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内小脓肿的诊治
作者:綦斌 刘立丹
单位:綦斌(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神经外科 吉林 长春 130041);刘立丹(白求恩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
关键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000419 中图分类号:R742.7 文章编号:1003-2754(2000)04-0243-01▲
自应用CT、MRI诊断颅脑疾病以来,脑内小脓肿发现率不断增多。本文总结了经确诊为直径小于2.0cm脑内小脓肿(30例),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特征、CT、MRI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龄4~60岁,平均18岁,10岁以下15例,11~20岁8例,21~30岁 3例,31~50岁2例,50岁以上2例,青少年占76.7%。
, 百拇医药
1.2 本组患者均无中耳炎、鼻窦炎、脑囊虫、头外伤及神经外科手术史,无颅内感染史。
1.3 临床表现 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22例,单纯部分性发作15例,大发作7例。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者1例,低热2例,一侧肢体肌力减弱5例,偏身感觉障碍者3例。
1.4 化验检查 ①有2例白细胞计数分别为11.0×109/L和12.0×109/L,余白细胞计数低于10.0×109/L。②腰穿检查:除1例脑脊液压力轻度增高外,白细胞数、糖、氯化物、蛋白及压力均在正常范围。③囊虫免疫学检查:3例行血液、脑脊液囊虫补体结合试验均为阴性。
1.5 脑电图检查 30例中15例做脑电图检查,正常者5例(33.3%),轻中度弥散异常6例(40%),局限性慢波者4例(26.7%)。
, 百拇医药 1.6 头部CT检查 30例病人均行CT扫描。结果:脑内小脓肿均位于幕上,单发病灶29例,多发性小脓肿1例,其中顶叶24例,额叶2例,颞叶2例,枕叶1例,CT值5~20HU,长2.8~5.5cm,宽2.5~4.0cm,高2.0~3.5cm,无占位效应。增强扫描呈环状强化28例(93.3%),团状强化2例(6.7%),CT值25~70HU,强化影直径<1.5cm者25例,直径在1.5~2.0cm者5例。
1.7 10例患者行MRI检查:T1加权像为片状低信号影,其中7例低信号内可见小环状等信号,3例环内呈略高信号,T2加权像片状高信号改变,内见环状低信号,环内为高信号,无占位效应,表现为小病灶大水肿。脓肿包膜T1像呈等或略高信号,T2加权像呈低信号暗带,且薄而光滑。
1.8 治疗与转归 对于脑内小脓肿首先采用保守治疗,30例病人用青霉素(或氨苄青霉素)、灭滴灵、激素或氯霉素、灭滴灵、激素,同时静点甘露醇脱水。抗炎治疗4~8周。其中25例1月后复查CT见低密度消失,无强化。1例患者病变无变化,4例病变扩大,行手术切除脓肿。
, http://www.100md.com
1.9 病理 5例经手术切除的脓肿外观呈黄色,镜下见脓细胞满视野,脓肿壁为肉芽组织、胶原纤维、纤维结缔组织、神经胶质组织。4例为化脓性脑脓肿,1例为脑囊虫并发感染化脓,行脓汁培养为阴性。
2 讨论
随CT、MRI 应用,脑内小脓肿发现率增加,其特点是青少年发病多,以癫痫发作为主 ,发热等感染症状少,无局限性神经定位体征。脑电图无特异性改变。血象及脑脊液检查绝大多数在正常范围内,属于隐源性脑脓肿。由于脓肿体积较小(<2.0cm), 以致症状、体征、化验等改变轻微,这越发突出了CT、MRI检查的重要性。头部CT表现为脓肿位于幕上,多位于顶叶,这可能是由于顶叶血液供应相对较差,易于造成缺氧环境,导致厌氧菌繁殖。因此必须扫描至OM线10~12cm层面才能不漏诊病灶。平扫为不规低密度影,脓腔壁显示不清,与周围水肿带融为一体,增强时有明显强化,多数为环形强化,少数为团状强化。由于头部MRI是多参数多方位成像,对病变的反映更接近病理改变,明显优于CT,在CT诊断困难时可用MRI进一步明确诊断。在T1像为片状低信号,低信号内有小环状等信号或小环内略高信号。T2像为片状高信号内见环状低信号,环内为高信号。脓肿包膜呈等T1短T2信号。注射造影剂后呈环状强化,边缘光滑,壁均匀。
