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治疗进展
作者:褚大由
单位:233000安徽省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
关键词:
中华骨科杂志000508
1782年比利时医师Herbinlaux最先描述了L5在骶骨上向前滑移的病例,1854年Kilian将此症命名为腰椎滑脱症。如今,腰椎滑脱症已属骨科常见病之一,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5%[1]。
随着脊柱内固定技术的发展,对腰椎滑脱症的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对重度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治疗仍存有争议,目前尚无肯定的手术方法。重度腰椎滑脱,是指滑脱移位大于50%,按Meyerding分度在Ⅲ度以上(滑脱50%~75%),包括Ⅳ度(滑脱75%~100%)及Ⅴ度(腰椎脱垂),滑脱的部位85%位于L5,其次为L4,偶见L3等,可并发椎管狭窄和椎间盘突出[2]。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慢性腰痛、脊柱畸形及特殊的蹒跚步态,若病情持续发展可出现下肢神经和马尾神经症状。近年来,有关手术治疗重度腰椎滑脱症的文献报道日益增多,其中有些报道疗效较为显著,笔者对此方面的临床研究进行文献综述,以供同道参考。
, 百拇医药
一、手术适应证
重度腰椎滑脱症手术治疗的对象主要为无或有腰痛症状、腰椎滑脱移位大于50%(Ⅲ度以上)的患者。其中包括尚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3],对伴有下肢神经或马尾神经压迫综合征的患者更应积极手术治疗。对年龄太大且无临床症状的Ⅲ度以上患者,可不手术。
二、手术目的与方法
对重度腰椎滑脱症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的目的是:解除神经压迫,矫正脊柱畸形和加强脊柱的稳定性。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方法很多,可归纳为:神经根减压、滑脱复位、内固定及植骨融合。
(一)神经根减压术
对重度腰椎滑脱症患者施行神经根减压务求完全彻底,邹德威等[4]提出,只有在行椎板减压的同时切除滑移平面双侧的上下关节突,方能达到充分减压目的。但这样可能破坏后柱结构,削弱脊柱稳定性,所以应联合施行脊柱融合术。充分减压不仅能彻底松解受压的神经根,而且还便于直视下对滑脱椎体进行复位,以免牵伸过度而造成神经损伤。
, 百拇医药
洪天禄等[5]经临床观察发现,腰椎滑脱症患者临床症状的轻重程度与腰椎节段性不稳有密切关系而与滑脱程度无平行关系。故提出术前应对腰椎滑脱症患者行脊柱屈曲、过伸X线检查,以了解因病变节段异常活动和滑移所致的神经根受压和牵拉程度,然后确定减压范围和重建滑移椎体的稳定位置。
(二)滑脱复位与内固定
Carpener早在1932年就已提出对腰椎滑脱症的复位治疗,但因当时器械不足和操作技术复杂而无法开展。传统的手术方法一直是以神经根减压和原位植骨融合为主,但治疗效果不甚理想,原位植骨融合的假关节形成率为18%~81%[6]。
对于腰椎滑脱症是否需要复位?能否达到解剖复位以及复位后出现的并发症等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脊柱外科争论的焦点。直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哈氏棒问世及70年代椎弓根螺钉应用于脊柱外科以后,方在器械和技术上对重度腰椎滑脱症的手术复位和固定提供了可行性,基本解决了能否复位的问题。但对是否需要复位的意见仍不统一。不主张复位者认为,解除腰椎滑脱症状的关键在于彻底减压和牢固融合,复位反而容易牵拉神经根导致并发症。但更多的学者则认为,脊柱滑移不稳是此症的主要病理解剖基础,特别是对重度滑脱患者而言,如果滑脱的椎体不复位,则无法解除因矢状径减小所致的椎管狭窄,也就不能重建脊柱的正常序列和恢复其基本生理功能。因此,复位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基础[2,7]。有学者认为解剖复位应被视为治疗腰椎滑脱症的常规目标[8],但也有人认为部分复位比较安全,解剖复位易导致神经根紧张[9,10]。
