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诊断体系的科学化──中医现代化的哲学思考之二
作者:袁冰
单位:北京绿岛新技术研究所 北京100039
关键词:中医;诊断体系;科学化;现代化;哲学思考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000404
中图分类号:R241
《中医理论模型的科学化》一文导出了将中医学引向科学化、现代化的宏观方法、指导思想和具体步骤,勾勒出了未来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结构。本文将就与之相适应的疾病信息检测方法、病因研究方法以及疾病规定和划分原则作进一步地探讨。
1 症状的规范化与现代技术的应用
在中医学中,人体的外在表现包括了主观感觉、客观体征和某些检查指标。当把中医理论体系规范到与现代科学相适应的地步时,症状的规范化就不能仅局限于对中医学症状、体征和检查指标定义和范围的精确描述了。首先是应当寻找确定性更高的症状、体征和检查指标。对于中医许多缺乏特异性的症状,如头痛、胃痛、发热,依据临床观察,可以把它们进一步细分,如发热可以根据热度分为高热、低热,根据特点可以分为五心烦热、身热不扬、灼热等;胃痛可以细分为胀痛、刺痛、喜温喜按、隐隐灼痛等。经过细分后的症状,辨证诊断的确定性就大大提高了。
, http://www.100md.com
其二,逐渐引入客观的检查指标,使证候的辨识逐渐克服医生的主观差异。近几百年来,科学技术的进步应用于医学领域,总是很快带来观察实验手段的更新,推动现代西医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发展。传统中医学产生于缺乏先进的观察实验手段的遥远古代,但这是否意味着这古老的科学将永远与现代技术无缘呢?我们知道,传统中医学的症状采集手段是望、闻、问、切,西医的崛起,并没有因为它们是中医学已使用的手段而弃而不用,相反是靠新的观察实验技术的引进,使望、闻、问、切更精确、更客观。显然,这些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是否能为中医学所用,关键在于用这些手段检测到的信息是否对中医学的辨证诊断有意义。我们可以设想:由于心气虚是依据心悸怔忡、气短乏力、活动后尤甚、面色苍白、脉沉无力、舌淡这几个典型的症状定义的,为此,我们统计一大批具有上述症状的病人,选择某些适当的手段对这些病人进行检测,如测心率、血压、心电图、肢端复温时间等,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如发现这批病人中,心率减慢、稍活动即心动过速,血压偏低、压差小,心电图低电压等指标出现的频率很高,显然这些指标对心气虚的确认有意义。若将这些指征列入心气虚的症状集合,则相应的检测手段就成了中医学的检测手段。逐步引入先进的检测手段和精确客观的检测指标,中医对证候的辨识就要比以前精确、客观了。
, http://www.100md.com
这里要说明一点,人类作为地球上生命进化的最高形式,发生疾病时,伴随的形态、功能、主观感觉和客观指标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因此,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提高,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可测征象,我们有没有必要把这一切都收集到,都纳入中医学体系呢?根据功能模型的“最简可适用”原则,显然没有必要。我们只需要引入一批特异性较高的指征,在满足状态辨识和疾病诊断准确性的前提下,引入的指征越少越好。由此,中医学的症状规范化就变成了症状体系不断更新的过程,逐步以确定性程度高的指征替代确定性低的指征,以客观化的指征替代医生或病人的主观感觉。可以想见,中医学的信息检测手段,最终应当是以对人体的主观感觉和外部体征的诊查、对机体各种分泌物、排泄物的物理、化学、生物学分析以及各种物理仪器的无损检测为主,而把一些破坏性、半破坏性检测作为其不足的补充。
2 病因理论的建立
