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00例临床总结
作者:何胜虎 徐日新 屠莉莉 顾翔 朱莉 李晓彤 朱景玉 李寿桢 徐遐华
单位:何胜虎, 徐日新, 屠莉莉, 顾翔(225001 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 朱莉(225001 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 李晓彤(225001 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 朱景玉(225001 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 李寿桢(225001 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 徐遐华(225001 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
关键词: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术;并发症
江苏医药000416 摘 要:目的 总结射频消融(RFCA)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100例的临床经验。方法 严格选择病例,注意个体心内结构差异,仔细标测靶点后消融。结果 76例79条房室旁路(AP)、24例房室结双径路(AVNDP)首次消融均成功。术后1~4周3例AP,1例AVNDP复发,再次消融成功。1~48个月随访无复发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RFCA治疗PSVT安全、有效。
, http://www.100md.com
射频消融(RFCA)作为治疗PSVT的安全、有效及根治手段已获公认,与其他介入治疗方法一样,RFCA也可产生并发症甚至死亡[1,2]。因此,总结RFCA治疗的临床经验非常重要。本文报告我院1995年10月~1999年10月RFCA治疗100例PSVT患者的经验体会如下。
资料与方法
对象:100例PSVT患者,男68例,女32例,年龄14~67岁,平均43.5岁。合并高血压病7例,冠心病5例,肺气肿5例,有晕厥史及心脏扩大各2例,胸廓畸形及脊柱侧弯致心脏移位各1例。均经体格检查,摄X线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有关生化检查,部分病人行食道心房调搏(TE
AP)电生理检查,初步明确PSVT机制。其中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76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24例。
方法:采用800mA X线机(西门子公司),KYKY-RFGⅡ射频消融仪、RECOR多导生理记录仪(西门子公司),XD-I电生理刺激仪(苏州东方电子仪器厂)、7F、8F4极大头消融电极(Webster)。操作方法见参考文献[3~5]。
, 百拇医药
成功标准:(1)AP,体表心电图delta波消失,心室起搏呈室房分离或递减性传导,各种刺激均不能诱发AVRT。(2)AVNDP,心房程序刺激无AH间期跳跃延长,不能诱发心动过速;AH间期跳跃未消失,但不能诱发心动过速,程序刺激时心房回波不超过1个;静滴异丙肾上腺素不能诱发心动过速。
结 果
疗效:(1)76例AVRT,①左侧AP63例,显性20例,隐匿性46例,其中合并双AP3例,AVNDP1例。首次消融均成功,1例术后1周复发再次消融成功。②右侧AP13例,显性10例,隐匿性3例。首次消融均成功,2例术后2、4周复发再次消融成功。有1例是在房颤时进行单极标测并消融成功。另1例PSVT终止时反复昏厥、抽搐,在临时起搏保护下消融成功。(2)24例AVNDP中合并AP1例,胸廓畸形和脊柱侧弯致心脏严重移位各1例。首次消融均成功,术后3周复发1例再次消融成功。
并发症:一过性Ⅱ°Ⅰ型房室传导阻滞(AVB)1例,持续5天后消失。严重心动过缓2例,可能与迷走神经反射或禁食时间过长有关,予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静滴后好转。股动脉小血栓形成1例,静滴尿激酶,低分子右旋糖酐治愈。穿刺部位皮下血肿1例,1周后自行吸收。
, http://www.100md.com
随访:术后随访1~48个月无一例复发,无其他并发症发生。
讨 论
RFCA治疗PSVT在初开展此项工作的单位,由于电生理诊断水平和导管标测技术原因,成功率较低(92.7%),并发症发生率较高(6.88%)[6]。本组100例RFCA成功率100%,一般并发症5例(5%),无一例严重并发症发生。我们体会如下:
1.建立训练有素的专业队伍,初期在有经验医师指导下开展,并逐步独立进行RFCA工作。
2.严格掌握适应证,术前充分估计危险性,作好预防和抢救准备。
3.动态辨证审视心内结构,尤其是胸廓脊柱畸形致心血管严重移位时,仔细穿刺、插管。本组1例为一侧胸廓塌陷,整个心脏移向对侧胸腔,另1例为冠状静脉窦位置移至希氏束导管上方约3 cm处,如放电不慎极易发生AVB。我们先将CS、HBE、RVA导管准确到位,在多角度下观察导管位置、走向,调整大头导管,在HBE导管下方记录到小A大V无His电位处,从小能量开始放电,均消融成功。
, 百拇医药
4.消融遵循由简到难的原则,即左侧游离壁AP→AVNDP慢经改良→右侧AP。耐心细致标测靶点,逐渐增量延时放电,以提高消融成功率。本组AVNDP改良,先从冠状窦口周围开始标测靶点和消融,能量由小到大,放电过程中密切观察,如P-R延长或连续的交界区心律,既是成功标志也是严重并发症的危险信号。在密切观察AV传导前提下逐渐增量延时放电。不过份强调消除双径,若多次消融AH跳跃仍存在,但无心房回波或仅有一个回波,静滴异丙肾上腺素不能诱发PSVT,也作为消融成功的标准。
参考文献:
1,中华心血管杂志委员会.全国快速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专题研讨会纪要.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3,21:199-202.
2,沈潞华.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并发症.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1994,8:157-160.
3,单其俊,曹克将,廖铭杨,等.无休止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机制及射频消融.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7,25:446-448.
4,马长生,董建增,杨新春,等.放电过程中房室结改良已成功的征象.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5,23:246-248.
5,何胜虎.射频消融术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现状与进展.医学理论与实践,1997,10:203-206.
