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例婴幼儿良性颅高压症临床分析
作者:吕霞 郝会芳 高莉 王春灵
单位:吕霞(宁夏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宁夏 银川 750001);郝会芳(宁夏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宁夏 银川 750001);高莉(宁夏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宁夏 银川 750001);王春灵(宁夏青铜峡铝厂职工医院儿科,宁夏 青铜峡 751603)
关键词:颅高压;良性;婴幼儿;病因
宁夏医学杂志000436 【摘要】 对36例婴幼儿良性颅高压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引起婴幼儿良性颅高压症的首要原因是药物性反应,其次为幼儿急诊和非特异性感染。良性颅高压症在去除病因,降低颅内压治疗后预后良好。
【中图分类号】 R742.8+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1-5949(2000)04-0250-01
, 百拇医药
良性颅高压症是一种临床综合征,由一种或多种原因引起,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而脑脊液(CSF)检查及脑血管、脑室造影与CT扫描均无阳性征象。我院于1993~1999年共收治本病患者36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1岁34例(最小5个月),~3岁2例。
1.2 病因:药物反应性14例,幼儿急疹7例,非特异性感染5例(包括上呼吸道感染4例,肠道感染1例),中耳乳突炎3例,低钙血症3例,头部外伤2例,不明原因2例。
1.3 临床表现:病程均在1周以内,全部病例均有烦躁不安、恶心、呕吐,婴儿均有前囟隆起,2例幼儿均有头痛,4例伴惊厥发作,脑膜刺激征全部阴性,11例查眼底均正常。
1.4 辅助检查:腰穿测压22例,CSF压力均大于1.96kPa,而CSF常规、生化均正常,涂片检菌均阴性。头颅B超检查12例,均无脑室扩大,颅脑CT检查10例均正常,脑电图检查6例仅1例轻度异常,测血钙4例,3例低于2.24mmol/L,1例正常。
, 百拇医药
1.5 治疗与转归:本组中16例静注甘露醇,其中5例并用速尿,12例并用地塞米松。9例口服乙酰唑胺治疗,低血钙者予静滴葡萄糖酸钙,其余17例均未采取任何降颅压治疗,全部病例3~7天后症状消失,一个月内无1例复发。
2 讨论
2.1 良性颅高压症,又称假性脑瘤。鉴于本病的发生主要是脑脊液吸收延迟,故有人也称为脑脊液吸收延迟综合征。本病的诊断依据是:①颅内压增高。②没有定位神经体征。③脑脊液成份正常或仅有轻微改变。④脑室系统正常。⑤大多数病人有发病原因。⑥预后良好,仅很少数病人可因较长时间颅压增高而发生视神经损害。⑦应注意除外脑肿瘤等引起的颅压增高[1]。
2.2 引起良性颅高压症的原因很多。常见的原因有:药物性反应、颅外感染、发疹性疾病、头颅外伤及内分泌代谢障碍等。本组资料显示:药物性反应占38.9%(14/36),次为幼儿急疹占19.4%(7/36)和非特异性感染占13.9%(5/36)。这与李光乾、胡鸿文报道有所不同[2]。另外,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突然停药也可引起此病,本组资料未见。
, 百拇医药
2.3 良性颅高压症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公认的学说是脑脊液吸收障碍,脑脊液容量增加,而脑水肿或脑容量增多也可能起一定作用。药物引起者可能系药物造成蛛网膜颗粒变性所致。非特异性感染引起本病的发病机理可能是由于感染造成脱水、凝血机制异常,感染性栓子等因素,血窦或颅内静脉分枝中形成血栓,颅内静脉回流受阻,使颅内静脉系统压力增加。脑脊液通过蛛网膜颗粒向上矢状窦回流的阻力增大,导致了脑脊液的吸收障碍,容量增加,静脉系统淤血使颅内容量增多亦为增加颅内压力的因素[1]。
2.4 本病的治疗旨在去除病因,降低颅内压。药物引起者在停药之后颅内压增高可迅速缓解。氟哌酸引起本病在停药3~4天后颅内压下降,症状消失[3]。降颅压措施为应用脱水剂、利尿剂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经上述治疗效果不满意者加服乙酰唑胺,疗效可靠。它不仅有利尿作用,还可减少脑脊液的生成。口服用药方便易行,适于本病的治疗。本组病例经治疗后无1例复发可能与此有关。
, http://www.100md.com 2.5 本文认为,当临床上出现颅内高压的信号时,应仔细寻找病因。除了考虑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引起的恶性颅内高压外,还应想到诸多因素引起的良性颅高压,尤其是在上述疾病或用药过程中。在引起良性颅高压的诸多原因中,药物反应性占首位,往往与这些药物的超常规剂量使用有关。佝偻病是婴儿时期的常见病,鱼肝油常用来防治本病。VitA中毒最常见的原因是服鱼肝油量过大,故儿科医师应指导患儿家属正确使用鱼肝油制剂。喹诺酮类药物在儿科临床应用现亦较广泛,有报道[4]培氟沙星致颅高压。故临床应用喹诺酮类药物时,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剂量不超过每日每公斤10~15mg,疗程不超过7天[5],以减少其毒副作用。
责编:马兴忠
参考文献
[1] 杜嗣廉.儿科临床问答[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318~319
[2] 李光乾,胡鸿文.33例婴幼儿良性颅高压症临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1996,14(2):90
[3] 杨淑芳,诺氟沙星致17例婴儿颅内压升高[J].新药与临床,1992,11(2):85
[4] 张艳华.培氟沙星致颅高压1例[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9,14(5):314
[5] 陈绍潞.关于喹诺酮类药在儿童的应用[J].中华儿科杂志,1996,34(5):359