一般地讲,疾病是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状态偏离了正常的稳态平衡的结果。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消除致病因素,对于疾病的治疗是至关重要的。而要消除这些致病因素,首先要了解它、认识它,并能够准确地辨识它。也就是要有关于病因的理论。
, http://www.100md.com
人生活在自然界和社会之中,与它所接触的环境形成一个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整体。外界环境的变化如果超出了机体的自调节、自适应能力,就会导致疾病。致病因素有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心理的……;有持续的、随机的、累积的……;有的疾病则是多种因素不同时序综合作用的结果。
对于微生物、寄生虫等在疾病发生后仍生存于人体内的生物学致病因素,若能将它们分离出来,进行专门的分析研究,研究它们的生长发育、繁殖及致病规律,找出能杀灭它们而对作为其宿主的人体又无害的有效办法,对于这类疾病的治疗显然是有效的。对于某些化学致病因素,通过对其成分、结构及致病规律的分析研究,也可以找出有效的拮抗方法。西医学在这方面的成功已从实践上证明了这一点。
但致病生物体并不总是能很好地分离的,且分离状态下研究出来的杀灭方法,在很多情况下对作为其宿主的人体有很大的副作用。而对于物理的、心理的或某些化学因素所致的疾病,对致病因素本身的分析并不能导致有效治疗方法的问世,重要的是它们引起的机体的状态偏离。
, http://www.100md.com
但面临的问题又是必须有效地对付这些致病因素引起的疾病。怎么办呢?近年来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显示,很多情况下,引起疾病的致病因素不同,但机体出现的症状群却是同样的,而采用同样的治疗方法,都能收到同样的效果。如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感冒病毒侵犯人体,都可以出现发热、恶寒、咳嗽、咽痛、鼻塞流涕的症状群,在中医学中都认为是风热侵犯人体体表所致,而服用银翘解毒丸都能收到很好的疗效。这就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即不需要对致病因素进行直接的分析研究,仅通过对其引起的机体反应状态分析归类,建立它们的性态模型,同样可以把握这些致病因素的属性和致病规律,并找出对它们的有效的控制方法。传统的中医学就是采用这种方法,通过对致病因素引起的机体反应状态进行归类,建立了风、寒、暑、湿、燥、火外感六淫的病因模型,并归纳总结出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病因的致病规律。进而找出了对这些致病因素所致疾病的有效控制方法。
正是靠着对病因引起的机体反应状态的把握建立的病因理论,在现代西医对许多病毒引起的疾病和非实体病因引起的功能性疾病无能为力的今天,中医学却能有效地对这些疾病进行辨证治疗。
, 百拇医药
从使用功能模型对人体疾病进行分析和控制的角度来说,无论是采用西医学对病因直接分析的方法,还是采用中医学把对病因的认识建立在机体的反应状态上的方法,研究出的病因辨识方法和对因治疗手段都是同样有用的。也就是说,在我们对中医学研究方法和指导思想进行规范后,西医学几百年来发展的对病因的检测识别方法和治疗方法就可以轻而易举地纳入中医学的辨证论治体系。
例如,从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某些类型的感冒病毒侵犯人体最初的临床表现,它们均属于风热类的致病因素。但中西医结合的临床观察发现,这三种致病因素所致疾病的进一步的发展规律是有很大区别的,肺炎双球菌和感冒病毒引发的疾病大多发展为肺炎、胸膜炎和脓胸,中医辨证为邪热壅肺或痰热壅肺;链球菌则可能发展成肾小球肾炎和风湿性关节炎、心脏炎等在中医学看来是属于心、肾等脏腑的疾病。临床上的治疗也有很大不同。显然,把病因仅辨识到风热这一步是不够的,必须进一步分型,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其各自不同的致病规律,并针对不同的亚型寻找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我们可以根据其发展规律和治疗方法的差异将上述三种致病因素分成风热的两个亚型,至于肺炎双球菌和感冒病毒有没有必要区分,依据最简可适用原则,要看是否对把握疾病的发展规律和治疗规律有意义。有了这样的分型,现代西医相关的检测指标就引入了中医学体系,临床的治疗方案的确定,中医的辨证论治自然就可把现代西医研究出来的针对这些致病因素的特异性治疗方法(如抗菌素)包容进来。中西医治疗方法的结合在临床上的有效性和优越性,在近年来临床工作者的医疗实践中已得到了证实。从机体的反应状态着眼建立病因理论,我们即可以依据机体反应状态的不同,把病因进一步分型,也可以依据机体的综合反应把它们组合起来,如风寒湿、湿热,有利于对致病因素与机体状态的综合分析和全面把握。
