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 2000年第4期
编号:10222749
经静脉临时起搏电极导管的实验观察及临床应用
http://www.100md.com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0年第4期
     作者:王景峰 伍卫 聂如琼 何志捷 孔敏仪 朱纯石 王国光

    单位:王景峰 伍卫 聂如琼 何志捷 孔敏仪 朱纯石(广州,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内科 510120);王国光(康明生物医学工程公司)

    关键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000427 紧急床边心脏起搏是抢救心脏骤停和致命性缓慢心律失常患者的重要手段。我院与康明生物医学工程公司合作,研制出新型经静脉临时起搏电极导管,经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材料和方法 电极材料及工艺:采用永久性心内膜电极导管生产工艺,应用3J21-钴基合金和Elgiloy,4根导丝螺旋绕成阳极;阴极顶端表面积为9 mm2,阳极顶端表面积为15 mm2,两者均为医用不锈钢(1Cr18Ni9Ti);绝缘材料为高强度医用硅橡胶(德国Degudessa AG公司生产);直流电阻为<100 Ω,长度分别为60 cm和75 cm,直径6 F;使用3根指引钢丝(医用不锈钢),用来指引电极导管经静脉进入心脏并用来帮助电极导管定位。
, 百拇医药
    研究工作分动物实验和临床两方面。健康成年杂种犬40只,雌雄不限,体重10~16 kg,3%戊巴比妥钠腹腔内麻醉;在无X线的条件下,以心脏内电图及心电监护指引下,经颈外静脉插入电极导管并送到右心室,记录由静脉切开到心室起搏的时间、电极导管插入深度、起搏阈值、阻抗、R波高度及斜率。临床应用:共48例患者,年龄22~76(46.6±18.7)岁,其中二度Ⅱ型和三度房室阻滞24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5例,外伤、溺水和麻醉意外致心脏骤停共6例,冠心病心脏骤停3例。操作方法同动物实验。

    结果 动物实验:40只犬均获成功,从静脉切开到有效起搏时间为1~12(4.2±3.5) min,电极导管插入深度为(14.5±3.2) cm,起搏阈值为(0.8±0.5) V,阻抗(565±363) Ω,R波高度为(12.6±3.4) mV,R波斜率为(1.8±0.9) V/s。

    临床应用:45例患者顺利采用左锁骨下静脉穿刺,3例失败改由右颈内静脉穿刺。由穿刺到右心室起搏的时间为1~15(5.5±3.8) min,电极导管插入深度为(33.4±4.8) cm,起搏阈值为(1.1±0.5) V,阻抗(686±338) Ω,R波高度为(9.6±3.8) mV,R波斜率为(1.1±0.8) V/s,持续起搏时间1 h~18(7.5±7.2) d。
, 百拇医药
    讨论 我院自1988年开始研究及临床应用,尝试在国产临时起搏电极导管的内芯增加一指引钢丝,以增加其可操纵性,取得较理想的结果,提高了成功率,减少了操作时间,并于1993年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但由于该种心内膜电极导管是用医用塑料生产,故较易断裂,因此我院又与康明生物医学工程公司合作,采用永久性心内膜电极导管的生产工艺和材料,研制生产出上述临时起搏电极导管。新型电极导管的优点:(1)带有指引钢丝,提高了电极导管的可操纵性,指引钢丝可反复塑形成所需的各种形状,避免了普通电极导管一旦插入难以变化形状的缺点,提高了起搏的成功率,减少了操作时间;(2)由于这种电极导管是用永久性心内膜电极导管材料生产,抗拉性和柔韧性好,因此,非常适合床边操作,不易发生心肌穿孔,也不会发生电极导管断裂;价格低于进口临时心内膜电极导管;(3)若有必要,可经严格消毒后重复使用,进一步降低费用,适用于基层医院,尤其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

    基金项目:1997年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资助课题(97040231)

    (收稿日期:2000-04-30),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