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道教医药发展史考略
作者:徐丹生 王大军 胡家全 熊涛 朱艳丽
单位:442700 丹江口,湖北省丹江口市第一医院
关键词:武当山;道教医药;考证
中华医史杂志000409 摘要 武当道教医药发展的历史经考证可反映在早期的武当道人服术行医记载、宋元时期的草木丹药与内丹术,到鼎盛时期的道教医药,以及武当道教衰落后道医为振兴道教所做的努力等方面,武当道教医药的发展对祖国医药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Study on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aoist Medicine in Wudang
XU Dansheng,et al.
(First Hospital of Danjiangkou City,Hubei Province,Danjiangkou 442700)
, 百拇医药
Abstract This accomplishment of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Wudang Taoist medicine covers the history from the record on Wudang priests practicing medicine in early period, herb pills and internal alchemy in Song-Yuan period to Taoist medicine when at its peak and the strive of doctors of Taoist priests made to vitalize Taoism after its period of declination.
Key words Wudang Mountain;Taoist Medicine;Textual Research
, http://www.100md.com 武当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圣地,武当道教医药有悠久的历史。本文依据相关文献、史料,试图对武当道教医药的发展作一粗略论述。
早期武当道人服术行医记载
在宋代以前,武当山远离喧嚣的井市,不被统治者重视。这里山高壑深,林木茂密,药用资源繁多,秀美的自然风貌和宜人的气候,吸引了无数隐居、修真、炼丹、采药者。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引《荆州图记*附记》说:“(武当山)山形特秀,异于众岳……药食延年者萃焉”[1]。南朝刘宋郭仲产的《南壅州记》说:“武当山广三、四百里……学道者常百数,相继不绝”[2]。绵绵不绝的修道者来到武当山,他们不但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养生术和其他方术,并且也掌握了一定的医药知识。为了追求所谓的长生不死,他们不断地收集药物并鉴别药物的种类和性能。“道教出现后,修真的神仙方士衍化成道士,替百姓符祈祷、治病解厄成了扩大道教影响的一种方式,治病当然不仅仅是用符水,也需要医药作配合。道教的追求长生和治病解厄,直接促进了古代医药学的发展”[3]。
, http://www.100md.com
有文字记载的武当山道人服食和治病的事迹可追溯到汉代武当著名道人尹轨。《武当福地总真集》载:“尹轨字公度,太原人,文始先生弟子也,博极群书,晚乃学道……常起居山林服黄精,年百余岁……入太和山去领杜阳官太和真人”[4]。《云笈七签》记:“时复出游,带神丹十余筒,周历天下,济护有缘,或炼金银以赈贫穷,或行丹药以救危厄”[5]。东汉时期另一位著名道人戴孟,陶弘景在《真诰》中这样记载:“武当山道士戴孟者,乃姓燕名济,字仲微,汉明帝末时人也。夫为养生者皆隐其名字,藏其所生之时,故易姓为戴……服术食大黄及黄精,种云母、雄黄、丹砂、芝草”[6]。
早期的武当山的道教活动以丹鼎派为主,有修炼内丹的,有研制外丹的,还有采制草药者。其中采药治病的道士中较著名的是晋代的刘。《云笈七签》记:(刘)久居武当山……不见有所修为,颇以药术救治百姓,能劳而不倦。用药多自采,识草石穷于药性。壅州刺史刘道产忌其臂长,于襄阳录送文帝,每日槛车载将往山采药,暮还延尉。后以两短卷书与狱吏,吏不敢取,焚之……[7]。刘最终因“臂长”遭忌讳被杀。文中记载他著书两短卷,按“不见有所修为,颇以药术救治百姓”推测,可能是医书。