, http://www.100md.com
3 疾病的规定与划分原则
人体理论模型给出了人体各种功能间可能的生理病理联系,病因理论给出了致病因素的特性和致病规律。疾病就是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状态偏离正常稳态平衡后的演变过程。不同的因素作用于人体,产生病变的部位与性质不同,与其他部分的相互影响不同,疾病的发展演变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的规律。
近几百年来,随着先进的观察实验方法的引入,西方医学将各种相对独立、在群体中有一定可重复性的病理过程,分门别类地抽取出来,列为疾病。进而对导致其发生的致病因素、发展变化的规律和其发展变化过程中人体实体的形态功能改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观察研究。在西医列为疾病的各种病理过程中,有的可以找出实体性的致病因素,如化学物质、细菌、病毒、寄生虫,有的则起因于物理的、心理的或其他非实体的致病因素;有的在人体实体能发现确定的形态结构改变,如胃溃疡、前列腺增生等,有的病理变化则以功能异常为主,如肠梗阻、神经衰弱,有的则仅仅表现为某些物理、化学、生物学检测指标的异常,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等;也有一些,既找不到实体性的致病因素,也看不到内在的形态功能改变,仅仅表现为在群体中可重复出现的综合症状群,如美尼尔氏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
, http://www.100md.com
应当说,现代西医由于技术手段的先进和科学方法的严谨,在疾病分类和对各种病理过程的观察研究要比中医精细、客观得多。但是,人处于一个各部分相互联系、各因素相互影响的不断变化的现实世界,差异性是绝对的,同一性只是相对的。因此,随着新的科学技术手段的引入,不仅会发现一些新的病种,现有的疾病分类也会进一步精细化,也就是说,疾病系统会越来越繁杂,越来越难于把握。另一方面,由于西医疾病的分类原则与治疗方法是无关的,疾病分类的精细化,并不意味着与治疗方法的对应精确化。从今天中西医结合的实践可见,许多西医归为不同类的疾病,中医的治疗方法甚至具体的处方都可以是一样的。相形之下,中医学对人体病理过程和病理变化的观察研究,远不如西医详尽、深入,疾病的规定和划分除了一部分基于有一定重复性的病理过程外,大多依据人体的基本症状、体征。
对比中西医现有的疾病系统,我们注意到,对于可以归结为某种特定的病理过程的疾病,无论采用中医的病名还是西医的病名,都不会影响辨证论治。如中医的消渴病,西医称为糖尿病;中医的石淋,西医称为尿路结石;分型治疗不会有任何变化。因此在今天的中医临床著作中,已广泛地采用了一些西医病名。中医疾病分类系统的优越之处在于,它以临床表现来规定的疾病,如头痛、胃痛、呕吐等,在西医学看来只是一些基本症状,却与中医的治疗方法建立了良好的对应。临床上一旦确定了这些病症,相应的治疗方法甚至对应的药物就确定了。
, 百拇医药
