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鼻腔恶性淋巴瘤33例临床分析
作者:平宝红 刘启发 尹芳 郑维扬 徐丹
单位:平宝红(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广东 广州 510515);刘启发(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广东 广州 510515);尹芳(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广东 广州 510515);郑维扬(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广东 广州 510515);徐丹(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广东 广州 510515)
关键词:鼻腔;恶性淋巴瘤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000445 摘要:回顾性分析该院血液科1990~1999年间住院病人中的33例鼻腔淋巴瘤患者特点。发现鼻腔恶性淋巴瘤恶性程度高,发病率有增多趋势,且该病化疗疗效差,早期行自体干细胞移植是其根本出路。
中图分类号:R733.7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0-2588(2000)04-S0026-01
, 百拇医药
原发性鼻腔恶性淋巴瘤早期主要表现为鼻塞、鼻出血。该病早期与鼻息肉、鼻咽癌等较难区分,易造成误诊、漏诊。我科自1990~1999年间收治恶性淋巴瘤142例,其中原发鼻腔恶性淋巴瘤33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3例,男性20例,女性13例,年龄15~64岁,中位年龄46岁。
1.2 诊断标准
全部病人均采用国际工作分类方法进行病理分型[1],其中低度恶性6例,中度恶性9例,高度恶性18例。临床分期:Ⅰ期9例,Ⅱ期4例,Ⅲ期6例,Ⅳ期14例。均为弥漫型,其中T细胞型21例,B细胞型12例。
1.3 临床表现
, 百拇医药
初诊时主要表现为发热24例(73%),鼻塞20例(61%),涕中血丝12例(36%),病变侧颜面水肿糜烂5例(15%),骨骼疼痛1例(3%)。
1.4 专科检查
33例均接受鼻腔镜检查。病变发生在左右侧鼻腔分别为14及19例。病变侧均有鼻腔通气差,病理活检证实21例起源于鼻腔外侧壁,12例起源于鼻中膈。肿物表面均有不同程度糜烂,其中12例肿物表面渗血明显且质地脆。似息肉样改变7例。23例不同程度地累及筛窦、颌窦及部分鼻甲。
1.5 治疗结果
经治疗9例呈完全缓解,已存活1.5~8.0年,其中2例行自体干细胞移植。15例曾达部分缓解,但在治疗过程中病情恶化,13例死亡,另2例继发淋巴肉瘤白血病按ALL治疗。9例入血液科后予CHOP-疗程,但因经济困难出院后放弃治疗。
, http://www.100md.com
2 讨论
2.1 鼻腔恶性淋巴瘤的发病率有增多趋势
原发性鼻腔淋巴瘤较少见,既往文献多为个案报道。我院近 原发性鼻腔淋巴瘤较少见,既往文献多为个案报道。我院近10年142例淋巴瘤中鼻腔淋巴瘤33例(23%),其中前5年发病率为8/40(20%),后5年发病率为25/82(30%),有明显增多趋势。其原因可能为:①近年由于诊治水平的提高,尤其免疫组化病理检查使该病例的发现逐渐增多。②由于工业发展,大气污染的加重使该病发病率呈增多趋势可能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因素。
2.2 与其它系统淋巴瘤比较,发病年龄高
本组患者中年龄最小
本组患者中年龄最小15岁,最大64岁,35~55岁占大多数,中位数年龄46岁。恶性淋巴瘤是一种起源于淋巴网状系统的恶性增生性疾病,与人体免疫功能密切相关,好发于青壮年,因此发病年龄较其他系统恶性淋巴瘤相比偏大。
, http://www.100md.com
2.3 病理表现多样,恶性程度高
33例均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呈弥漫型,未见结节性结构。肿瘤组织形态多样,复杂,核分裂相多。免疫组化示以T细胞型为主。提示恶性程度高,愈后差。
2.4 化疗疗效差,早期行自体干细胞移植是其根本出路
33例患者中,9例失访,另24例中已有13例死亡,死亡率大大高于其它系统淋巴瘤。正在治疗中的9例,非移植患者必须定期化疗,生活质量差,随时面临病情恶化的危险。干细胞移植,尤其近年迅速发展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SBCT)具造血功能恢复快,感染率低,并发症少等优点[2]。行自体干细胞移植的2例患者中,第一例已存活3年,生活质量高。因此建议,一旦确诊为原发性鼻腔淋巴瘤,应及时化疗,及早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作者简介:平宝红(1966-),女,河南睢县人,1995年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硕士,主治医师,电话:85141617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张之南. 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369-80.
[2] Sutherland HJ, Eaves CJ, Landsdrop PM, et al. Kinetices of committed and primitive blood progeniter mobilization after chemotherapy and growth factor treatment and their use in autotransplantion[J]. Blood, 1994, 83(12):3808-14.