, 百拇医药
学者王光德、杨立志指出,在魏晋时期,“虽然还不能肯定武当道教即形成于这一时期,但武当山无疑已成为华中地区神仙道教的基地和学仙隐居者荟萃的道教活动中心”[8]大量的求仙学道者来到武当山,通过他们的炼丹修真、采药治病,促进了武当山地区的医药发展。
宋元时期武当草木丹药与内丹术
到了宋元时期,以崇奉真武神为主要特征的武当道教已经形成,各种道派著名道士纷纷来到武当传道,使武当山出现南北道派交融汇合的新局面。各种道派人物带来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摄养修炼方法。各道派在思想理论上融会吸收,摄养修炼方法上相互补充。盛于秦汉魏晋时代的炼丹服石以求长生之俗,在唐以后,已由服食金石丹药逐渐向服食草木丹药转移。道士们认识到金石丹药对人的生命的危害,这是道教养生学的一大进步。五代北宋初著名武当道士陈抟曾猛烈抨击金石方术:“世人多取五精八石……要觅大还丹,岂不妄也”[9]陈抟主张以草木补益,助人长寿。在元代刘道明著《武当福地总真集》中,着重记载了千年艾、榔梅、葛乳、松萝等奇草灵木,并借助玄帝之名加以神化。如千年艾,“玄帝存此以济四方之民……伏日采之,治男子虚耗,妇子血气之疾。”松萝,“玄帝之仙衣,福庭之灵裔,能疗蛇虎汤火顽疮之疾”[10]。在研制草木丹药上,推出了“苍术煎”、“艾元煎”等养生要药。《武当纪胜集》赞曰:苍术煎“贱同草芥贵金块,换骨成仙火是煤,造化鼎中麦炼到,长生药不在蓬莱。”艾元煎“荆榛丛里有参苓,帝造钟英地又灵,任是七年真病久,永炉薰业炳丹青”。除此之外,还特地提到了武当山独有药剂“川芎饼”、“黑虎丹”,前者治疗“头目苦虚疼”,后者治疗“痒疴疾痛”[11]。《武当纪胜集》把这两种制剂当做神品记载,可见其疗效显著。
, http://www.100md.com
与服食丹药养生延年相比较,宋元时期的武当道士更注重自身心神、行为的修炼,即通过守一、导引、辟谷、服气、胎息、内丹等来达到长生的目的。关于内丹之说,于民雄认为,“隋唐之际,由于外丹盛行,内丹的发展和影响都不大……南宋以后,内丹取外丹而代之”[12]。内丹从道教传统的“人身一小天地”观念出发,把人身比作炉鼎,以精、气、神三宝为药材,在精神意识的严格控制下,经过一定程序的修炼步骤,使精、气、神在体内凝集成“丹”,从而达到长寿。内丹学说是在传统医学脏腑经络学说、精气神学说基础上形成的。陈抟是早期武当道教内丹理论的创始人和实践者,他总结了汉唐道教与佛教内炼理论,结合自身实践创立了独具特色的内丹功法,对宋元武当内丹修炼影响深远。陈抟《无极图》自下逆行而上,开始于“得窍”,经过“得已”、“和合”、“得药”,结束于“脱胎还虚”,完整地阐述了内丹修炼的全部过程。陈抟《阴真君还丹歌注》,根据天地方位、五行所属、阴阳交感、四时运转的道理,说明人身脏器部位、修炼时机、方法和功效,达到“上元气结成宝,下元气入昆仑泥丸注为珠,可照三千大千世界”的所谓“真仙”最高境界[13]。元代著名道士张守清继承了清微派、全真派、正一派等道派之长,内丹道法堪称上境,收徒众多,影响很大[14]。
, 百拇医药
鼎盛时期的武当道教医药
明代是武当道教鼎盛时期。明成祖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时公开宣扬真武神显灵阴佑,即位后为巩固统治、神化皇权,大修武当道教宫观,选道设醮,武当道场被抬到了“朝廷家庙”的位置。与此相应,武当道教医药也得到了较大发展。武当山因其丰富的药物资源和道人行医济世的声名,使朝山进香者中有众多的访医问药者。当时武当山地区有“十道九医”之说,在庙道人中有专门从事采药者[15]。《大岳太和山志》记:明永乐二十年,礼部左侍郎胡鴉到武当山,“将平昔所集医书,类集成帙,名曰《卫生易简方》,上表进奏”[16]。《卫生易简方》在武当山成书,加深了香客们对武当道教医药的崇信。武当著名道士中有不少精通医术者,如张三丰,后人称其武术击技,气功吐纳,识药通医无一不精。明代《武当山志》记录了他的医疗事迹:“天顺间,甘肃总兵王敬患中满疾,诸医不能疗,经中袖火煅服之愈。”嘉靖年间,武当道医曾抱一研制出“八宝紫金锭”,该药治疗小儿高热惊风疗效独特,几百年来盛名不衰。经过后代道医的不断探索,“八宝紫金锭”的应用范围拓展到治疗癫痫、昏厥、伤食、惊风、毒虫咬伤等病症。同样声名远播的武当道药“万银锭”、“黄龙洞眼药”也在这一时期研制成功,它们和“紫金锭”一样被奉为武当神药,在香客中享有极高的声誉。