令人遗憾的是,中医学以基本症状定义的疾病与西医学的疾病之间很难找到简单的一一对应。往往是中医学的一个病名,可对应西医的几种诊断,西医学的一种疾病,可以见到中医归为病种的多个基本症状。如中医的胃脘痛,可对应西医的胃炎、胃溃疡、胃痉挛、胰腺炎、阑尾炎等多种疾病,而西医的胃炎,又可出现胃脘痛、呕吐、腹胀等多个归为中医病种的基本症状。显然,由于中西医两种疾病划分原则的差异导致的疾病分类格局的不同,按照基本症状定义的疾病和按照人体实体的内在病理变化定义的疾病是无法在同一个疾病分类系统中相兼容的。那么取孰弃孰呢?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发现,针对胃脘痛的对症药物,对于胃炎、胃痉挛所致的胃脘痛是比较有效的,而对于胰腺炎、阑尾炎、胃溃疡等所致的胃脘痛,则效果较差或者根本无效。而对胃溃疡、阑尾炎等,西医学有一些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与中医的辨证论治结合起来。显然在这种情况下,采用西医的病名,不仅可更好地把握这些疾病的发展演变规律,而且不但不影响传统中医对症药物的使用,还可使对中医对症药物作用的认识更趋于准确。更重要的是,将中医的辨证论治和西医辨病、辨因论治从理论上协调统一起来,将从总体上提高人类对疾病的调节控制水平。只要不将中医的辨证论治局限在西医病名分类的框架中,借鉴现代西医的疾病分类系统,是规范并完善中医学的疾病分类的最佳途径。
, 百拇医药
借鉴现代西医的疾病分类,并不意味着全盘照搬西医现有的疾病分类体系。今天的西医对疾病的分类已经很精细了,远远超出了与治疗方法建立对应关系所需要的精细程度。中医学是以疾病的调节和控制为目的的医学体系,按照“最简可适用”原则,如果这种细分对于疾病的把握和控制没有太大意义的话,则没有必要进行下去。也就是说,在满足对疾病辨识和调节控制要求的前提下,引入的病种越少、分类越简单越好。这里要说明的是,疾病的规定和划分引入了西医现有的名称和格局,但对这些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阐述,对其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机理,则应完全基于规范了的中医学人体理论和病因理论,否则,这样的疾病分类系统就不能称其为中医的了。
4 结 语
至此,我们已经导出了与未来中医学理论体系相适应的疾病信息检测方法、病因研究方法以及疾病规定和划分原则。在这里,许多基于科学现代技术,包括目前已在现代西医学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分析检测手段将逐步引入中医学领域;现代西医几百年来发展起来的病因理论、疾病分类与诊断系统将以某种形式融汇到中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临床治疗系统中。
(收稿日期:1999-12-30), 百拇医药
单位:北京绿岛新技术研究所 北京100039
关键词:中医;诊断体系;科学化;现代化;哲学思考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000404
中图分类号:R241
《中医理论模型的科学化》一文导出了将中医学引向科学化、现代化的宏观方法、指导思想和具体步骤,勾勒出了未来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结构。本文将就与之相适应的疾病信息检测方法、病因研究方法以及疾病规定和划分原则作进一步地探讨。
1 症状的规范化与现代技术的应用
在中医学中,人体的外在表现包括了主观感觉、客观体征和某些检查指标。当把中医理论体系规范到与现代科学相适应的地步时,症状的规范化就不能仅局限于对中医学症状、体征和检查指标定义和范围的精确描述了。首先是应当寻找确定性更高的症状、体征和检查指标。对于中医许多缺乏特异性的症状,如头痛、胃痛、发热,依据临床观察,可以把它们进一步细分,如发热可以根据热度分为高热、低热,根据特点可以分为五心烦热、身热不扬、灼热等;胃痛可以细分为胀痛、刺痛、喜温喜按、隐隐灼痛等。经过细分后的症状,辨证诊断的确定性就大大提高了。
, http://www.100md.com
其二,逐渐引入客观的检查指标,使证候的辨识逐渐克服医生的主观差异。近几百年来,科学技术的进步应用于医学领域,总是很快带来观察实验手段的更新,推动现代西医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发展。传统中医学产生于缺乏先进的观察实验手段的遥远古代,但这是否意味着这古老的科学将永远与现代技术无缘呢?我们知道,传统中医学的症状采集手段是望、闻、问、切,西医的崛起,并没有因为它们是中医学已使用的手段而弃而不用,相反是靠新的观察实验技术的引进,使望、闻、问、切更精确、更客观。显然,这些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是否能为中医学所用,关键在于用这些手段检测到的信息是否对中医学的辨证诊断有意义。