, 百拇医药
滑脱复位的优点[11]:(1)可恢复腰骶部的解剖位置和腰骶角,明显减少L5在骶骨上的滑移剪力,增加了椎体间的稳定性,从而避免假关节形成或滑脱继续加重。(2)可发挥内固定的可靠作用,保证植骨融合。(3)恢复脊柱的正常序列,使脊柱生物力学和生理功能正常化。(4)可较彻底地解除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受压症状。
随着脊柱内固定器械的发展,应用各种复位与内固定器械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报道很多,诸如哈氏棒、RF、Steffee、Dick、Roy-Camelle、Zielke、CD及SOCON等内固定系统。近年又相继出现了不少新设计的内固定器械并已应用于临床,如角度螺钉加推拉力螺钉(RF-Ⅱ系统)[4、12]、槽式椎弓根钢板系统[13]、改良Dick器械[4,12]、“U”型棒椎弓根螺钉[15]、Schollner骶骨钢板系统[16]、Edward内固定装置等[17]。可见凡是具有向后提拉力的单节段或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都可应用,其原理基本相似。对Ⅴ度腰椎滑脱则采用L5滑移椎体切除术,L4复位固定至骶骨上融合(Gaines手术)[18]。内固定器不仅使重度滑脱的腰椎得以复位,而且在手术后的一段时间内对维持脊柱稳定、防止再滑脱起到了关键作用,并能保证和促进植骨的牢固融合,从而明显地提高了融合率[5]。
, 百拇医药
(三)植骨融合术
植骨融合是保持脊柱长期稳定的根本方法。植骨方法很多,可分后路椎板间植骨或“H”状植骨、峡部不连的直接植骨、侧后方横突间植骨及前或后路椎体间植骨等。对于重度腰椎滑脱症患者,一般均需先行减压、切除椎板和关节突,故不适宜行椎板或峡部植骨融合术,应以椎体间植骨为宜。其优点为[3]:(1)由于椎体和椎间盘承受腰椎的大部分载荷,故椎体间植骨使腰椎的稳定性更佳。(2)椎体间接触面积大,提供了较为理想的植骨床。(3)可恢复椎间隙高度,扩大椎间孔,因而有利于神经根减压。有学者主张椎体间植骨与侧后方横突间植骨同时进行[19,20]。文献报道,应用椎间植骨融合器(BAK)或钛钢螺纹融合器(TFC)可增大和维持椎间隙和椎间孔高度,有利于植骨的融合[4,21]。
三、手术疗效
关于重度腰椎滑脱症手术治疗的文献报道较多,笔者将近年有随访结果的7篇文献摘录如下:
, http://www.100md.com
(一)邹德威等[4]报告了26例重度腰椎滑脱症患者,其中Ⅲ度14例、Ⅳ度10例、Ⅴ度2例。对24例Ⅲ度及Ⅳ度者采用后路双侧关节突及椎板切除彻底减压,行RF-Ⅱ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固定及椎体间植骨融合术。2例Ⅴ度者切除L5滑移的椎体,二期L4~S1复位内固定及椎体间植骨融合。随访18个月,全部获解剖复位,除1例术后出现暂时性神经根牵拉症状外,其余均未发生神经功能恶化。结果评定:优6例,良18例,优良率为92%。
(二)Fabris等[22](意)报告了12例青少年腰椎滑脱症病例,平均滑脱率为70.4%±8.8%。行松动峡部切除及椎间盘摘除,滑脱的椎体以器械牵拉解剖复位、椎弓根螺钉固定及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随访6~24个月,全部获骨性融合,滑脱矫正率为79.5%±7.0%,无一例发生术中或术后并发症。术前腰痛及蹒跚步态等症状随访时均消失。
(三)Halm等[16](德)报告的61例患者,平均年龄18岁。使用Schollner骶骨钢板复位固定系统,其中48例获10年随访,术前平均滑脱66%,术后平均矫正至31%,矢状面旋转矫正率达70%。有5例L5神经根压迫症状未改善,其余患者均消失;5例术后形成假关节,其中4例再次手术。随访时75%的患者腰痛消失,22.9%腰痛症状明显改善。在随访的48例中47例手术疗效满意。
, http://www.100md.com