, 百拇医药
道医为复兴武当道教所做出的努力与贡献
明末以后至民国时期,由于战乱和统治阶级的压制,武当宫观殿宇多遭焚毁,武当道教开始走下坡路。与此相反,武当道医在复兴武当教的各种努力中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道医们利用自己的医技来扩大道教的影响,使武当道教几现中兴景象。清顺治年间,武当道人曾和宗奉诏进宫,用自制八宝紫金锭为皇姑治愈疾病,得到皇帝封赏。被焚毁的部分宫观得到修复①。《武当道教史略》中记:“咸丰六年(1856),因官军与红巾军在武当山作战,使紫霄宫、南岩宫、朝天宫、太和宫严重受创,紫霄宫几无道人。”到了同治年间,武当道医杨来旺立志修复武当诸宫,“由于他为陕西汉中抚台治病有验,抚台病愈后亲到武当山紫宵宫坐镇三年,调运钱粮,修复部分宫观”[17]。杨来旺于1909年去逝,他生前为复兴武当道教作了很大努力,使宫观殿宇、道房在清末仍有3000余间,道人千余名。这期间,为复兴武当道教作出重要贡献的著名道医有:黄清一(?—1900年),均县人,清咸丰年初皈玄武当山天合楼,识药性、苦修炼,昼则入山采药和丸济世,夜则如定洞中消遣世虑,此外遂别无他事。至光绪庚子中秋,无疾而化。黄承元(1785—1876年),武当天云楼道士,性慈祥,甘淡泊,日以采药济世为事,治愈病人甚多,据传光绪丙子年七月七羽化于宫中[18]。
, 百拇医药
近代对振兴武当道教作出重要贡献的道医还有徐本善。按近年《武当山志》记载,徐本善(1860—1932年),号伟樵,河南杞县人,入武当紫霄宫。他清整道教,制定教规,使武当道教重见生机。民国二十年(1931)四月,贺龙率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进驻武当,徐率徒众50余人迎至紫霄宫东天门,主动腾出西道房,作为红三军后方医院,并派徒弟水合一、罗教培等协助医治伤员。贺率部转移时,亲出楹联相赠,中寓伟樵、紫霄四字:“伟人东来气尽紫,樵歌西去云腾霄”[19]。
武当道教的几次复兴,与众多道医的努力密不可分,但终因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而走向衰败。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宗教政策得到重申和落实,武当道教才又重新焕发了生机。
①丹江口市卫生局编。丹江口市卫生志.大事记
参 考 文 献
, http://www.100md.com
1,郦道元.水经注.卷28.沔水.四川:巴蜀书社,1985,459.
2,李窻.太平御览.卷43.地部八.武当山.北京:中华书局,1960,206.
3、12,于明雄.道教文化概说,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235,252.
4、10,刘道明.武当福地总真集.见:道藏第19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351、349.
5、7,张君房.云笈七签.卷104,卷85.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637,526.
6,陶弘景.真诰.稽神枢.见:道藏19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930.
8、14、15、18、19,王光德、杨立志.武当道教史略.北京:华文出版社,1993,28,126,174,235,254.
9、13,陈抟.阴真君还丹歌注.见:道藏第2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878.
11,罗霆震.武当纪胜集.见:道藏第19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352.
16,王佐.大岳太和山志.卷3.北京图书馆藏,明嘉靖35年刻本.
19,武当山志编纂委员会编.武当山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4,104.
