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 2000年第5期
编号:10211908
干扰素的临床应用
http://www.100md.com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5期
     作者:覃后继 陆富刚

    单位:覃后继(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传染科,广西百色533000);陆富刚(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传染科,广西百色533000)

    关键词:干扰素;免疫疗法;受体,免疫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0005119 中图分类号:R4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817(2000)05-0803-02

    干扰素(IFN)是由细胞基因控制,在特定诱生剂的作用下产生的一类高活性、多功能诱生蛋白质。这种诱生蛋白质-IFN从细胞产生出来,又可作用于相应的其它同种细胞,使其恢复抗病毒、抗肿瘤等多种“免疫活性”。由于该药的特殊作用促进了基因工程生物制品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1 分类
, http://www.100md.com
    IFN种类繁多,依据其抗原性分为α、β和γ三种,目前主张将α- 干扰素和β-干扰素统称为Ⅰ型干扰素,将γ-干扰素称为Ⅱ干扰素,因为α-干扰素和β-干扰素许多特征很相似,但在生物学及生物化学特征上两者和γ- 干扰素完全不同,各型又有众多亚型。α-IFN由抗原性相关联的α1-IFN、α2-IFN等一组蛋白质构成,β-IFN系单一的蛋白质,与α-IFN 抗原性虽有些关联,但差别较大;γ-IFN也是单一蛋白质,其抗原与α-IFN及β-IFN 完全无关[1]。实际应用的IFN制剂还有manalraIFN、基因工程IFN。所有干扰素均需通过与靶细胞受体结合,启动干扰素反应基因成分(ISRE),产生抗病毒蛋白及多种免疫调节因子[2]。原来认为α及β干扰素为同一受体,目前发现干扰素受体有异质性[3],不同个体干扰素受体表达的数目不等,也影响干扰素疗效[4,5]

    2 药理作用
, 百拇医药
    IFN的药理作用是多方面的,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双重作用已被大家公认。用干扰素处理过的细胞,能明显抵御病毒感染, 这是由于诱导和激活了几种细胞酶系统,这些酶系统能阻止病毒蛋白的合成, 使在受感染细胞内形成的病毒抗原大大减少,激活淋巴细胞(NK细胞和LAK细胞)及巨噬细胞,使进细胞表面MHC抗原的表达等对T细胞识别侵犯细胞的病毒抗原具有决定性意义。 因之IFN几乎对所有病毒都有一定抑制作用。对正常细胞及肿瘤细胞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对迅速分裂细胞的抑制作用尤为明显。通过调节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及非特异性免疫来调节机体的免疫防卫功能。高浓度时抑制抗体生成,对IgM、IgG、IgE的生成均有抑制作用。

    3 临床应用

    3.1 在传染病中的应用 IFN在传染病的治疗已取得相当大的进展,利用 IFN的抗病毒作用作为清除肝炎病毒的首选药物, 尤其应用于抗乙型肝炎病毒(HBV)和抗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文献报告甚多。在HBV慢性感染者存在相对IFN缺损状态。干扰素治疗乙型肝炎的远期疗效已引起人们重视,停药后随防5~10年,HBeAg及HBV DNA阴转率可增至60%~70%,可以减少肝硬变及肝癌的发病率,治疗后有应答者(HBeAg及HBV DNA阴转)预后较好[6,7]。有学者报告干扰素治疗后5~10年约1/3以上患者血清HBsAg消失,我国患者的血清HBsAg消失率较低,原因尚未明了[8]。α-IFN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 可恢复宿主抗病毒和免疫应答以清除病毒感染,治疗开始时HBV DNA 迅速降低是其直接抗病毒作用;6~8周中有些病例有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升高,可能由于激活的免疫应答破坏感染的肝细胞有关。慢性HBV感染的肝细胞病变是免疫性损害。α-IFN是抑制HBV复制,从而减少靶抗原的产生,又激活免疫性炎症而清除病毒。在有大量肝细胞溶解坏死的暴发性肝炎,IFN增加的毒性可加重病情。
, 百拇医药
    丙型肝炎是HCV直接损伤肝细胞的结果。α-IFN发挥的抗病毒作用使部分慢性丙型肝炎(CHC)的部分病例恢复疗效。各种类型天然及重组干扰素对丙型肝炎的疗效基本相似,影响效果的主要是药物的剂量和疗程。丙型肝炎的干扰素治疗,因病毒学应答较低,目前正在探索各种蛋白酶抑制剂,HCV的非结构蛋白为HCV复制的重要蛋白酶,包括NS2-NS3为金属蛋白酶。NS3还有丝氨酸蛋白酶及NTP酶/螺旋酶(helicase),NS4A为辅助因子,NS5B为RNA依赖性RNA聚合酶,对HCV的复制有重要作用,均可作为抗HCV药物的靶点,目前已筛选出一些有效的小分子化合物,不久对丙型肝炎的治疗将会取得进展[9]。对暴发型丙型肝炎病例如能耐受IFN 的毒副作用,可用其抗病毒作用而阻断其进行性肝坏死[10]。对重症肝炎及失代偿肝硬化伴有HBV复制指标阳性者,是否应采用干扰素治疗尚无定论,干扰素似不能改善患者预后,还应特别重视干扰素免疫促进作用可能加重肝损害。