(四)Hu等[17](美)报告16例Ⅲ度以上腰椎滑脱症病例,平均年龄20岁。使用Edward脊柱内固定系统行后方减压及复位固定。术前平均滑脱89%,滑脱角为50°,术后平均滑脱减至29%,滑脱角减至24°。其中有4例患者发生内固定金属部件问题,再次手术修正。平均随访3.8年,优10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为93.8%。
(五)O'Brien等[23](英)报告了22例重度腰椎滑脱症病例,先行后方减压,术中行伸展位缓慢复位及内固定,前路椎体间植骨。22例中20例复位满意,随访10年,仅2例术后仍存在神经症状及轻度踝关节背屈功能减弱。
(六)Boos等[19](瑞士)报告重度滑脱症患者10例,其中Ⅲ度6例,Ⅴ度4例,平均随访时间56个月。术前平均滑脱78.5%,行滑脱部分复位后平均减至39.6%,滑脱角由平均43°减至平均17°。4例Ⅴ度滑脱者,行复位及椎体间和后外侧联合植骨融合,获骨性融合,复位稳固。6例Ⅲ度滑脱者,行复位内固定及后外侧植骨术,但有5例植骨失败,其中4例再次手术,改用椎弓根螺钉复位及内固定,椎体间与后外侧联合植骨,最后获骨性融合。疼痛症状缓解。
, 百拇医药
(七)Lehmer等[18](美)报告的16例Ⅴ度腰椎滑脱症病例,均行二期Gaines手术,平均年龄24岁,平均随访时间3.9年。患者术前均有严重的腰痛、神经根压迫症状、脊柱畸形。16例中10例(63%)有神经缺陷(neurologic deficit),其中3例为马尾神经综合征、1例为足下垂。术后12例出现早期神经缺陷,其中7例术前原有神经缺陷,这7例在随访时4例症状无改善,3例尚在恢复中。3例马尾神经综合征患者术后均恢复,1例足下垂未改善。其余患者术后早期神经症状于1年内恢复。患者调查表显示腰部疼痛、功能与外表均有明显改善,疗效满意。
虽然上述文献所报道的疗效均较好,但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术后并发症,如因滑脱复位造成的神经根牵拉症状或踝关节背屈肌力减退;因内固定器金属部件问题导致再次手术修正;植骨后形成假关节或发生再滑脱等。如何进一步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仍是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今后研究的重点。
关于青少年重度腰椎滑脱症,近年报道采用原位植骨融合术取得了较显著的疗效,如Ishikawa等[24]对14例重度腰椎滑脱症的青少年患者施行后外侧原位植骨融合术,对有神经症状者同时减压。随访时全部获骨性融合,滑脱无加重。芬兰Poussa等[25]比较了两组不同的手术方法:一组11例应用椎弓根螺钉系统进行复位内固定,前路椎体间植骨及后路椎板植骨;另一组11例行单纯原位植骨融合。结果显示,两组功能试验和症状改善情况相似,疼痛消失,主观评价良好,但复位组手术时间长、失血量大、并发症较多。由此可见原位植骨融合术适用于青少年重度腰椎滑脱症。
, 百拇医药
四、手术治疗的发展趋势
尽管重度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治疗,仍是目前脊柱外科尚待改进的课题,但是,近年的临床研究结果还是令人鼓舞的。笔者试将各家比较相似的手术方法和步骤综合整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重度腰椎滑脱症手术治疗的基本概况。
(一)后路椎板切除,可加行关节突切除,神经根充分减压。
(二)使用合理、坚强的内固定器系统,对滑脱椎体进行复位,争取达到解剖复位或部分复位,以恢复脊柱的正常生理解剖序列。
(三)行单脊柱功能单位或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保持内固定器系统的稳定、牢固与可靠。
(四)前路或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或加侧后方横突间植骨融合术。
(五)对Ⅴ度腰椎滑脱症患者,可行一期或分期L5滑脱椎体切除,L4复位固定至骶骨上,行椎体间植骨融合术。
, http://www.100md.com
参 考 文 献
1,Edmonson AS, Crenshaw AH. Campbell's operative orthopedics. 6th ed. London: CV Mosby Company, 1980. 2078.