(收稿:2000-03-15), http://www.100md.com
单位:442700 丹江口,湖北省丹江口市第一医院
关键词:武当山;道教医药;考证
中华医史杂志000409 摘要 武当道教医药发展的历史经考证可反映在早期的武当道人服术行医记载、宋元时期的草木丹药与内丹术,到鼎盛时期的道教医药,以及武当道教衰落后道医为振兴道教所做的努力等方面,武当道教医药的发展对祖国医药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Study on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aoist Medicine in Wudang
XU Dansheng,et al.
(First Hospital of Danjiangkou City,Hubei Province,Danjiangkou 442700)
, 百拇医药
Abstract This accomplishment of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Wudang Taoist medicine covers the history from the record on Wudang priests practicing medicine in early period, herb pills and internal alchemy in Song-Yuan period to Taoist medicine when at its peak and the strive of doctors of Taoist priests made to vitalize Taoism after its period of declination.
Key words Wudang Mountain;Taoist Medicine;Textual Research
, http://www.100md.com 武当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圣地,武当道教医药有悠久的历史。本文依据相关文献、史料,试图对武当道教医药的发展作一粗略论述。
早期武当道人服术行医记载
在宋代以前,武当山远离喧嚣的井市,不被统治者重视。这里山高壑深,林木茂密,药用资源繁多,秀美的自然风貌和宜人的气候,吸引了无数隐居、修真、炼丹、采药者。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引《荆州图记*附记》说:“(武当山)山形特秀,异于众岳……药食延年者萃焉”[1]。南朝刘宋郭仲产的《南壅州记》说:“武当山广三、四百里……学道者常百数,相继不绝”[2]。绵绵不绝的修道者来到武当山,他们不但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养生术和其他方术,并且也掌握了一定的医药知识。为了追求所谓的长生不死,他们不断地收集药物并鉴别药物的种类和性能。“道教出现后,修真的神仙方士衍化成道士,替百姓符祈祷、治病解厄成了扩大道教影响的一种方式,治病当然不仅仅是用符水,也需要医药作配合。道教的追求长生和治病解厄,直接促进了古代医药学的发展”[3]。
, http://www.100md.com
有文字记载的武当山道人服食和治病的事迹可追溯到汉代武当著名道人尹轨。《武当福地总真集》载:“尹轨字公度,太原人,文始先生弟子也,博极群书,晚乃学道……常起居山林服黄精,年百余岁……入太和山去领杜阳官太和真人”[4]。《云笈七签》记:“时复出游,带神丹十余筒,周历天下,济护有缘,或炼金银以赈贫穷,或行丹药以救危厄”[5]。东汉时期另一位著名道人戴孟,陶弘景在《真诰》中这样记载:“武当山道士戴孟者,乃姓燕名济,字仲微,汉明帝末时人也。夫为养生者皆隐其名字,藏其所生之时,故易姓为戴……服术食大黄及黄精,种云母、雄黄、丹砂、芝草”[6]。
早期的武当山的道教活动以丹鼎派为主,有修炼内丹的,有研制外丹的,还有采制草药者。其中采药治病的道士中较著名的是晋代的刘。《云笈七签》记:(刘)久居武当山……不见有所修为,颇以药术救治百姓,能劳而不倦。用药多自采,识草石穷于药性。壅州刺史刘道产忌其臂长,于襄阳录送文帝,每日槛车载将往山采药,暮还延尉。后以两短卷书与狱吏,吏不敢取,焚之……[7]。刘最终因“臂长”遭忌讳被杀。文中记载他著书两短卷,按“不见有所修为,颇以药术救治百姓”推测,可能是医书。
