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00年第3期
编号:10251995
关于《内经》及中医理论几个热点问题的探讨——就《变亦变,不变亦变》一文与蔡定芳商榷
http://www.100md.com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年第3期
     作者:区永欣

    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广州 510405

    关键词:《内经》;中医发展研究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000301摘要:就1999年第5期《上海中医药杂志》发表的“变亦变,不变亦变”一文中的有关观点,提出以下看法:中医和西医并存互补与中西医结合是不同的概念;中医药的变革应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批判,合理地批判继承才是创新的前提;“建立中医形态学”的观点实际上是用西医改造中医、中医西化的观点。

    中图分类号:R2-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213(2000)03-0195-03

    自《上海中医药杂志》1999年第5期发表“变亦变,不变亦变”一文以来,在我国中医学界引发了阵阵涟猗,争鸣的热点是对待中医理论与中医学发展的关系。《变》文主张“现代中医必须克服对西医、对中医的双重无知,认真学习现代医学知识”,并“对其(中医)理论体系作一番重构,将中医学建立在科学的形态基础上”。为此,笔者亦不揣冒昧,围绕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浅见。
, 百拇医药
    1 中医和西医并存互补与学术上的中西医结合是不同的概念

    笔者是赞同中医要学习现代医学知识和技能的,一个中国医生,学好中西医两套是非常实用的;一所中国的医院,有中西医两套技术和相应的设备,也是很管用的,因为两套医学各有长短,彼此能取长补短,中医学院办学40多年,历次教学改革,或调整培养方案,其实质都是要学生学好两套、用好两套,而历来最困惑的问题是在两套医学取舍上容易顾此失彼。由此可见,中西医学的共存本属我国医学的优势,却往往成为中医教学和医疗以及科研的症结。问题在于将中西医并存互补与中西医结合的概念混淆了。

    为什么会顾此失彼?首先,学校和医院的资源是有限的,学制和学时亦是有限的,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有限的,这在客观上就决定了同一个人或同一间医院很难做到中西医两套都有很高的水平,比较多的是两个“半桶水”的状况,这是当今颇为严峻的现实。问题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即中医和西医是两个彻底不同的医学体系。既然不同,就存在两者不相容的道理和方法。但过去,人们往往只强调其相同之处,即研究的对象和目的是一致的,但忽略了在各自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以及各自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环节中实在难以找到更多共通之处。本人倾向于一种观点,即认为中医和西医,大致上占据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两极及其大部分的内容,所以在比较中不难发现,现代医学在技术上尽占优势,而且不断有很多重大的突破,但它每前进一步都证明在生命科学上存在更多的难题,即人类自身生命机理的奥秘和疾病变幻莫测的难题。同时,也正是现代医学的一系列发现,诸如对人体复杂的生理调节和反馈机制,人体的免疫网络的发现,及对人类和环境及外层空间的关系等问题并
, 百拇医药
    非都可用线性的精确的方法来研究,存在着不少模糊混沌的解释,所以我们不能以现代医学的认识标准作为统一的参考系;也不宜将两个本质不同的并存互补的医学体系与学术上的结合混为一谈。近年在国际学术界受“后现代主义”影响,反对科学武断,提倡人类文化和科学的多元性与相对性,他们远涉重洋来华学习中医针灸,并在自己国内建立专业,办学办医,在科学院立项,这本身是对将现代医学视若霸权的一些科技界人士所缺乏的科学精神的很强烈的批判。

    2 有继承才能批判,合理地批判继承是创新的前提

    中医药是必须变革以图发展的,但批判是为了合理地继承,有了继承才能批判,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而反观我们自己培养并盼望他们能担负起历史重任的人,是能做到认真继承,还是数典忘祖?现代中医研究是否只有老老实实地配合糖皮质激素、多巴胺等药物的应用并降低其副作用才是准确把握研究的契机,而其他则是低水平无思路的研究?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诸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葡萄膜炎等免疫障碍之痼疾,长期应用及依赖皮质素是没有出路的,中医临床研究的出路在于逐步将激素彻底取而代之,才是研究的切入点,此方为高水平的思路。
, http://www.100md.com
    本人在一些全国性的中医刊物上也读到批判中医“三因学说”的文章,认为中医对基本病因病机的认识都是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洁、房劳所伤,而对诸多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以及营养因素和遗传因素所致缺乏细致的分类和认识……。笔者认为作为一个现代中医,首先要学好外感内伤这些病因理论,也应该学习现代医学的病原病理,扩大自己的认知能力;但将西医的病因论取代中医的病因学,或用前者来批判后者就变得非常不合适了。因为这是不同学术领域中不同的认识。如果谬然将六淫学说去掉,试问伤寒感的是什么细菌,温病染的是什么病毒,或是什么物理因素?伤寒、温病不存在,中医内科又如何存在?其他临床学科也相继站xr不住脚了。诚然我们也不能墨守古代的中医理论,并有责任将其完善和发展,这就需要认真地深入理解这个理论的实质,找寻它的合理内核,然后运用现代语言将其表述,运用现代人的逻辑思维,也可应用科学的方法、技术及发现加以论证。按上述的要求,我们阐述的病因学说有了新的概念:外感六淫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气象和地理环境及个体所处的局部气候环境变化与疾病的关系,外感六淫的本质理应包括与环境气候及其密切相关的物理性、化学性(大气成分)及生物性因素与环境中人们相互作用的结果。内伤七情是指不良的心理反应,一般是因为人们所居处的生存空间所受到的超越正常生理限度的刺激而形成的。它的发生一方面与其个性心理特征有关,但必然联系着个人遭遇、人际关系、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的剧变等因素,所以内伤七情也是外来刺激的致病因素。饮食内伤是指饮食失调,包括营养失调、五味偏嗜、暴饮暴食或饥馑或误食不洁、有毒之物等。劳倦内伤包括过劳、过逸及房劳。概括来说,中医病因学说的本质是围绕人的生存环境、生存条件和生存方式是否偏差来界定健康与疾病,病因学说和病因辨证都是具体认识这些偏差与具体病变关系的理论和方法。这样演绎才能把握并继承病因学说的内核,而且可以解释人类进化过程中病变的规律,这便是本人对合理的继承、批判和创新的理解。
, http://www.100md.com
    3 关于建立中医形态学