收稿日期:2000-01-08, http://www.100md.com
单位:平宝红(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广东 广州 510515);刘启发(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广东 广州 510515);尹芳(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广东 广州 510515);郑维扬(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广东 广州 510515);徐丹(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血液科,广东 广州 510515)
关键词:鼻腔;恶性淋巴瘤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000445 摘要:回顾性分析该院血液科1990~1999年间住院病人中的33例鼻腔淋巴瘤患者特点。发现鼻腔恶性淋巴瘤恶性程度高,发病率有增多趋势,且该病化疗疗效差,早期行自体干细胞移植是其根本出路。
中图分类号:R733.7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0-2588(2000)04-S0026-01
, 百拇医药
原发性鼻腔恶性淋巴瘤早期主要表现为鼻塞、鼻出血。该病早期与鼻息肉、鼻咽癌等较难区分,易造成误诊、漏诊。我科自1990~1999年间收治恶性淋巴瘤142例,其中原发鼻腔恶性淋巴瘤33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3例,男性20例,女性13例,年龄15~64岁,中位年龄46岁。
1.2 诊断标准
全部病人均采用国际工作分类方法进行病理分型[1],其中低度恶性6例,中度恶性9例,高度恶性18例。临床分期:Ⅰ期9例,Ⅱ期4例,Ⅲ期6例,Ⅳ期14例。均为弥漫型,其中T细胞型21例,B细胞型12例。
1.3 临床表现
, 百拇医药
初诊时主要表现为发热24例(73%),鼻塞20例(61%),涕中血丝12例(36%),病变侧颜面水肿糜烂5例(15%),骨骼疼痛1例(3%)。
1.4 专科检查
33例均接受鼻腔镜检查。病变发生在左右侧鼻腔分别为14及19例。病变侧均有鼻腔通气差,病理活检证实21例起源于鼻腔外侧壁,12例起源于鼻中膈。肿物表面均有不同程度糜烂,其中12例肿物表面渗血明显且质地脆。似息肉样改变7例。23例不同程度地累及筛窦、颌窦及部分鼻甲。
1.5 治疗结果
经治疗9例呈完全缓解,已存活1.5~8.0年,其中2例行自体干细胞移植。15例曾达部分缓解,但在治疗过程中病情恶化,13例死亡,另2例继发淋巴肉瘤白血病按ALL治疗。9例入血液科后予CHOP-疗程,但因经济困难出院后放弃治疗。
, http://www.100md.com
2 讨论
2.1 鼻腔恶性淋巴瘤的发病率有增多趋势
原发性鼻腔淋巴瘤较少见,既往文献多为个案报道。我院近 原发性鼻腔淋巴瘤较少见,既往文献多为个案报道。我院近10年142例淋巴瘤中鼻腔淋巴瘤33例(23%),其中前5年发病率为8/40(20%),后5年发病率为25/82(30%),有明显增多趋势。其原因可能为:①近年由于诊治水平的提高,尤其免疫组化病理检查使该病例的发现逐渐增多。②由于工业发展,大气污染的加重使该病发病率呈增多趋势可能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因素。
2.2 与其它系统淋巴瘤比较,发病年龄高
本组患者中年龄最小
本组患者中年龄最小15岁,最大64岁,35~55岁占大多数,中位数年龄46岁。恶性淋巴瘤是一种起源于淋巴网状系统的恶性增生性疾病,与人体免疫功能密切相关,好发于青壮年,因此发病年龄较其他系统恶性淋巴瘤相比偏大。
, http://www.100md.com
2.3 病理表现多样,恶性程度高
33例均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呈弥漫型,未见结节性结构。肿瘤组织形态多样,复杂,核分裂相多。免疫组化示以T细胞型为主。提示恶性程度高,愈后差。
2.4 化疗疗效差,早期行自体干细胞移植是其根本出路
33例患者中,9例失访,另24例中已有13例死亡,死亡率大大高于其它系统淋巴瘤。正在治疗中的9例,非移植患者必须定期化疗,生活质量差,随时面临病情恶化的危险。干细胞移植,尤其近年迅速发展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SBCT)具造血功能恢复快,感染率低,并发症少等优点[2]。行自体干细胞移植的2例患者中,第一例已存活3年,生活质量高。因此建议,一旦确诊为原发性鼻腔淋巴瘤,应及时化疗,及早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作者简介:平宝红(1966-),女,河南睢县人,1995年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硕士,主治医师,电话:85141617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张之南. 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369-80.
[2] Sutherland HJ, Eaves CJ, Landsdrop PM, et al. Kinetices of committed and primitive blood progeniter mobilization after chemotherapy and growth factor treatment and their use in autotransplantion[J]. Blood, 1994, 83(12):3808-14.
收稿日期:2000-01-08,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