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川北医学院学报》 > 2000年第4期
编号:10221701
全身性播散性隐球菌病临床及病理形态分析
http://www.100md.com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4期
     作者:唐治容 林德广 周成珍

    单位:唐治容 林德广(南充市中心医院病理科,四川南充 637000);周成珍(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 ,四川南充 637000)

    关键词:

    川北医学院学报000462 中图分类号:R379.5 文献标识 码:E

    文章编号:1005-3697(2000)04-0077-01

    隐球菌病(Ctyptococcosis)是由新型隐球菌(Ctyptococcus neof ormaans)感染所致的深部霉菌病,表现为亚急性或慢性的病理损害过程。我们从1992年至今 8年中,在32000余例外检中共诊断出4例,占外检量的1.23/10000。该病由于临床表现的多 样性, 又无特异的症状及体征,易与众多疾病相混淆。若忽视病原学检查则难以确诊。本组4例, 无一例为临床所考虑,均经病理活检及霉菌检查所证实。现报告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2例来自本院,2例为外院会诊。女:男为3:1,年龄1—17岁,以幼儿 为主。

    1.2 方法:取肿大淋巴结,福尔马林固定行常规石蜡切片,HE、PAS及粘液卡红染色,对 脑脊液行墨汁染色,光镜观察。

    2 病例资料

    例1,女,17岁。纳差,腹胀,巩膜黄染2mon,加重伴头痛、呕吐3d入院。体检发 现双颈部淋巴结肿大,肝大,颈强直,脑膜刺激征(十)。实验室检查:WBC 16.2×109/L ,ALTU,SB71.4,SB′36.9,HBeAg(+),HBSAg(+),抗HBC(+)。脑脊液微浊,细胞总数40 0×+106/L,淋巴细胞占0.7。临床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肝炎。经抗结核及保肝 治疗无效。取颈部淋巴结活检,确诊为隐球菌性淋巴结炎。行血培养1wk后见隐球菌中一多 量生长。腰穿行脑脊液涂片印度墨汁染色,发现隐球菌,确诊为全身播散性隐球菌病。血清 学检查证实合并乙型肝炎。因病情严重,经抢救无效死亡。
, 百拇医药
    例2,女,1岁。轻度咳嗽,低热10d入院。体检发现全身浅表淋巴结轻度肿大,CT发现左中 腹疑有肿块。临床诊断:败血症,恶性肿瘤?经抗感染治疗无效,取颈部淋巴结活检,确诊 为隐球菌性淋巴结炎。

    例3,男,2岁,发热皮疹10d入院,体检发现全身浅表淋巴结轻度肿大伴双下肢(尤其在大腿 内侧)散在性丘疹样皮损,微红,类圆形或椭圆形、并有相互融合状。临床怀疑:淋巴瘤或 白血病及败血症。骨髓检查为感染性骨髓象,故行腹股沟淋巴结活检,确诊为隐球菌性林巴 结炎。皮疹处皮肤划痕渗液涂片镜检发现隐球菌(在皮损明显处先用酒精消毒皮肤后,用无 菌针头划痕刺伤表皮、痕长5mm,稍挤压,见少许血及血浆样渗液,涂片二张,待干后乙醇 固定,分别行PAS及粘液卡红染色)。确诊7d后出现脑膜刺激征,腰穿行脑脊液涂片检查,墨汁染色发现隐球菌。家长放弃治疗而出院。

    例4,女,7岁。不规则发热1mon伴头痛、呕吐1d入院。体检发现双颈淋巴结肿大,脑膜刺 激征(十)。临床考虑:结核性脑膜炎。经抗结核治疗无效后行颈淋巴结活检及脑脊液检查均 发现隐球菌,故确诊为全身播散性隐球菌病。
, http://www.100md.com
    3 讨 论