2,胥少汀.腰椎峡部裂与脊椎滑脱.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4,1:103-105.
3,唐天驷,钱忠来.腰椎崩裂和滑脱症.中华骨科杂志,1997,17:5-7.
4,邹德威,海涌,马华松,等.重度腰椎滑脱的治疗.中华骨科杂志,1998,18:259-262.
5,洪天禄,唐天驷,董天华.节段性不稳在脊椎滑脱症外科治疗中的临床意义.中华骨科杂志,1996,16:412-414.
, http://www.100md.com
6,洪天禄,崔同海,陈浩,等.脊椎滑脱症外科治疗(附37例报告).中华骨科杂志,1993,13:31-33.
7,张功林,葛宝丰,张军华,等.腰椎峡部不连伴滑脱手术治疗26例报告.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8,5:502-503.
8,Hohmann F, Sturz H. Differential indications for lumbosacral fusion and reposition operation in spondylolisthesis. Orthopade,1997,26:781- 789.
9,Kluger P, Weidt F, Puhl W. Spondylolisthesis and pseudospondylolisthesis: treatment by segmental reposition and interbody fusion with fixateur interne. Orthopade, 1997,26:790- 795.
, http://www.100md.com
10,Petraco DM, Spivak JM, Cappadona JG, et al. An anatomic evaluation of L5 nerve stretch in spondylolisthesis reduction. Spine,1996,21: 1133- 1138.
11,杨维权,贾连顺.腰椎椎弓峡部损伤的研究进展.颈腰痛杂志,1994,15:244-246.
12,邹德威,海涌,马华松,等.角度螺钉加推拉力螺钉经椎弓根矫正脊柱滑脱.中华外科杂志,1994,32:451-454.
13,张效良,陆庄樵,李克坤.应用槽式椎弓根钢板整复脊椎滑脱症.中华骨科杂志,1993,13:34-36.
14,侯树勋,史亚民,刘汝落,等.腰椎滑脱复位固定器的设计与应用.中华骨科杂志,1996,16:747-749.
, 百拇医药
15,王春,王以进,郭卫忠,等.“U”型棒椎弓根钉的生物力学实验与临床应用.颈腰痛杂志,1998,19:162-165.
16,Halm H, Castro WH, Liljenqvist U, et al. Long- term results of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spondylolisthesis using Schollner' s sacral plate (Review). Z Orthop Ihre Grenzgeb, 1996,134:219- 225.
17,Hu SS, Bradford DS, Transfeldt EE, et al. Reduction of high- grade spondylolisthesis using Edwards instrumentation. Spine, 1996, 21:367- 371.
, 百拇医药
18,Lehmer SM, Steffee AD, Gaines RW Jr. Treatment of L5-S1 spondyloptosis by staged L5 resection with reduction and fusion of L4 onto S 1(Gaines procedure). Spine, 1994, 19: 1916- 1925.
19,Boos N, Marchesi D, Zuber K, et al. Treatment of severe spondylolisthesis by reduction and pedicular fixation: a 4- 6 year follow-up study. Spine, 1993,18:1655- 1661.
20,Metz- Stavenhagen P, Sambale R, Volpel HJ, et al. Treatment of spondylolisthesis. Operation in situ or repositioning spondylodesis. Orthopade,1997,26:796- 803.