6,胡大一.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并发症.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1994,8(3):158-162.
收稿日期:2000-01-03, 百拇医药
单位:何胜虎, 徐日新, 屠莉莉, 顾翔(225001 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 朱莉(225001 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 李晓彤(225001 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 朱景玉(225001 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 李寿桢(225001 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 徐遐华(225001 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
关键词: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术;并发症
江苏医药000416 摘 要:目的 总结射频消融(RFCA)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100例的临床经验。方法 严格选择病例,注意个体心内结构差异,仔细标测靶点后消融。结果 76例79条房室旁路(AP)、24例房室结双径路(AVNDP)首次消融均成功。术后1~4周3例AP,1例AVNDP复发,再次消融成功。1~48个月随访无复发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RFCA治疗PSVT安全、有效。
, http://www.100md.com
射频消融(RFCA)作为治疗PSVT的安全、有效及根治手段已获公认,与其他介入治疗方法一样,RFCA也可产生并发症甚至死亡[1,2]。因此,总结RFCA治疗的临床经验非常重要。本文报告我院1995年10月~1999年10月RFCA治疗100例PSVT患者的经验体会如下。
资料与方法
对象:100例PSVT患者,男68例,女32例,年龄14~67岁,平均43.5岁。合并高血压病7例,冠心病5例,肺气肿5例,有晕厥史及心脏扩大各2例,胸廓畸形及脊柱侧弯致心脏移位各1例。均经体格检查,摄X线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有关生化检查,部分病人行食道心房调搏(TE
AP)电生理检查,初步明确PSVT机制。其中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76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24例。
方法:采用800mA X线机(西门子公司),KYKY-RFGⅡ射频消融仪、RECOR多导生理记录仪(西门子公司),XD-I电生理刺激仪(苏州东方电子仪器厂)、7F、8F4极大头消融电极(Webster)。操作方法见参考文献[3~5]。
, 百拇医药
成功标准:(1)AP,体表心电图delta波消失,心室起搏呈室房分离或递减性传导,各种刺激均不能诱发AVRT。(2)AVNDP,心房程序刺激无AH间期跳跃延长,不能诱发心动过速;AH间期跳跃未消失,但不能诱发心动过速,程序刺激时心房回波不超过1个;静滴异丙肾上腺素不能诱发心动过速。
结 果
疗效:(1)76例AVRT,①左侧AP63例,显性20例,隐匿性46例,其中合并双AP3例,AVNDP1例。首次消融均成功,1例术后1周复发再次消融成功。②右侧AP13例,显性10例,隐匿性3例。首次消融均成功,2例术后2、4周复发再次消融成功。有1例是在房颤时进行单极标测并消融成功。另1例PSVT终止时反复昏厥、抽搐,在临时起搏保护下消融成功。(2)24例AVNDP中合并AP1例,胸廓畸形和脊柱侧弯致心脏严重移位各1例。首次消融均成功,术后3周复发1例再次消融成功。
并发症:一过性Ⅱ°Ⅰ型房室传导阻滞(AVB)1例,持续5天后消失。严重心动过缓2例,可能与迷走神经反射或禁食时间过长有关,予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静滴后好转。股动脉小血栓形成1例,静滴尿激酶,低分子右旋糖酐治愈。穿刺部位皮下血肿1例,1周后自行吸收。
, http://www.100md.com
随访:术后随访1~48个月无一例复发,无其他并发症发生。
讨 论
RFCA治疗PSVT在初开展此项工作的单位,由于电生理诊断水平和导管标测技术原因,成功率较低(92.7%),并发症发生率较高(6.88%)[6]。本组100例RFCA成功率100%,一般并发症5例(5%),无一例严重并发症发生。我们体会如下:
1.建立训练有素的专业队伍,初期在有经验医师指导下开展,并逐步独立进行RFCA工作。
2.严格掌握适应证,术前充分估计危险性,作好预防和抢救准备。
3.动态辨证审视心内结构,尤其是胸廓脊柱畸形致心血管严重移位时,仔细穿刺、插管。本组1例为一侧胸廓塌陷,整个心脏移向对侧胸腔,另1例为冠状静脉窦位置移至希氏束导管上方约3 cm处,如放电不慎极易发生AVB。我们先将CS、HBE、RVA导管准确到位,在多角度下观察导管位置、走向,调整大头导管,在HBE导管下方记录到小A大V无His电位处,从小能量开始放电,均消融成功。
, 百拇医药
4.消融遵循由简到难的原则,即左侧游离壁AP→AVNDP慢经改良→右侧AP。耐心细致标测靶点,逐渐增量延时放电,以提高消融成功率。本组AVNDP改良,先从冠状窦口周围开始标测靶点和消融,能量由小到大,放电过程中密切观察,如P-R延长或连续的交界区心律,既是成功标志也是严重并发症的危险信号。在密切观察AV传导前提下逐渐增量延时放电。不过份强调消除双径,若多次消融AH跳跃仍存在,但无心房回波或仅有一个回波,静滴异丙肾上腺素不能诱发PSVT,也作为消融成功的标准。
参考文献:
1,中华心血管杂志委员会.全国快速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专题研讨会纪要.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3,21:199-202.
2,沈潞华.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并发症.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1994,8:157-160.
3,单其俊,曹克将,廖铭杨,等.无休止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机制及射频消融.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7,25:446-448.
4,马长生,董建增,杨新春,等.放电过程中房室结改良已成功的征象.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5,23:246-248.
5,何胜虎.射频消融术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现状与进展.医学理论与实践,1997,10:203-206.
6,胡大一.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并发症.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1994,8(3):158-162.
收稿日期:2000-01-03,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