    干扰素的抗病毒疗效远低于人们的预期效果,一般其血清HBeAg和HBV-DNA的阴转率仅为20%~40%[11]。只有5%~10%病例在治疗过程中HBsAg阴转,血清ALT恢复正常, 肝细胞坏死及炎症病变缓解。具有这种良好治疗反应的病例多数病程短,HBVDNA 整合尚未形成。停药后复发率报告不一[12],乙型肝炎复发大多在1年内,约有10%;丙型肝炎有50%可复发。Hoolnagle报告10例病人随防3~5年,2 例复发[13]。影响干扰素疗效的因素很多,如剂量与疗程、种族、性别、感染因素、病程、病毒浓度、干扰素抗体的产生等[14];chayama等应用多元Logisti回归分析研究α-IFN 治疗CHC效果的因素, 结果为:①α-IFN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HCV。②治疗开始时病毒量多。③肝组织有桥状坏死。④HCV-K1(基因型HCV-Ⅱ),以上均是治疗反应不佳的相关因素。
, 百拇医药
    Leung 氏指出乙型肝炎病人在用强的松治疗,当撤离强的松后加用IFN治疗,对血清转化和减轻肝脏炎症活动取得满意结果,有些学者探讨IFN 和其它抗病毒制剂(Arα-A、Aγα-AMP、Cyclovir)、 免疫调节剂胸腺肽等联合用药,尤其与核苷类药物如拉米夫定,明显优于单独用药[15]

    IFN抗肝纤维化的作用已得到证实[16],对于HBV前C/C 基因突变株感染、抗HBe(+)慢性乙型肝炎等病人的治疗亦有效[17]

    用IFN治疗肝炎的历史已有20余年,取得了成就,但仍存在甚至很棘手的问题,如疗效不持久,停用后肝炎仍有复发, 再者肝移植病人有感染乙肝或丙肝、艾滋病患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等均难以治疗。 而当今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病毒性肝炎围生期传播,绝大多数HBV携带者以这种方式而被感染,而干扰素治疗相对难以奏效。由于IFN的毒副作用的存在,难以耐受大剂量治疗,且价格昂贵使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 百拇医药
    利用IFN的抗病毒作用,应用于流行性出血热(EHF)的治疗文献报告不少,国内第四军医大学用基因重组干扰素α-2a治疗96例EHF患者。用法是100万U,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用3天,其退热、止血、血小板恢复功能正常,越期率比对照组高,病死率比对照组低[18]

    α-IFN和β-IFN可局部用于呼吸道病毒感染。预防流感病毒A2和流感病毒B可用本药滴鼻,每次1000U,有较好效果;也可制成软膏外用治疗单纯疱疹、带状疱疹、青年疣、寻常疣等病毒感染; 治疗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性脑炎已取得疗效,治疗疱疹性病毒性脑炎的研究也在进行中。

    3.2 在血液肿瘤中的应用 由于干扰素抑制细胞增生、诱导细胞分化、 抗病毒、免疫调整蛋白合成的改变和干扰癌基因的表达, 因之在血液肿瘤方面的应用已引起医学界的关注和研究。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方面尤为突出,Talpaz报道51例ph阳性CML慢性期患者,应用α-IFN治疗,结果36例(71%)完全缓解,5例(10%)部分缓解,无效10例(20%),α-IFN治疗无效者对γ-IFN仍有反应,目前还有α和γ干扰素联合交替应用, 干扰素与化疗药物联合应用,骨髓移植以后IFN维持等治疗[19]
, 百拇医药
    4 IFN 的不良反应