, 百拇医药
21,李瑞明,姜延洲,杨传铎,等.钛钢螺纹椎体融合器(TFC)在脊柱疾病中的应用研究.中华骨科杂志,1998,18:263-265.
22,Fabris DA, Costantini S, Nena U. Surgical treatment of severe L5-S1 spondylolisthesi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results of intraoperative reduction, posterior interbody fusion, and segmental pedicle fixation. Spine,1996,21:728- 733.
23,O'Brien JP, Mehdian H, Jaffray D. Reduction of severe lumbosacral spondylolisthesis: a report of 22 cases with a ten- year follow- up period. Clin Orthop, 1994,(300):64- 69.
, 百拇医药
24,Ishikawa S, Kumar SJ, Torres BC. Surgical treatment of dysplastic spondylolisthesis: results after in situ fusion. Spine, 1994,19:1691- 1696.
25,Poussa M,Schlenzka D, Seitsalo S, et al. Surgical treatment of severe isthmic spondylolisthesis in adolescents: reduction or fusion in situ. Spine, 1993,18(7):894- 901.
(收稿日期:1998-09-12), http://www.100md.com
单位:233000安徽省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
关键词:
中华骨科杂志000508
1782年比利时医师Herbinlaux最先描述了L5在骶骨上向前滑移的病例,1854年Kilian将此症命名为腰椎滑脱症。如今,腰椎滑脱症已属骨科常见病之一,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5%[1]。
随着脊柱内固定技术的发展,对腰椎滑脱症的治疗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对重度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治疗仍存有争议,目前尚无肯定的手术方法。重度腰椎滑脱,是指滑脱移位大于50%,按Meyerding分度在Ⅲ度以上(滑脱50%~75%),包括Ⅳ度(滑脱75%~100%)及Ⅴ度(腰椎脱垂),滑脱的部位85%位于L5,其次为L4,偶见L3等,可并发椎管狭窄和椎间盘突出[2]。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慢性腰痛、脊柱畸形及特殊的蹒跚步态,若病情持续发展可出现下肢神经和马尾神经症状。近年来,有关手术治疗重度腰椎滑脱症的文献报道日益增多,其中有些报道疗效较为显著,笔者对此方面的临床研究进行文献综述,以供同道参考。
, 百拇医药
一、手术适应证
重度腰椎滑脱症手术治疗的对象主要为无或有腰痛症状、腰椎滑脱移位大于50%(Ⅲ度以上)的患者。其中包括尚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3],对伴有下肢神经或马尾神经压迫综合征的患者更应积极手术治疗。对年龄太大且无临床症状的Ⅲ度以上患者,可不手术。
二、手术目的与方法
对重度腰椎滑脱症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的目的是:解除神经压迫,矫正脊柱畸形和加强脊柱的稳定性。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方法很多,可归纳为:神经根减压、滑脱复位、内固定及植骨融合。
(一)神经根减压术