我们可以设想:由于心气虚是依据心悸怔忡、气短乏力、活动后尤甚、面色苍白、脉沉无力、舌淡这几个典型的症状定义的,为此,我们统计一大批具有上述症状的病人,选择某些适当的手段对这些病人进行检测,如测心率、血压、心电图、肢端复温时间等,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如发现这批病人中,心率减慢、稍活动即心动过速,血压偏低、压差小,心电图低电压等指标出现的频率很高,显然这些指标对心气虚的确认有意义。若将这些指征列入心气虚的症状集合,则相应的检测手段就成了中医学的检测手段。逐步引入先进的检测手段和精确客观的检测指标,中医对证候的辨识就要比以前精确、客观了。
, http://www.100md.com
这里要说明一点,人类作为地球上生命进化的最高形式,发生疾病时,伴随的形态、功能、主观感觉和客观指标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因此,随着科学技术手段的提高,会发现越来越多的可测征象,我们有没有必要把这一切都收集到,都纳入中医学体系呢?根据功能模型的“最简可适用”原则,显然没有必要。我们只需要引入一批特异性较高的指征,在满足状态辨识和疾病诊断准确性的前提下,引入的指征越少越好。由此,中医学的症状规范化就变成了症状体系不断更新的过程,逐步以确定性程度高的指征替代确定性低的指征,以客观化的指征替代医生或病人的主观感觉。可以想见,中医学的信息检测手段,最终应当是以对人体的主观感觉和外部体征的诊查、对机体各种分泌物、排泄物的物理、化学、生物学分析以及各种物理仪器的无损检测为主,而把一些破坏性、半破坏性检测作为其不足的补充。
2 病因理论的建立
一般地讲,疾病是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状态偏离了正常的稳态平衡的结果。因此在很多情况下,消除致病因素,对于疾病的治疗是至关重要的。而要消除这些致病因素,首先要了解它、认识它,并能够准确地辨识它。也就是要有关于病因的理论。
, http://www.100md.com
人生活在自然界和社会之中,与它所接触的环境形成一个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整体。外界环境的变化如果超出了机体的自调节、自适应能力,就会导致疾病。致病因素有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心理的……;有持续的、随机的、累积的……;有的疾病则是多种因素不同时序综合作用的结果。
对于微生物、寄生虫等在疾病发生后仍生存于人体内的生物学致病因素,若能将它们分离出来,进行专门的分析研究,研究它们的生长发育、繁殖及致病规律,找出能杀灭它们而对作为其宿主的人体又无害的有效办法,对于这类疾病的治疗显然是有效的。对于某些化学致病因素,通过对其成分、结构及致病规律的分析研究,也可以找出有效的拮抗方法。西医学在这方面的成功已从实践上证明了这一点。
但致病生物体并不总是能很好地分离的,且分离状态下研究出来的杀灭方法,在很多情况下对作为其宿主的人体有很大的副作用。而对于物理的、心理的或某些化学因素所致的疾病,对致病因素本身的分析并不能导致有效治疗方法的问世,重要的是它们引起的机体的状态偏离。
, http://www.100md.com
但面临的问题又是必须有效地对付这些致病因素引起的疾病。怎么办呢?近年来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显示,很多情况下,引起疾病的致病因素不同,但机体出现的症状群却是同样的,而采用同样的治疗方法,都能收到同样的效果。如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感冒病毒侵犯人体,都可以出现发热、恶寒、咳嗽、咽痛、鼻塞流涕的症状群,在中医学中都认为是风热侵犯人体体表所致,而服用银翘解毒丸都能收到很好的疗效。这就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即不需要对致病因素进行直接的分析研究,仅通过对其引起的机体反应状态分析归类,建立它们的性态模型,同样可以把握这些致病因素的属性和致病规律,并找出对它们的有效的控制方法。传统的中医学就是采用这种方法,通过对致病因素引起的机体反应状态进行归类,建立了风、寒、暑、湿、燥、火外感六淫的病因模型,并归纳总结出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病因的致病规律。进而找出了对这些致病因素所致疾病的有效控制方法。