, 百拇医药
脑脓肿病因可分为血源性、耳源性、外伤性、鼻源性或隐源性[1],其病原体主要为链球菌、葡萄球菌、脆性变形杆菌,多数为混合性感染。治疗上主张在头颅CT监护下的药物治疗[2],正常情况下青霉素不易通过血脑屏障,颅内感染时,血脑屏障发生改变,青霉素可通过血脑屏障而在脑内达到有效浓度,故可应用大剂量青霉素使脑内药物浓度增高,本组使用大剂量青霉素960万U—1280万U/d,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氯霉素,剂量要足够,用药时间要长,一般1~2个月。近来发现厌氧菌所致的脑脓肿增多,国外报道在小儿脑脓肿,厌氧菌感染占70%,因此要联合应用抗厌氧菌药物如甲硝唑,同时给予激素以减轻脑水肿及病变周围的胶原反应增生。对于重要功能区,多房性、多发性脑脓肿不宜手术者,若无严重高颅压,采用药物保守治疗尤为合适。下列情况者说明药物治疗有效:①低密度明显缩小或消失。②增强扫描强化消失。治疗中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定期复查头部CT,并以CT结果调整用药及决定是否手术治疗,若低密度区无变化或扩大,增强扫描仍呈强化改变,则应改为手术切除脓肿。■
参考文献:
[1]吴育锦,隋邦森. 脑内小脓肿40例临床分析[J].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8,21(6):352-355.
[2]龙 洁,梁 燕. 脑脓肿-CT扫描及其监护下的药物保守治疗[J].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0,23(6):374-376., 百拇医药
单位:綦斌(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神经外科 吉林 长春 130041);刘立丹(白求恩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
关键词: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000419 中图分类号:R742.7 文章编号:1003-2754(2000)04-0243-01▲
自应用CT、MRI诊断颅脑疾病以来,脑内小脓肿发现率不断增多。本文总结了经确诊为直径小于2.0cm脑内小脓肿(30例),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特征、CT、MRI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龄4~60岁,平均18岁,10岁以下15例,11~20岁8例,21~30岁 3例,31~50岁2例,50岁以上2例,青少年占76.7%。
, 百拇医药
1.2 本组患者均无中耳炎、鼻窦炎、脑囊虫、头外伤及神经外科手术史,无颅内感染史。
1.3 临床表现 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22例,单纯部分性发作15例,大发作7例。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者1例,低热2例,一侧肢体肌力减弱5例,偏身感觉障碍者3例。
1.4 化验检查 ①有2例白细胞计数分别为11.0×109/L和12.0×109/L,余白细胞计数低于10.0×109/L。②腰穿检查:除1例脑脊液压力轻度增高外,白细胞数、糖、氯化物、蛋白及压力均在正常范围。③囊虫免疫学检查:3例行血液、脑脊液囊虫补体结合试验均为阴性。
1.5 脑电图检查 30例中15例做脑电图检查,正常者5例(33.3%),轻中度弥散异常6例(40%),局限性慢波者4例(26.7%)。