, 百拇医药
学者王光德、杨立志指出,在魏晋时期,“虽然还不能肯定武当道教即形成于这一时期,但武当山无疑已成为华中地区神仙道教的基地和学仙隐居者荟萃的道教活动中心”[8]大量的求仙学道者来到武当山,通过他们的炼丹修真、采药治病,促进了武当山地区的医药发展。
宋元时期武当草木丹药与内丹术
到了宋元时期,以崇奉真武神为主要特征的武当道教已经形成,各种道派著名道士纷纷来到武当传道,使武当山出现南北道派交融汇合的新局面。各种道派人物带来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摄养修炼方法。各道派在思想理论上融会吸收,摄养修炼方法上相互补充。盛于秦汉魏晋时代的炼丹服石以求长生之俗,在唐以后,已由服食金石丹药逐渐向服食草木丹药转移。道士们认识到金石丹药对人的生命的危害,这是道教养生学的一大进步。五代北宋初著名武当道士陈抟曾猛烈抨击金石方术:“世人多取五精八石……要觅大还丹,岂不妄也”[9]陈抟主张以草木补益,助人长寿。在元代刘道明著《武当福地总真集》中,着重记载了千年艾、榔梅、葛乳、松萝等奇草灵木,并借助玄帝之名加以神化。如千年艾,“玄帝存此以济四方之民……伏日采之,治男子虚耗,妇子血气之疾。”松萝,“玄帝之仙衣,福庭之灵裔,能疗蛇虎汤火顽疮之疾”[10]。在研制草木丹药上,推出了“苍术煎”、“艾元煎”等养生要药。《武当纪胜集》赞曰:苍术煎“贱同草芥贵金块,换骨成仙火是煤,造化鼎中麦炼到,长生药不在蓬莱。”艾元煎“荆榛丛里有参苓,帝造钟英地又灵,任是七年真病久,永炉薰业炳丹青”。除此之外,还特地提到了武当山独有药剂“川芎饼”、“黑虎丹”,前者治疗“头目苦虚疼”,后者治疗“痒疴疾痛”[11]。《武当纪胜集》把这两种制剂当做神品记载,可见其疗效显著。
, http://www.100md.com
与服食丹药养生延年相比较,宋元时期的武当道士更注重自身心神、行为的修炼,即通过守一、导引、辟谷、服气、胎息、内丹等来达到长生的目的。关于内丹之说,于民雄认为,“隋唐之际,由于外丹盛行,内丹的发展和影响都不大……南宋以后,内丹取外丹而代之”[12]。内丹从道教传统的“人身一小天地”观念出发,把人身比作炉鼎,以精、气、神三宝为药材,在精神意识的严格控制下,经过一定程序的修炼步骤,使精、气、神在体内凝集成“丹”,从而达到长寿。内丹学说是在传统医学脏腑经络学说、精气神学说基础上形成的。陈抟是早期武当道教内丹理论的创始人和实践者,他总结了汉唐道教与佛教内炼理论,结合自身实践创立了独具特色的内丹功法,对宋元武当内丹修炼影响深远。陈抟《无极图》自下逆行而上,开始于“得窍”,经过“得已”、“和合”、“得药”,结束于“脱胎还虚”,完整地阐述了内丹修炼的全部过程。陈抟《阴真君还丹歌注》,根据天地方位、五行所属、阴阳交感、四时运转的道理,说明人身脏器部位、修炼时机、方法和功效,达到“上元气结成宝,下元气入昆仑泥丸注为珠,可照三千大千世界”的所谓“真仙”最高境界[13]。元代著名道士张守清继承了清微派、全真派、正一派等道派之长,内丹道法堪称上境,收徒众多,影响很大[14]。
, 百拇医药
鼎盛时期的武当道教医药
明代是武当道教鼎盛时期。明成祖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时公开宣扬真武神显灵阴佑,即位后为巩固统治、神化皇权,大修武当道教宫观,选道设醮,武当道场被抬到了“朝廷家庙”的位置。与此相应,武当道教医药也得到了较大发展。武当山因其丰富的药物资源和道人行医济世的声名,使朝山进香者中有众多的访医问药者。当时武当山地区有“十道九医”之说,在庙道人中有专门从事采药者[15]。《大岳太和山志》记:明永乐二十年,礼部左侍郎胡鴉到武当山,“将平昔所集医书,类集成帙,名曰《卫生易简方》,上表进奏”[16]。《卫生易简方》在武当山成书,加深了香客们对武当道教医药的崇信。武当著名道士中有不少精通医术者,如张三丰,后人称其武术击技,气功吐纳,识药通医无一不精。明代《武当山志》记录了他的医疗事迹:“天顺间,甘肃总兵王敬患中满疾,诸医不能疗,经中袖火煅服之愈。”嘉靖年间,武当道医曾抱一研制出“八宝紫金锭”,该药治疗小儿高热惊风疗效独特,几百年来盛名不衰。经过后代道医的不断探索,“八宝紫金锭”的应用范围拓展到治疗癫痫、昏厥、伤食、惊风、毒虫咬伤等病症。同样声名远播的武当道药“万银锭”、“黄龙洞眼药”也在这一时期研制成功,它们和“紫金锭”一样被奉为武当神药,在香客中享有极高的声誉。