    IFN 治疗开始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流感样综合征,表现为畏寒、发热、乏力、肌肉关节酸痛等,一般在开始用药后5~7天发生率最高。 邬祥惠等曾用IFN-α治疗66例CHC病人中发热反应有52例(为78.8%)肌肉及(或) 关节酸痛有22例(37.3%)。大多数文献报道用IFN后的流感样综合征的发生率>90%,但加用退热剂或不予处理的病人均能耐受,继续治疗不影响其疗程。使用后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与腹泻等待消化道症状则少见。此外血液系统的毒性较常见,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在治疗1个月后发生者为25%~50%。如血小板急剧减少应考虑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皮疹与皮肤瘙痒亦有发生,邬祥惠等报告皮疹发生为18.1%(12/66),脱发为28.7%(19/66)[20]。个别报告出现强烈的严重反应。Pratzer等报告扁平苔癣病在治疗期症状加剧,他认为可能与 IFN 诱发以前潜在的角化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有关。IFN对肾功能损害极少,但也有报告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故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肾功能变化。IFN 可诱发或加剧甲状腺的自身免疫,可表现为甲亢。 大剂量IFN的应用有时可发生永久性的甲减[21]。故在应用该品前估计患者的甲状腺功能状况是必要的。IFN 对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表现有心律失常、 胸痛、血压下降等,其与年龄或原有心血管疾病有关, 故应定期作心电图或其他心功能检查。此外,在IFN 治疗期间应注意患者精神神经系统症状,抑郁、精神错乱、思维迟缓甚至自杀行为虽属罕见的不良反应[22],但亦应引起重视,若发生应立即停用IFN治疗。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 顾长海,传染病学新进展[M].重庆:重庆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3.

    [2] Peters M. Actions of cytokines on the immune response and viral interaction: an overview [J]. Hepatology,1996;23:90.

    [3] Domanski P and Colamonici OR. The type l interferon receptor, the long and short of it [J]. Cytokine & Growth factor reviews,1996;7:143~151.

    [4] Mijukoshi E, Kaneko J, Ohno H, et al. Expression of interferon receptor in the liver of chronic hepatitis C [J]. Hepatology,1997;26:306A.
, http://www.100md.com
    [5] Yatsuhashi H, Fujino T, Yamasaki T, et al. Immunohistochemical analysis of hepatic interferon α/β receptor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c [J]. Hepatology,1997; 26:305A.

    [6] Lau DTY, Everhart J, Kleiner DE, et al. Long-term follow-up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treated with interferon Alfa [J]. Gastroenterology,1991;113:1660~1667.

    [7] Niedera C, Heinfges T, Lange S, et al. Long-term follow up of HBeAg-postive patients treated with interferon Alfa for chronic hepatitis B [J]. NEJM,1996;334:1422~1427.
, 百拇医药
    [8] 赵有蓉,张定凤,郭树华,等. 重组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7年随访[J]. 中华肝脏病杂志,1997;(5):216

    [9] Bartenschlager R. Molecular targets in inhibition of hepatitis C virus replication [J]. Antiviral Chemistry & Chemotherapy,1997;8:281~301.

    [10] 骆抗先,章廉.病毒性肝炎干扰素治疗进展[J].临床肝胆杂志,1994;10(1):4.

    [11] Finter NB, Chapman S, Dowd P et al. The interferon in virus infections [J]. Drugs,1991;42(5):749.

, http://www.100md.com     [12] 苏盛.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疗法研究现状[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3;13(9):563.

    [13] Forte G, Rocco P, Cosstanzo A et al. Monoethylglycinexylidide production as a measure in predicting hepatic histology [J]. Ital J Gastroenterol,1994;26(4):159~162.

    [14] 刘丽萍,贺承山,姜素椿. 干扰素抗病毒性肝炎疗效的有关因素分析[J]. 中国新药杂志,1997;6(2):86.

    [15] 邓国华,王爱霞,安玉洁. 干扰素治疗慢性HBV感染的药理与临床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1994;3(1):14.

    [16] Braoni GS, Ambrosio LD, Curto P, etal. Interferon gamma decreases hepatic stellate cell activation and extracellular matrix deposition inrat liver fibrosis [J]. Hepatology,1996;23:1189~1199.
, 百拇医药
    [17] Andreone P,Curseaso C, Gramanzi A, et al. Arandomized cortrolled trial of thymosin-a 1 versus interferon alfa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B e antigen antibody and hepatitis B virus DNA-positive chronic hepatitis B [J]. Hepatology,1996;24:774.

    [18] 张成文. 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现状[J]. 医师进修杂志,1994;17(4):4.

    [19] 杨子文,译. α-干扰素治疗重型地中海贫血伴慢性丙型肝炎感染[J].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1994;17(1):54.

    [20] 邬祥惠,干扰素及其临床应用,现代感染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4:265.
, 百拇医药
    [21] Black M, Peters M. Alpha-interferon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C: need for accurate diagnosis in selecting patients [J]. Ann Intern Med,1992;116(1):86~88.

    [22] Meyers CA, Scheibel RS, Forman AD. Persistent neurotoxicity of systemically administered interferon-alpha [J]. Neurology,1991;41(5):672~676.

    收稿日期:2000-06-02,修订日期:2000-06-22

    ,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