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方剂 > 常用方剂 > 痈疡剂 > 阳和汤
编号:10227895
阳和汤异病同治体会
http://www.100md.com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0年第5期
     作者:刘英斌

    单位:刘英斌(杭州市拱墅区中医医院 杭州 310015)

    关键词: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000546 阳和汤为清代王洪绪《外科证治全日集》所发明,方由熟地、肉桂、麻黄、鹿角胶、白芥子、姜炭、生甘草组成。具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效,主治一切阴疸,可化阴凝而使阳和。多年来,笔者通过化裁,广泛运用于临床,每获良效,现举例如下。

    1 乳痈

    黄某,女性,25岁,右乳房患痈月余,在当地服中药清热解毒及抗生素治疗后,虽未化脓而右乳房肿块如蛋大,质地较硬,皮色如常,无压痛,口不渴,脉细舌淡,苔薄白,此乃余毒未尽,气血凝滞,阻于乳络,拟温散消肿。炙甲片10g,角刺10g,鹿角片12g,白芥子10g,炮姜炭6g,肉桂3g,熟地25g,麻黄6g,生甘草3g,制香附10g,7剂后肿块明显缩小,续服7剂而愈。

    按《外科真诠》“和乳汤加附片煎服4、6剂即消”的启迪下,运用阳和汤以宣通阳气,消肿散结而见效。

    2 鹤膝(痛痹)

    张某,男性,62岁,1991年11月6日初诊两膝关节疼痛数月余。经西药及中药祛风渗湿活血类药剂治疗未见效。见两膝关节微肿,皮色如常,得热则舒,无明显触痛,行走不便。经检查,白细胞、血沉、“抗O”及类风湿因子均正常,脉沉细,舌淡苔白。拟温经通络。鹿角片12g,川牛膝、炙甲片、白芥子各10g,肉桂3g,炮姜炭、炙麻黄各6g,生黄芪15g,熟地20g,生甘草5g,宣木瓜10g,服5剂药后肿痛稍减,行走较前便利,乃步原法,稍事增减,鹿角片12g,炙桂枝6g,白芥子10g,熟地15g,生甘草5g,炮姜炭6g,川牛膝10g,秦艽10g,宣木瓜10g,桑寄生15g,生黄芪15g,服药后肿痛消失,骨节屈伸自如,再以上法出入7剂善后,本例用阳和汤法而获治愈。

    3 脱疽(虚寒型)

    徐某,男性,48岁。患者于2年前冬季在外施工受寒湿侵袭后,始觉右足发凉,怕冷,行走时小腿麻木酸胀,跛行,随之足背皮色苍白,暗紫,疼痛逐渐加重。甚时夜难安眠,遇寒痛甚,得热则缓,彻夜不能回温。赴某医院确诊为“右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有吸烟嗜好。检查:面色憔悴,体质瘦弱,表情痛苦,右足皮色紫暗不泽,汗毛脱落,小腿肌肉明显萎缩,拇趾、次趾、小趾微肿,关节处散见暗红色瘀点,趾甲增厚,生长缓慢,触之冰冷,足背动脉搏动消失,患足抬高下垂试验阳性。舌淡苔白,以脉合证良由脾肾阳虚,感受寒湿,客于脉外,寒凝血瘀,脉络闭塞而致脱疽。治拟温经通络,活血化瘀法。鹿角胶10g,炮姜6g,白芥子10g,熟地25g,肉桂3g,生甘草5g,炙麻黄5g,川牛膝10g,红花10g,桃仁10g,全当归10g,上药服9剂,患趾疼痛大减,精神为此振奋,再服药月余,疼痛消失,色泽转红润,肤温亦趋正常。

    阳和汤运用得法,确实功效迅捷,但若辨证不明(热证、燥证、血证、实证)误用温热之品,往往导致助火劫阴,而变证蜂起。

    收稿日期:1999-12-01,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方剂 > 常用方剂 > 痈疡剂 > 阳和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