    3.1 隐球菌病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所致的深部霉菌病。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出 现脑膜刺激征,易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又可侵犯肺、皮肤、骨髓、淋巴结等脏器,出现相应的症状及体征,表现为各个独立的疾病,故导致临床表 现的多样性,体征的非特异性,易与众多疾病相混淆。隐球菌虽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但属条 件性致病菌 。机体抵抗力降低的各种原因,是本病发病的主要诱因。故常继发于何杰金氏病、淋巴瘤、 白血病、结核、糖尿病,以及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的一些疾病(如:类风湿、系统 性红斑狼疮)等,甚至与乙型肝炎导致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削弱等有关[1,2,3 ]。本组四例,除一例合并有乙型肝炎外,其余三例均无确切的诱因。上述诱因也并非 每例都必诱发该病。它虽属传染病范畴,但无确切的接触史及流行病学史,加之少见,更导 致临床诊断的困难。若经血行播散,致多器官受累,则称“全身播散性隐球菌病”[1 ]。本组四例均有多器官受累为“全身播散性隐球菌病”。病原体检测,是确诊该病的重 要手段。
, 百拇医药
    3.2 本组四例,一例17岁其余皆为7岁以下儿童,2例为幼儿。均有低热、中毒症状及浅表 淋巴结肿大,3例合并有脑膜刺激征,1例出现隐球菌皮炎。

    3.3 病理改变分三型,即肉芽肿、胶样型、纤维化型[4,5]。本组四例均属 肉芽 种型。其淋巴结直径皆在0.8~1.5cm之间、切面细腻,粘滑。在光镜下HE切片中:淋巴 结结构部分破坏,见大量上皮样细胞,组织细胞及多核巨细胞形成肉芽肿性炎之形态特点 ,巨噬细胞胞浆空泡内吞噬有大量的直径为3~8微米无色或淡红染、具有折光的圆球形 、半圆形、新月形菌体。由于HE染色中菌体淡染或无色,往往难以发现而被忽视。本组2例 曾被误诊为淋巴结结核或结节病。笔者认为,在光镜下见淋巴结呈肉芽肿样改变而未见坏死 者,需排除本病。故观察时需注意调节显微镜之光圈,使光线稍暗则荚膜清晰可见。在PAS 染色中菌体呈红色,而粘液卡红(Meyey's mucicamine)染色荚膜物质呈红色。此系隐球菌据 有特征的着色特点、可与组织胞浆菌病、弓形虫病及其它酵母菌相鉴别[1,6]
, 百拇医药
    3.4 目前对隐球菌性脑膜炎CSF可行“免疫放射测定”及“聚合酶链反应”进行诊断 [7,8]。而CSF墨汁染色查菌体仍是准确而可靠的方法。

    我们认为:凡幼儿有低热、中毒症状、浅表淋巴结肿大及脑膜刺激征,经抗结核、抗感染治 疗无效者,应考虑本病的可能,及时行“放免”、“聚合酶链反应”,CSF墨汁染色查菌体 及淋巴结活检等。也可试行淋巴结穿刺针吸及皮肤划痕渗液涂片镜检,以便尽快确诊得到及时治疗。

    参考文献:

    [1] 中山医学院.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8,643.

    [2] 林德广,唐冶容,吴才良.全身播散性隐球菌1例 [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1996,12:352.

    [3] 钟维章.中枢神经系统新型隐球菌感染早期诊断及误诊分析(附28 例报告)[J].广西医学,1997,19:445.
, 百拇医药
    [4] 同济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中山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等.外科 病理学[M].第二版,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19.

    [5] 艾有生,熊小亮,庄文华,等.新型隐球菌感染的病理诊断与临 床误诊分析[J].江西医学,1997,32:350.

    [6] 王高松.临床真菌学[M].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印刷所,1981 ,53.

    [7] 温海,邵经改,廖万清,等.免疫放射测定法诊断新型隐球菌性 脑膜炎[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1,5:291.

    [8] 顾菊林,廖万清,柴建华.聚合酶链反应快速诊断隐球菌性脑膜 炎[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9,5:319.

    (收稿日期:2000-10-19),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