, 百拇医药
道医为复兴武当道教所做出的努力与贡献
明末以后至民国时期,由于战乱和统治阶级的压制,武当宫观殿宇多遭焚毁,武当道教开始走下坡路。与此相反,武当道医在复兴武当教的各种努力中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道医们利用自己的医技来扩大道教的影响,使武当道教几现中兴景象。清顺治年间,武当道人曾和宗奉诏进宫,用自制八宝紫金锭为皇姑治愈疾病,得到皇帝封赏。被焚毁的部分宫观得到修复①。《武当道教史略》中记:“咸丰六年(1856),因官军与红巾军在武当山作战,使紫霄宫、南岩宫、朝天宫、太和宫严重受创,紫霄宫几无道人。”到了同治年间,武当道医杨来旺立志修复武当诸宫,“由于他为陕西汉中抚台治病有验,抚台病愈后亲到武当山紫宵宫坐镇三年,调运钱粮,修复部分宫观”[17]。杨来旺于1909年去逝,他生前为复兴武当道教作了很大努力,使宫观殿宇、道房在清末仍有3000余间,道人千余名。这期间,为复兴武当道教作出重要贡献的著名道医有:黄清一(?—1900年),均县人,清咸丰年初皈玄武当山天合楼,识药性、苦修炼,昼则入山采药和丸济世,夜则如定洞中消遣世虑,此外遂别无他事。至光绪庚子中秋,无疾而化。黄承元(1785—1876年),武当天云楼道士,性慈祥,甘淡泊,日以采药济世为事,治愈病人甚多,据传光绪丙子年七月七羽化于宫中[18]。
, 百拇医药
近代对振兴武当道教作出重要贡献的道医还有徐本善。按近年《武当山志》记载,徐本善(1860—1932年),号伟樵,河南杞县人,入武当紫霄宫。他清整道教,制定教规,使武当道教重见生机。民国二十年(1931)四月,贺龙率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进驻武当,徐率徒众50余人迎至紫霄宫东天门,主动腾出西道房,作为红三军后方医院,并派徒弟水合一、罗教培等协助医治伤员。贺率部转移时,亲出楹联相赠,中寓伟樵、紫霄四字:“伟人东来气尽紫,樵歌西去云腾霄”[19]。
武当道教的几次复兴,与众多道医的努力密不可分,但终因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而走向衰败。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宗教政策得到重申和落实,武当道教才又重新焕发了生机。
①丹江口市卫生局编。丹江口市卫生志.大事记
参 考 文 献
, http://www.100md.com
1,郦道元.水经注.卷28.沔水.四川:巴蜀书社,1985,459.
2,李窻.太平御览.卷43.地部八.武当山.北京:中华书局,1960,206.
3、12,于明雄.道教文化概说,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235,252.
4、10,刘道明.武当福地总真集.见:道藏第19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351、349.
5、7,张君房.云笈七签.卷104,卷85.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637,526.
6,陶弘景.真诰.稽神枢.见:道藏19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930.
8、14、15、18、19,王光德、杨立志.武当道教史略.北京:华文出版社,1993,28,126,174,235,254.
9、13,陈抟.阴真君还丹歌注.见:道藏第2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878.
11,罗霆震.武当纪胜集.见:道藏第19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352.
16,王佐.大岳太和山志.卷3.北京图书馆藏,明嘉靖35年刻本.
19,武当山志编纂委员会编.武当山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4,104.
(收稿:2000-03-15),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