对重度腰椎滑脱症患者施行神经根减压务求完全彻底,邹德威等[4]提出,只有在行椎板减压的同时切除滑移平面双侧的上下关节突,方能达到充分减压目的。但这样可能破坏后柱结构,削弱脊柱稳定性,所以应联合施行脊柱融合术。充分减压不仅能彻底松解受压的神经根,而且还便于直视下对滑脱椎体进行复位,以免牵伸过度而造成神经损伤。
, 百拇医药
洪天禄等[5]经临床观察发现,腰椎滑脱症患者临床症状的轻重程度与腰椎节段性不稳有密切关系而与滑脱程度无平行关系。故提出术前应对腰椎滑脱症患者行脊柱屈曲、过伸X线检查,以了解因病变节段异常活动和滑移所致的神经根受压和牵拉程度,然后确定减压范围和重建滑移椎体的稳定位置。
(二)滑脱复位与内固定
Carpener早在1932年就已提出对腰椎滑脱症的复位治疗,但因当时器械不足和操作技术复杂而无法开展。传统的手术方法一直是以神经根减压和原位植骨融合为主,但治疗效果不甚理想,原位植骨融合的假关节形成率为18%~81%[6]。
对于腰椎滑脱症是否需要复位?能否达到解剖复位以及复位后出现的并发症等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脊柱外科争论的焦点。直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哈氏棒问世及70年代椎弓根螺钉应用于脊柱外科以后,方在器械和技术上对重度腰椎滑脱症的手术复位和固定提供了可行性,基本解决了能否复位的问题。但对是否需要复位的意见仍不统一。不主张复位者认为,解除腰椎滑脱症状的关键在于彻底减压和牢固融合,复位反而容易牵拉神经根导致并发症。但更多的学者则认为,脊柱滑移不稳是此症的主要病理解剖基础,特别是对重度滑脱患者而言,如果滑脱的椎体不复位,则无法解除因矢状径减小所致的椎管狭窄,也就不能重建脊柱的正常序列和恢复其基本生理功能。因此,复位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基础[2,7]。有学者认为解剖复位应被视为治疗腰椎滑脱症的常规目标[8],但也有人认为部分复位比较安全,解剖复位易导致神经根紧张[9,10]。
, 百拇医药
滑脱复位的优点[11]:(1)可恢复腰骶部的解剖位置和腰骶角,明显减少L5在骶骨上的滑移剪力,增加了椎体间的稳定性,从而避免假关节形成或滑脱继续加重。(2)可发挥内固定的可靠作用,保证植骨融合。(3)恢复脊柱的正常序列,使脊柱生物力学和生理功能正常化。(4)可较彻底地解除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受压症状。
随着脊柱内固定器械的发展,应用各种复位与内固定器械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报道很多,诸如哈氏棒、RF、Steffee、Dick、Roy-Camelle、Zielke、CD及SOCON等内固定系统。近年又相继出现了不少新设计的内固定器械并已应用于临床,如角度螺钉加推拉力螺钉(RF-Ⅱ系统)[4、12]、槽式椎弓根钢板系统[13]、改良Dick器械[4,12]、“U”型棒椎弓根螺钉[15]、Schollner骶骨钢板系统[16]、Edward内固定装置等[17]。可见凡是具有向后提拉力的单节段或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都可应用,其原理基本相似。对Ⅴ度腰椎滑脱则采用L5滑移椎体切除术,L4复位固定至骶骨上融合(Gaines手术)[18]。内固定器不仅使重度滑脱的腰椎得以复位,而且在手术后的一段时间内对维持脊柱稳定、防止再滑脱起到了关键作用,并能保证和促进植骨的牢固融合,从而明显地提高了融合率[5]。
, 百拇医药
(三)植骨融合术
植骨融合是保持脊柱长期稳定的根本方法。植骨方法很多,可分后路椎板间植骨或“H”状植骨、峡部不连的直接植骨、侧后方横突间植骨及前或后路椎体间植骨等。对于重度腰椎滑脱症患者,一般均需先行减压、切除椎板和关节突,故不适宜行椎板或峡部植骨融合术,应以椎体间植骨为宜。其优点为[3]:(1)由于椎体和椎间盘承受腰椎的大部分载荷,故椎体间植骨使腰椎的稳定性更佳。(2)椎体间接触面积大,提供了较为理想的植骨床。(3)可恢复椎间隙高度,扩大椎间孔,因而有利于神经根减压。有学者主张椎体间植骨与侧后方横突间植骨同时进行[19,20]。文献报道,应用椎间植骨融合器(BAK)或钛钢螺纹融合器(TFC)可增大和维持椎间隙和椎间孔高度,有利于植骨的融合[4,21]。
三、手术疗效
关于重度腰椎滑脱症手术治疗的文献报道较多,笔者将近年有随访结果的7篇文献摘录如下:
