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康复》 > 2000年第3期
编号:10247641
颈内动脉系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D-2聚体含量检测
http://www.100md.com 《现代康复》 2000年第3期
     作者:王一沙 杨萍

    单位:王一沙(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2);杨萍(辽宁省金秋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2)

    关键词:

    现代康复000348

    我们对102例颈内动脉系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和30例正常人血浆D-2聚体含量进行了检测,以探讨颈内动脉系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早期血浆D-2聚体浓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1对象和方法

    1.1病例选择共观察本院近2年住院患者102例,均为首次发生颈内动脉系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1年内未用过影响凝血及纤溶的药物。无心肌梗塞和肝硬化等疾病,近期无感染史。所有梗塞病例均符合1986年全国第二次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

    1.2分组TIA组:TIA患者23例,男14例,女9例,年龄48~62岁,平均年龄56岁。腔梗组: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塞患者48例,男30例,女18例,年龄49~68岁,平均年龄59岁。发病5d后复查头CT或MRI示基底节区梗塞灶直径7~13mm。大块梗死组:大脑半球大块梗死患者31例,男17例,女14例,年龄50~71岁,平均年龄60岁。发病5d后复查头部CT示大脑半球区梗塞灶直径大于30mm。对照组:30例,来自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无心脑血管、肝脏、肾脏等疾病。男15例,女15例,年龄50~70岁,平均59岁。

    1.3方法各组均抽取4ml静脉血,抗凝、离心,取上清液。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定量测定血浆D-2聚体浓度。酶联免疫试剂盒由上海太阳医学生物技术公司提供。酶标仪为美国保特公司EXL-800型,波长370nm,操作过程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

    1.4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用SPSS软件处理,做t检验。

    2结果

    在发病后2h内,血浆D-2聚体浓度对照组为(0.34±0.10)mg/L,腔梗组为(1.32±0.36)mg/L,TIA组为(2.66±0.56)mg/L,大块梗塞组为(2.42±0.34)mg/L。TIA组、腔梗组、大块梗死组血浆D-2聚体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

    3讨论

    D-2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特异性最终降解产物。D-2聚体水平的持续升高表明体内血栓形成和溶解均增强。D-2聚体检测可提示活动性纤溶的存在,可早期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本实验发现TIA组及大块梗塞组患者血浆D-2聚体浓度明显升高。颈内动脉TIA发病机制中多认为与颈内动脉系统微栓子的堵塞和溶解有关,纤溶系统明显活跃;大块脑梗塞多因较大血管堵塞或血液动力学原因所致的梗塞,梗死脑组织体积较大,体内血栓形成和溶解均明显增强。以上两组患者发病早期(2h内)血浆D-2聚体浓度明显升高,且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说明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如血浆D-2聚体浓度显著升高则提示有可能发生了大块脑梗塞或颈内动脉TIA。如血浆D-2聚体浓度轻度升高,则有可能发生了腔隙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多是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的一种微梗塞,直径2~15mm,对凝血和纤溶系统影响较小。故早期对颈内动脉系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D-2聚体进行检测,可能在发病早期正确估计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类型及梗塞灶的大小,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有益的帮助收稿日期:2000-01-07,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