正是靠着对病因引起的机体反应状态的把握建立的病因理论,在现代西医对许多病毒引起的疾病和非实体病因引起的功能性疾病无能为力的今天,中医学却能有效地对这些疾病进行辨证治疗。
, 百拇医药
从使用功能模型对人体疾病进行分析和控制的角度来说,无论是采用西医学对病因直接分析的方法,还是采用中医学把对病因的认识建立在机体的反应状态上的方法,研究出的病因辨识方法和对因治疗手段都是同样有用的。也就是说,在我们对中医学研究方法和指导思想进行规范后,西医学几百年来发展的对病因的检测识别方法和治疗方法就可以轻而易举地纳入中医学的辨证论治体系。
例如,从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某些类型的感冒病毒侵犯人体最初的临床表现,它们均属于风热类的致病因素。但中西医结合的临床观察发现,这三种致病因素所致疾病的进一步的发展规律是有很大区别的,肺炎双球菌和感冒病毒引发的疾病大多发展为肺炎、胸膜炎和脓胸,中医辨证为邪热壅肺或痰热壅肺;链球菌则可能发展成肾小球肾炎和风湿性关节炎、心脏炎等在中医学看来是属于心、肾等脏腑的疾病。临床上的治疗也有很大不同。显然,把病因仅辨识到风热这一步是不够的,必须进一步分型,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其各自不同的致病规律,并针对不同的亚型寻找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我们可以根据其发展规律和治疗方法的差异将上述三种致病因素分成风热的两个亚型,至于肺炎双球菌和感冒病毒有没有必要区分,依据最简可适用原则,要看是否对把握疾病的发展规律和治疗规律有意义。有了这样的分型,现代西医相关的检测指标就引入了中医学体系,临床的治疗方案的确定,中医的辨证论治自然就可把现代西医研究出来的针对这些致病因素的特异性治疗方法(如抗菌素)包容进来。中西医治疗方法的结合在临床上的有效性和优越性,在近年来临床工作者的医疗实践中已得到了证实。从机体的反应状态着眼建立病因理论,我们即可以依据机体反应状态的不同,把病因进一步分型,也可以依据机体的综合反应把它们组合起来,如风寒湿、湿热,有利于对致病因素与机体状态的综合分析和全面把握。
, http://www.100md.com
3 疾病的规定与划分原则
人体理论模型给出了人体各种功能间可能的生理病理联系,病因理论给出了致病因素的特性和致病规律。疾病就是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状态偏离正常稳态平衡后的演变过程。不同的因素作用于人体,产生病变的部位与性质不同,与其他部分的相互影响不同,疾病的发展演变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的规律。
近几百年来,随着先进的观察实验方法的引入,西方医学将各种相对独立、在群体中有一定可重复性的病理过程,分门别类地抽取出来,列为疾病。进而对导致其发生的致病因素、发展变化的规律和其发展变化过程中人体实体的形态功能改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观察研究。在西医列为疾病的各种病理过程中,有的可以找出实体性的致病因素,如化学物质、细菌、病毒、寄生虫,有的则起因于物理的、心理的或其他非实体的致病因素;有的在人体实体能发现确定的形态结构改变,如胃溃疡、前列腺增生等,有的病理变化则以功能异常为主,如肠梗阻、神经衰弱,有的则仅仅表现为某些物理、化学、生物学检测指标的异常,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等;也有一些,既找不到实体性的致病因素,也看不到内在的形态功能改变,仅仅表现为在群体中可重复出现的综合症状群,如美尼尔氏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
, http://www.100md.com