, http://www.100md.com
(一)邹德威等[4]报告了26例重度腰椎滑脱症患者,其中Ⅲ度14例、Ⅳ度10例、Ⅴ度2例。对24例Ⅲ度及Ⅳ度者采用后路双侧关节突及椎板切除彻底减压,行RF-Ⅱ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固定及椎体间植骨融合术。2例Ⅴ度者切除L5滑移的椎体,二期L4~S1复位内固定及椎体间植骨融合。随访18个月,全部获解剖复位,除1例术后出现暂时性神经根牵拉症状外,其余均未发生神经功能恶化。结果评定:优6例,良18例,优良率为92%。
(二)Fabris等[22](意)报告了12例青少年腰椎滑脱症病例,平均滑脱率为70.4%±8.8%。行松动峡部切除及椎间盘摘除,滑脱的椎体以器械牵拉解剖复位、椎弓根螺钉固定及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随访6~24个月,全部获骨性融合,滑脱矫正率为79.5%±7.0%,无一例发生术中或术后并发症。术前腰痛及蹒跚步态等症状随访时均消失。
(三)Halm等[16](德)报告的61例患者,平均年龄18岁。使用Schollner骶骨钢板复位固定系统,其中48例获10年随访,术前平均滑脱66%,术后平均矫正至31%,矢状面旋转矫正率达70%。有5例L5神经根压迫症状未改善,其余患者均消失;5例术后形成假关节,其中4例再次手术。随访时75%的患者腰痛消失,22.9%腰痛症状明显改善。在随访的48例中47例手术疗效满意。
, http://www.100md.com
(四)Hu等[17](美)报告16例Ⅲ度以上腰椎滑脱症病例,平均年龄20岁。使用Edward脊柱内固定系统行后方减压及复位固定。术前平均滑脱89%,滑脱角为50°,术后平均滑脱减至29%,滑脱角减至24°。其中有4例患者发生内固定金属部件问题,再次手术修正。平均随访3.8年,优10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为93.8%。
(五)O'Brien等[23](英)报告了22例重度腰椎滑脱症病例,先行后方减压,术中行伸展位缓慢复位及内固定,前路椎体间植骨。22例中20例复位满意,随访10年,仅2例术后仍存在神经症状及轻度踝关节背屈功能减弱。
(六)Boos等[19](瑞士)报告重度滑脱症患者10例,其中Ⅲ度6例,Ⅴ度4例,平均随访时间56个月。术前平均滑脱78.5%,行滑脱部分复位后平均减至39.6%,滑脱角由平均43°减至平均17°。4例Ⅴ度滑脱者,行复位及椎体间和后外侧联合植骨融合,获骨性融合,复位稳固。6例Ⅲ度滑脱者,行复位内固定及后外侧植骨术,但有5例植骨失败,其中4例再次手术,改用椎弓根螺钉复位及内固定,椎体间与后外侧联合植骨,最后获骨性融合。疼痛症状缓解。
, 百拇医药
(七)Lehmer等[18](美)报告的16例Ⅴ度腰椎滑脱症病例,均行二期Gaines手术,平均年龄24岁,平均随访时间3.9年。患者术前均有严重的腰痛、神经根压迫症状、脊柱畸形。16例中10例(63%)有神经缺陷(neurologic deficit),其中3例为马尾神经综合征、1例为足下垂。术后12例出现早期神经缺陷,其中7例术前原有神经缺陷,这7例在随访时4例症状无改善,3例尚在恢复中。3例马尾神经综合征患者术后均恢复,1例足下垂未改善。其余患者术后早期神经症状于1年内恢复。患者调查表显示腰部疼痛、功能与外表均有明显改善,疗效满意。
虽然上述文献所报道的疗效均较好,但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术后并发症,如因滑脱复位造成的神经根牵拉症状或踝关节背屈肌力减退;因内固定器金属部件问题导致再次手术修正;植骨后形成假关节或发生再滑脱等。如何进一步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仍是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今后研究的重点。
关于青少年重度腰椎滑脱症,近年报道采用原位植骨融合术取得了较显著的疗效,如Ishikawa等[24]对14例重度腰椎滑脱症的青少年患者施行后外侧原位植骨融合术,对有神经症状者同时减压。随访时全部获骨性融合,滑脱无加重。芬兰Poussa等[25]比较了两组不同的手术方法:一组11例应用椎弓根螺钉系统进行复位内固定,前路椎体间植骨及后路椎板植骨;另一组11例行单纯原位植骨融合。结果显示,两组功能试验和症状改善情况相似,疼痛消失,主观评价良好,但复位组手术时间长、失血量大、并发症较多。由此可见原位植骨融合术适用于青少年重度腰椎滑脱症。
