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牵引等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6例
作者:魏春生 甄相周 邵贺阳 易先达
单位:漯河市中医院,河南 漯河 462000
关键词:
中国骨伤000519
1999年3月我科引进“长弓”牌电脑控制三维多功能腰椎牵引床快速牵引,并配合其它辅助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以下简称LIDP)86例疗效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男52例,女34例;年龄18岁~66岁,平均40.6岁。病程3天~15年,平均1.8年。单纯腰痛7例,腰疼伴单侧下肢放射疼或麻木43例,腰疼伴双下肢放射疼或麻木11例,无腰疼仅下肢放射疼或麻木25例。伴间歇性跛行7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62例;棘旁压疼并向下肢放射疼31例;伴下肢皮肤感觉异常16例;伴背伸力减弱3例;手术后复发3例。无马尾神经症状病历。X线平片示生理曲度变直58例,腰椎侧弯42例,椎间隙变窄22例,骨质增生39例,腰椎Ⅰ度骨脱4例。CT扫描:L3,4突出1例,L3,4、L4,5突出7例,L4,536例,L5S121例,L4,5、L5S119例,L3,4、L4,5、L5S12例。临床分型[1]弹力型38例,退变失稳型44例,增生狭窄型4例。
, 百拇医药
2 治疗方法
2.1 三维牵引 均采取俯卧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设计牵引参数。本组病人的牵引距离均为68 mm,旋转角度均为±25°,倾角为-10°~-25°。术者立于患侧,双拇指重叠(右拇指在下)向下及对侧推顶牵引3次,然后双掌根重叠(右手在下)向下及对侧推顶牵引1~2次,若病人双下肢疼左右各牵引数次。牵引结束后以病变间隙为中心贴(软)膏药1张,腰围固定后担架抬入病房,卧硬板床4~6小时,症状重者绝对卧床3~7天。3天后若效果不佳再重复牵引。
2.2 药物治疗 牵引后3天内给予20%甘露醇250 ml快速静滴,10%GS500 ml加地塞米松10 mg静滴,每日1次;第4~6天给予10%GS500 ml加丹参针20 ml静滴,每日1次。同时口服活血化瘀中成药与非甾体类消炎止疼西药。
2.3 其它疗法 牵引后第4天揭去腰部膏药,俯卧位腰背部放松按摩,每日2次。同时做并腿抬高、拱桥式、飞燕式运动锻炼腹肌与腰背肌。
, 百拇医药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2]优(治愈):症状完全消失,恢复原工作;良(显效);症状基本消失,劳累后出现轻微症状,休息后消失;可(有效);症状体征好转,要继续进行一些辅助治疗;差(无效);症状体征稍有好转或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 86例中随访时间1个月至6个月,平均3个月。优22例,良36例,可23例,差5例,总有效率94.2%,效果差与可经手术治愈11例。
4 讨论
4.1 三维牵引机理 三维牵引床是结合现代脊柱生物力学三维空间理论,引入微机控制高科技手段,将中医的牵引、侧板、旋转、推顶等手法融为一体,实现了三维一体的同步牵引。腰椎前屈时椎间隙前窄后宽,瞬间纵向牵引使纤维环受到最大的张力,椎间盘内容积增大产生负压[3]向内吸入突出物;同时突然拉紧后纵韧带产生回弹力,可迫使突出物还纳。纵向牵引可使椎间孔纵向拉长,其间软组织发生运动与变形,促使突出物离开神经根[4]。成角旋转复位使侧隐窝、神经根管容积扩大和小关节松动[5],既可纠正小关节紊乱,又可解除神经根的压迫与粘连。
, http://www.100md.com
4.2 三维牵引中的问题 ①从临床治疗观察看,无论远期效果如何,牵引当时症状都明显减轻,即安全可靠。②臀腿板下降时腰椎稍下滑,固定时病变间隙应对准胸腹板下缘。③因皮外固定松紧度是相对的,随牵引力加大其滑动距离增加,故无论身体高矮、牵引距离和旋转角度都可达牵引床设计的最大安全极限,但腹部膨隆病人倾角应减小。④牵引后数小时,腰或下肢疼暂时加重常预示效果好,若2天后仍不减轻应进一步检查。⑤LIDP治疗越早疗效越好。⑥LIDP术后复发者牵引效果好。⑦LIDP合并Ⅰ度腰椎体滑脱4例,牵引后症状减轻或消失,拍片椎体滑脱不加重。⑧强脊炎合并LIDP,腰僵不明显,椎体无竹节样变者可牵引治疗。⑨牵引可使突出加重。本组1例首次牵引后症状完全消失,3日后症状复发,二次牵引4小时后下肢放射疼加重,经用脱水与激素类药不能缓解而改手术治疗。术中见神经根肩下突出物张力极高,尖顶部有一米粒大髓核脱出,可能是突出到脱出的发展。⑩对40岁以上的病人均应心电图检查,对高血压、心脏病及老年体弱者不宜牵引。骨质严重疏松病人不宜牵引。对合并马尾神经症状的LIDP为牵引禁忌症。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蒋位庄,沈志祥,朱云龙,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18例临床分析.中医杂志,1981,22(12):30.
[2]胡有谷,党耕町,戴力扬,等.腰椎间盘突出症.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70-302.
[3]陈欲光,李佛保,黄承达,等.牵引下腰椎间盘突出的椎间距及间盘内压测量的研究.中华理疗杂志,1994,17(2):86.
[4]谢利民,于银,魏书仁,等.牵引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机理研究发展.中医正骨杂志,1994,6(2):38.
[5]候筱魁,董凡,戴克成,等.斜板对腰椎后部结构的动态观察和生物力学的分析.中华骨科杂志,1993,13(1):51.
