHOP化疗后行腰骶部放疗 40 Gy,腰椎 40 Gy,放疗后腰痛完全缓解,至 1997 年 11 月,共行 7 疗程CHOP方案及 1 疗程COEP方案化疗。 1998 年 3 月初,患者出现咳嗽、咳痰,CT检查示:肺内有大量散在分布的大小不等结节影,边缘整齐,且纵隔内可见多个淋巴结影。考虑淋巴瘤浸润可能性大。予以 1 疗程COEP方案化疗后,肺部多发性病灶基本消失。1998 年 7 月 20 日复查:肺部再次出现大量结节影。再次予以CHOP方案化疗 1 疗程后肺部病灶消失。 7 月下旬,患者感胃部不适。1998 年 7 月 31 日胃镜示:胃体、小弯及后壁见一 6 cm × 3 cm 浅溃疡,有结节状突起。活检病理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中、低度分化,B细胞性,免疫组化:CD20 多数(+),CD40 少数(+),CD68 少数组织细胞(+)。同时于腹部出现一包块,增长迅速,排除手术可能后予以博莱霉素、阿糖胞苷、长春新碱及泼尼松联合化疗 1 疗程,治疗后包块完全消失。化疗结束 1 周后包块再次出现并迅速增长,最大时体表可触及约 13 cm × 12 cm 大小包块。经反复予以联合化疗,包块反复出现,后出现全身多处浅表淋巴结肿大。患者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尸检病理诊断为:弥漫性非霍奇金淋巴瘤,肿瘤弥漫浸润全身各脏器。免疫组化检查示:胃部肿瘤的T细胞与B细胞免疫组化均表达为阳性。
, 百拇医药
2 讨论 本例根据病史及检查考虑为原发于骨非霍奇金淋巴瘤,T细胞型。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胃淋巴瘤。活检病理诊断胃B细胞淋巴瘤,尸检胃部肿瘤T、B免疫组化表达均为阳性,此种情况国内外尚未见类似报告。如何解释T、B细胞淋巴瘤同时存在,目前尚有困难,初步考虑有两种可能:①恶性淋巴瘤中T、B淋巴细胞都不是终末细胞,其分化与发育过程与抗原的刺激密切有关,受抗原刺激后可发生转化,本例开始免疫表达为T细胞淋巴瘤,是否在疾病过程中受某种抗原刺激使胃淋巴瘤转化为B细胞型免疫表达;②淋巴瘤在治疗过程中,因免疫功能低下,可发生第二种肿瘤,本例患T细胞淋巴瘤,经过反复放、化疗,免疫功能极度底低下,有可能发生第二肿瘤——胃B细胞淋巴瘤。
作者简介:范辉(1970-),男,北京市人,1995年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解放军总医院南七科医师。电话:(010)66936743 66936403
收稿日期:1999-12-08; 修回日期:2000-01-05,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