应当说,现代西医由于技术手段的先进和科学方法的严谨,在疾病分类和对各种病理过程的观察研究要比中医精细、客观得多。但是,人处于一个各部分相互联系、各因素相互影响的不断变化的现实世界,差异性是绝对的,同一性只是相对的。因此,随着新的科学技术手段的引入,不仅会发现一些新的病种,现有的疾病分类也会进一步精细化,也就是说,疾病系统会越来越繁杂,越来越难于把握。另一方面,由于西医疾病的分类原则与治疗方法是无关的,疾病分类的精细化,并不意味着与治疗方法的对应精确化。从今天中西医结合的实践可见,许多西医归为不同类的疾病,中医的治疗方法甚至具体的处方都可以是一样的。相形之下,中医学对人体病理过程和病理变化的观察研究,远不如西医详尽、深入,疾病的规定和划分除了一部分基于有一定重复性的病理过程外,大多依据人体的基本症状、体征。
对比中西医现有的疾病系统,我们注意到,对于可以归结为某种特定的病理过程的疾病,无论采用中医的病名还是西医的病名,都不会影响辨证论治。如中医的消渴病,西医称为糖尿病;中医的石淋,西医称为尿路结石;分型治疗不会有任何变化。因此在今天的中医临床著作中,已广泛地采用了一些西医病名。中医疾病分类系统的优越之处在于,它以临床表现来规定的疾病,如头痛、胃痛、呕吐等,在西医学看来只是一些基本症状,却与中医的治疗方法建立了良好的对应。临床上一旦确定了这些病症,相应的治疗方法甚至对应的药物就确定了。
, 百拇医药
令人遗憾的是,中医学以基本症状定义的疾病与西医学的疾病之间很难找到简单的一一对应。往往是中医学的一个病名,可对应西医的几种诊断,西医学的一种疾病,可以见到中医归为病种的多个基本症状。如中医的胃脘痛,可对应西医的胃炎、胃溃疡、胃痉挛、胰腺炎、阑尾炎等多种疾病,而西医的胃炎,又可出现胃脘痛、呕吐、腹胀等多个归为中医病种的基本症状。显然,由于中西医两种疾病划分原则的差异导致的疾病分类格局的不同,按照基本症状定义的疾病和按照人体实体的内在病理变化定义的疾病是无法在同一个疾病分类系统中相兼容的。那么取孰弃孰呢?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发现,针对胃脘痛的对症药物,对于胃炎、胃痉挛所致的胃脘痛是比较有效的,而对于胰腺炎、阑尾炎、胃溃疡等所致的胃脘痛,则效果较差或者根本无效。而对胃溃疡、阑尾炎等,西医学有一些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与中医的辨证论治结合起来。显然在这种情况下,采用西医的病名,不仅可更好地把握这些疾病的发展演变规律,而且不但不影响传统中医对症药物的使用,还可使对中医对症药物作用的认识更趋于准确。更重要的是,将中医的辨证论治和西医辨病、辨因论治从理论上协调统一起来,将从总体上提高人类对疾病的调节控制水平。只要不将中医的辨证论治局限在西医病名分类的框架中,借鉴现代西医的疾病分类系统,是规范并完善中医学的疾病分类的最佳途径。
, 百拇医药
借鉴现代西医的疾病分类,并不意味着全盘照搬西医现有的疾病分类体系。今天的西医对疾病的分类已经很精细了,远远超出了与治疗方法建立对应关系所需要的精细程度。中医学是以疾病的调节和控制为目的的医学体系,按照“最简可适用”原则,如果这种细分对于疾病的把握和控制没有太大意义的话,则没有必要进行下去。也就是说,在满足对疾病辨识和调节控制要求的前提下,引入的病种越少、分类越简单越好。这里要说明的是,疾病的规定和划分引入了西医现有的名称和格局,但对这些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阐述,对其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机理,则应完全基于规范了的中医学人体理论和病因理论,否则,这样的疾病分类系统就不能称其为中医的了。
4 结 语
至此,我们已经导出了与未来中医学理论体系相适应的疾病信息检测方法、病因研究方法以及疾病规定和划分原则。在这里,许多基于科学现代技术,包括目前已在现代西医学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分析检测手段将逐步引入中医学领域;现代西医几百年来发展起来的病因理论、疾病分类与诊断系统将以某种形式融汇到中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临床治疗系统中。
(收稿日期:1999-12-30),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