收稿:1999-11-24, 百拇医药
单位:漯河市中医院,河南 漯河 462000
关键词:
中国骨伤000519
1999年3月我科引进“长弓”牌电脑控制三维多功能腰椎牵引床快速牵引,并配合其它辅助方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以下简称LIDP)86例疗效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男52例,女34例;年龄18岁~66岁,平均40.6岁。病程3天~15年,平均1.8年。单纯腰痛7例,腰疼伴单侧下肢放射疼或麻木43例,腰疼伴双下肢放射疼或麻木11例,无腰疼仅下肢放射疼或麻木25例。伴间歇性跛行7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62例;棘旁压疼并向下肢放射疼31例;伴下肢皮肤感觉异常16例;伴背伸力减弱3例;手术后复发3例。无马尾神经症状病历。X线平片示生理曲度变直58例,腰椎侧弯42例,椎间隙变窄22例,骨质增生39例,腰椎Ⅰ度骨脱4例。CT扫描:L3,4突出1例,L3,4、L4,5突出7例,L4,536例,L5S121例,L4,5、L5S119例,L3,4、L4,5、L5S12例。临床分型[1]弹力型38例,退变失稳型44例,增生狭窄型4例。
, 百拇医药
2 治疗方法
2.1 三维牵引 均采取俯卧位,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设计牵引参数。本组病人的牵引距离均为68 mm,旋转角度均为±25°,倾角为-10°~-25°。术者立于患侧,双拇指重叠(右拇指在下)向下及对侧推顶牵引3次,然后双掌根重叠(右手在下)向下及对侧推顶牵引1~2次,若病人双下肢疼左右各牵引数次。牵引结束后以病变间隙为中心贴(软)膏药1张,腰围固定后担架抬入病房,卧硬板床4~6小时,症状重者绝对卧床3~7天。3天后若效果不佳再重复牵引。
2.2 药物治疗 牵引后3天内给予20%甘露醇250 ml快速静滴,10%GS500 ml加地塞米松10 mg静滴,每日1次;第4~6天给予10%GS500 ml加丹参针20 ml静滴,每日1次。同时口服活血化瘀中成药与非甾体类消炎止疼西药。
2.3 其它疗法 牵引后第4天揭去腰部膏药,俯卧位腰背部放松按摩,每日2次。同时做并腿抬高、拱桥式、飞燕式运动锻炼腹肌与腰背肌。
, 百拇医药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2]优(治愈):症状完全消失,恢复原工作;良(显效);症状基本消失,劳累后出现轻微症状,休息后消失;可(有效);症状体征好转,要继续进行一些辅助治疗;差(无效);症状体征稍有好转或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 86例中随访时间1个月至6个月,平均3个月。优22例,良36例,可23例,差5例,总有效率94.2%,效果差与可经手术治愈11例。
4 讨论
4.1 三维牵引机理 三维牵引床是结合现代脊柱生物力学三维空间理论,引入微机控制高科技手段,将中医的牵引、侧板、旋转、推顶等手法融为一体,实现了三维一体的同步牵引。腰椎前屈时椎间隙前窄后宽,瞬间纵向牵引使纤维环受到最大的张力,椎间盘内容积增大产生负压[3]向内吸入突出物;同时突然拉紧后纵韧带产生回弹力,可迫使突出物还纳。纵向牵引可使椎间孔纵向拉长,其间软组织发生运动与变形,促使突出物离开神经根[4]。成角旋转复位使侧隐窝、神经根管容积扩大和小关节松动[5],既可纠正小关节紊乱,又可解除神经根的压迫与粘连。
, http://www.100md.com
4.2 三维牵引中的问题 ①从临床治疗观察看,无论远期效果如何,牵引当时症状都明显减轻,即安全可靠。②臀腿板下降时腰椎稍下滑,固定时病变间隙应对准胸腹板下缘。③因皮外固定松紧度是相对的,随牵引力加大其滑动距离增加,故无论身体高矮、牵引距离和旋转角度都可达牵引床设计的最大安全极限,但腹部膨隆病人倾角应减小。④牵引后数小时,腰或下肢疼暂时加重常预示效果好,若2天后仍不减轻应进一步检查。⑤LIDP治疗越早疗效越好。⑥LIDP术后复发者牵引效果好。⑦LIDP合并Ⅰ度腰椎体滑脱4例,牵引后症状减轻或消失,拍片椎体滑脱不加重。⑧强脊炎合并LIDP,腰僵不明显,椎体无竹节样变者可牵引治疗。⑨牵引可使突出加重。本组1例首次牵引后症状完全消失,3日后症状复发,二次牵引4小时后下肢放射疼加重,经用脱水与激素类药不能缓解而改手术治疗。术中见神经根肩下突出物张力极高,尖顶部有一米粒大髓核脱出,可能是突出到脱出的发展。⑩对40岁以上的病人均应心电图检查,对高血压、心脏病及老年体弱者不宜牵引。骨质严重疏松病人不宜牵引。对合并马尾神经症状的LIDP为牵引禁忌症。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蒋位庄,沈志祥,朱云龙,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18例临床分析.中医杂志,1981,22(12):30.
[2]胡有谷,党耕町,戴力扬,等.腰椎间盘突出症.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70-302.
[3]陈欲光,李佛保,黄承达,等.牵引下腰椎间盘突出的椎间距及间盘内压测量的研究.中华理疗杂志,1994,17(2):86.
[4]谢利民,于银,魏书仁,等.牵引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机理研究发展.中医正骨杂志,1994,6(2):38.
[5]候筱魁,董凡,戴克成,等.斜板对腰椎后部结构的动态观察和生物力学的分析.中华骨科杂志,1993,13(1):51.
收稿:1999-11-24,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