    人们对《变》文中所提出的“建立中医形态学”之论饶有兴趣。本人认为,一个现时代的中医应该懂得细胞、病毒、细菌和基因等方面的形态学知识,也应该懂得 CT、MRI、PET 等影象学诊断的基本技能。但这同学术上用西医改造中医,从而建立中医形态学才是唯一出路的观点是彻底的两回事。由于中医发展的历史背景并没有这类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条件,所以才形成了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的这样一个传统医学体系。以西医形态学标准来度量,中医学当然一无是处。用形态学来改造中医更是无从下手。为何不干脆宣布将中医基本理论什么藏象经络通通取消,只学生理、解剖、组织学、分子生物学呢?因为研究的对象是人体,用形态学及其建立在形态基础上认识功能的方法,得出的只能是现在的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及其愈来愈精细的认识,但决不会由此而产生什么“中医形态学”。反过来,很多人试图以中医经络、腧穴理论为基础,研究其形态与功能,也是不可能在现有的解剖生理之外发现什么“西医经络学”的啊!不久前,在翻阅有关“心主神明”的争论,看了8篇文章,其中有5篇赞同改为“脑主神明”,3篇认为要保留“心主神明”。而赞同的理由很易理解,因为它符合现代神经解剖和生理学,而且从《内经》到李时珍、王清任都有相关的论述,如果从李时珍所提出的“脑为元神之府”之时起算,比西方的解剖学对大脑的功能的认识还要早一些。但李时珍再高明也不可能认识到脑的超微结构、组织化学、生物电和各种复杂的神经传导、反馈机制等有关知识。所以,提出李时珍发现“脑为元神之府”说在医史研究的角度还有一些价值,但于现实来看与神经解剖、神经化学之现代脑科学比较又有何意义呢?本人认为合理继承“心主神明”的理论有着丰富内涵和应用价值,因为藏象学说的建立并不以解剖学的实质器官来划分生理功能,而是以五脏为中心,五脏又以“心”为中心来认识人体各类主要的生理功能,反映出整体协调、相互联系的复杂网络,这是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的另一种认识方法。心主神明的理论,准确地说是“神藏于五脏”,是中医学“形神合一”观点具体的表述,其内涵不但在生理上,在认识病因和病理变化,指导辨证、治疗和预防,以及养生、抗衰老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假如换为“脑主神明”论,那么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等等,又该如何处理?哪怕演绎于当今临床所见的肝性脑病、肺性脑病、尿毒症脑病等来对照,五神藏的内涵和应用范畴仍然丰富得多。所以,两个理论不宜混淆,不能用一个取代另一个,而需要并行发展,两者都将在实践应用中得到检验。近20年,现代医学最大的进步是在医学模式的转变,“形神合一”观确实符合新医学模式的构思,为什么偏要往后拉啊!
, http://www.100md.com
    我们在合理继承中医基础理论,在应用上充分发扬它的特色的同时,努力学习和应用现代科技的知识、技能和成果是非常必要的。但应该采取唯我所用的态度,防止在新技术面前放弃临床诊断与辨证的基本功的错误倾向。认为医生只会看化验单和影象报告就已足够了的思想,将会导致中医临床医学倒退和医疗质量下降。现在,人类基因组已大致完成测序了,基因组与疾病的关系以及基因为什么会突变,还有大量问题有待研究。在生命科学如此突飞猛进的时代,中医药的研究工作者切莫望而却步。因为基因序列的本质,正是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形成的印记,基因与疾病的关系及其突变的根本原因,也正是生物种的生存环境、生存条件及生存方式变化而导致的。这个道理,达尔文有关自然选择及其遗传与变异的理论,实际上已经提示了。到1990年,美国学者罗杰*卢因等进一步提出达尔文医学的理论,向西方医学原有的理论和医疗方法提出挑战。因此完全可以设想,随着基因学说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最终使中医和西医对于人类健康与疾病的根本原理,得到统一的认识,这大概才是中西医在学术上得以结合的基础。

    (编者注:本文源自作者于2000年5月在本校硕士研究生班讨论会上的小结发言,并由作者本人整理)

    作者简介:区永欣(1939-),男,教授,博士生导师

    收稿日期:2000-05-10,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