, 百拇医药 1.6 头部CT检查 30例病人均行CT扫描。结果:脑内小脓肿均位于幕上,单发病灶29例,多发性小脓肿1例,其中顶叶24例,额叶2例,颞叶2例,枕叶1例,CT值5~20HU,长2.8~5.5cm,宽2.5~4.0cm,高2.0~3.5cm,无占位效应。增强扫描呈环状强化28例(93.3%),团状强化2例(6.7%),CT值25~70HU,强化影直径<1.5cm者25例,直径在1.5~2.0cm者5例。
1.7 10例患者行MRI检查:T1加权像为片状低信号影,其中7例低信号内可见小环状等信号,3例环内呈略高信号,T2加权像片状高信号改变,内见环状低信号,环内为高信号,无占位效应,表现为小病灶大水肿。脓肿包膜T1像呈等或略高信号,T2加权像呈低信号暗带,且薄而光滑。
1.8 治疗与转归 对于脑内小脓肿首先采用保守治疗,30例病人用青霉素(或氨苄青霉素)、灭滴灵、激素或氯霉素、灭滴灵、激素,同时静点甘露醇脱水。抗炎治疗4~8周。其中25例1月后复查CT见低密度消失,无强化。1例患者病变无变化,4例病变扩大,行手术切除脓肿。
, http://www.100md.com
1.9 病理 5例经手术切除的脓肿外观呈黄色,镜下见脓细胞满视野,脓肿壁为肉芽组织、胶原纤维、纤维结缔组织、神经胶质组织。4例为化脓性脑脓肿,1例为脑囊虫并发感染化脓,行脓汁培养为阴性。
2 讨论
随CT、MRI 应用,脑内小脓肿发现率增加,其特点是青少年发病多,以癫痫发作为主 ,发热等感染症状少,无局限性神经定位体征。脑电图无特异性改变。血象及脑脊液检查绝大多数在正常范围内,属于隐源性脑脓肿。由于脓肿体积较小(<2.0cm), 以致症状、体征、化验等改变轻微,这越发突出了CT、MRI检查的重要性。头部CT表现为脓肿位于幕上,多位于顶叶,这可能是由于顶叶血液供应相对较差,易于造成缺氧环境,导致厌氧菌繁殖。因此必须扫描至OM线10~12cm层面才能不漏诊病灶。平扫为不规低密度影,脓腔壁显示不清,与周围水肿带融为一体,增强时有明显强化,多数为环形强化,少数为团状强化。由于头部MRI是多参数多方位成像,对病变的反映更接近病理改变,明显优于CT,在CT诊断困难时可用MRI进一步明确诊断。在T1像为片状低信号,低信号内有小环状等信号或小环内略高信号。T2像为片状高信号内见环状低信号,环内为高信号。脓肿包膜呈等T1短T2信号。注射造影剂后呈环状强化,边缘光滑,壁均匀。
, 百拇医药
脑脓肿病因可分为血源性、耳源性、外伤性、鼻源性或隐源性[1],其病原体主要为链球菌、葡萄球菌、脆性变形杆菌,多数为混合性感染。治疗上主张在头颅CT监护下的药物治疗[2],正常情况下青霉素不易通过血脑屏障,颅内感染时,血脑屏障发生改变,青霉素可通过血脑屏障而在脑内达到有效浓度,故可应用大剂量青霉素使脑内药物浓度增高,本组使用大剂量青霉素960万U—1280万U/d,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氯霉素,剂量要足够,用药时间要长,一般1~2个月。近来发现厌氧菌所致的脑脓肿增多,国外报道在小儿脑脓肿,厌氧菌感染占70%,因此要联合应用抗厌氧菌药物如甲硝唑,同时给予激素以减轻脑水肿及病变周围的胶原反应增生。对于重要功能区,多房性、多发性脑脓肿不宜手术者,若无严重高颅压,采用药物保守治疗尤为合适。下列情况者说明药物治疗有效:①低密度明显缩小或消失。②增强扫描强化消失。治疗中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定期复查头部CT,并以CT结果调整用药及决定是否手术治疗,若低密度区无变化或扩大,增强扫描仍呈强化改变,则应改为手术切除脓肿。■
参考文献:
[1]吴育锦,隋邦森. 脑内小脓肿40例临床分析[J].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8,21(6):352-355.
[2]龙 洁,梁 燕. 脑脓肿-CT扫描及其监护下的药物保守治疗[J].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0,23(6):374-376.,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