(收稿:1999—10—20), 百拇医药
单位:吕霞(宁夏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宁夏 银川 750001);郝会芳(宁夏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宁夏 银川 750001);高莉(宁夏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宁夏 银川 750001);王春灵(宁夏青铜峡铝厂职工医院儿科,宁夏 青铜峡 751603)
关键词:颅高压;良性;婴幼儿;病因
宁夏医学杂志000436 【摘要】 对36例婴幼儿良性颅高压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引起婴幼儿良性颅高压症的首要原因是药物性反应,其次为幼儿急诊和非特异性感染。良性颅高压症在去除病因,降低颅内压治疗后预后良好。
【中图分类号】 R742.8+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1-5949(2000)04-0250-01
, 百拇医药
良性颅高压症是一种临床综合征,由一种或多种原因引起,有颅内压增高的表现,而脑脊液(CSF)检查及脑血管、脑室造影与CT扫描均无阳性征象。我院于1993~1999年共收治本病患者36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1岁34例(最小5个月),~3岁2例。
1.2 病因:药物反应性14例,幼儿急疹7例,非特异性感染5例(包括上呼吸道感染4例,肠道感染1例),中耳乳突炎3例,低钙血症3例,头部外伤2例,不明原因2例。
1.3 临床表现:病程均在1周以内,全部病例均有烦躁不安、恶心、呕吐,婴儿均有前囟隆起,2例幼儿均有头痛,4例伴惊厥发作,脑膜刺激征全部阴性,11例查眼底均正常。
1.4 辅助检查:腰穿测压22例,CSF压力均大于1.96kPa,而CSF常规、生化均正常,涂片检菌均阴性。头颅B超检查12例,均无脑室扩大,颅脑CT检查10例均正常,脑电图检查6例仅1例轻度异常,测血钙4例,3例低于2.24mmol/L,1例正常。
, 百拇医药
1.5 治疗与转归:本组中16例静注甘露醇,其中5例并用速尿,12例并用地塞米松。9例口服乙酰唑胺治疗,低血钙者予静滴葡萄糖酸钙,其余17例均未采取任何降颅压治疗,全部病例3~7天后症状消失,一个月内无1例复发。
2 讨论
2.1 良性颅高压症,又称假性脑瘤。鉴于本病的发生主要是脑脊液吸收延迟,故有人也称为脑脊液吸收延迟综合征。本病的诊断依据是:①颅内压增高。②没有定位神经体征。③脑脊液成份正常或仅有轻微改变。④脑室系统正常。⑤大多数病人有发病原因。⑥预后良好,仅很少数病人可因较长时间颅压增高而发生视神经损害。⑦应注意除外脑肿瘤等引起的颅压增高[1]。
2.2 引起良性颅高压症的原因很多。常见的原因有:药物性反应、颅外感染、发疹性疾病、头颅外伤及内分泌代谢障碍等。本组资料显示:药物性反应占38.9%(14/36),次为幼儿急疹占19.4%(7/36)和非特异性感染占13.9%(5/36)。这与李光乾、胡鸿文报道有所不同[2]。另外,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突然停药也可引起此病,本组资料未见。
, 百拇医药
2.3 良性颅高压症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公认的学说是脑脊液吸收障碍,脑脊液容量增加,而脑水肿或脑容量增多也可能起一定作用。药物引起者可能系药物造成蛛网膜颗粒变性所致。非特异性感染引起本病的发病机理可能是由于感染造成脱水、凝血机制异常,感染性栓子等因素,血窦或颅内静脉分枝中形成血栓,颅内静脉回流受阻,使颅内静脉系统压力增加。脑脊液通过蛛网膜颗粒向上矢状窦回流的阻力增大,导致了脑脊液的吸收障碍,容量增加,静脉系统淤血使颅内容量增多亦为增加颅内压力的因素[1]。
2.4 本病的治疗旨在去除病因,降低颅内压。药物引起者在停药之后颅内压增高可迅速缓解。氟哌酸引起本病在停药3~4天后颅内压下降,症状消失[3]。降颅压措施为应用脱水剂、利尿剂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经上述治疗效果不满意者加服乙酰唑胺,疗效可靠。它不仅有利尿作用,还可减少脑脊液的生成。口服用药方便易行,适于本病的治疗。本组病例经治疗后无1例复发可能与此有关。
, http://www.100md.com 2.5 本文认为,当临床上出现颅内高压的信号时,应仔细寻找病因。除了考虑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引起的恶性颅内高压外,还应想到诸多因素引起的良性颅高压,尤其是在上述疾病或用药过程中。在引起良性颅高压的诸多原因中,药物反应性占首位,往往与这些药物的超常规剂量使用有关。佝偻病是婴儿时期的常见病,鱼肝油常用来防治本病。VitA中毒最常见的原因是服鱼肝油量过大,故儿科医师应指导患儿家属正确使用鱼肝油制剂。喹诺酮类药物在儿科临床应用现亦较广泛,有报道[4]培氟沙星致颅高压。故临床应用喹诺酮类药物时,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剂量不超过每日每公斤10~15mg,疗程不超过7天[5],以减少其毒副作用。
责编:马兴忠
参考文献
[1] 杜嗣廉.儿科临床问答[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318~319
[2] 李光乾,胡鸿文.33例婴幼儿良性颅高压症临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1996,14(2):90
[3] 杨淑芳,诺氟沙星致17例婴儿颅内压升高[J].新药与临床,1992,11(2):85
[4] 张艳华.培氟沙星致颅高压1例[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9,14(5):314
[5] 陈绍潞.关于喹诺酮类药在儿童的应用[J].中华儿科杂志,1996,34(5):359
(收稿:1999—10—20),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