, 百拇医药
四、手术治疗的发展趋势
尽管重度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治疗,仍是目前脊柱外科尚待改进的课题,但是,近年的临床研究结果还是令人鼓舞的。笔者试将各家比较相似的手术方法和步骤综合整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重度腰椎滑脱症手术治疗的基本概况。
(一)后路椎板切除,可加行关节突切除,神经根充分减压。
(二)使用合理、坚强的内固定器系统,对滑脱椎体进行复位,争取达到解剖复位或部分复位,以恢复脊柱的正常生理解剖序列。
(三)行单脊柱功能单位或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保持内固定器系统的稳定、牢固与可靠。
(四)前路或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或加侧后方横突间植骨融合术。
(五)对Ⅴ度腰椎滑脱症患者,可行一期或分期L5滑脱椎体切除,L4复位固定至骶骨上,行椎体间植骨融合术。
, http://www.100md.com
参 考 文 献
1,Edmonson AS, Crenshaw AH. Campbell's operative orthopedics. 6th ed. London: CV Mosby Company, 1980. 2078.
2,胥少汀.腰椎峡部裂与脊椎滑脱.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4,1:103-105.
3,唐天驷,钱忠来.腰椎崩裂和滑脱症.中华骨科杂志,1997,17:5-7.
4,邹德威,海涌,马华松,等.重度腰椎滑脱的治疗.中华骨科杂志,1998,18:259-262.
5,洪天禄,唐天驷,董天华.节段性不稳在脊椎滑脱症外科治疗中的临床意义.中华骨科杂志,1996,16:412-414.
, http://www.100md.com
6,洪天禄,崔同海,陈浩,等.脊椎滑脱症外科治疗(附37例报告).中华骨科杂志,1993,13:31-33.
7,张功林,葛宝丰,张军华,等.腰椎峡部不连伴滑脱手术治疗26例报告.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8,5:502-503.
8,Hohmann F, Sturz H. Differential indications for lumbosacral fusion and reposition operation in spondylolisthesis. Orthopade,1997,26:781- 789.
9,Kluger P, Weidt F, Puhl W. Spondylolisthesis and pseudospondylolisthesis: treatment by segmental reposition and interbody fusion with fixateur interne. Orthopade, 1997,26:790- 795.
, http://www.100md.com
10,Petraco DM, Spivak JM, Cappadona JG, et al. An anatomic evaluation of L5 nerve stretch in spondylolisthesis reduction. Spine,1996,21: 1133- 1138.
11,杨维权,贾连顺.腰椎椎弓峡部损伤的研究进展.颈腰痛杂志,1994,15:244-246.
12,邹德威,海涌,马华松,等.角度螺钉加推拉力螺钉经椎弓根矫正脊柱滑脱.中华外科杂志,1994,32:451-454.
13,张效良,陆庄樵,李克坤.应用槽式椎弓根钢板整复脊椎滑脱症.中华骨科杂志,1993,13:34-36.
14,侯树勋,史亚民,刘汝落,等.腰椎滑脱复位固定器的设计与应用.中华骨科杂志,1996,16:747-749.
, 百拇医药
15,王春,王以进,郭卫忠,等.“U”型棒椎弓根钉的生物力学实验与临床应用.颈腰痛杂志,1998,19:162-165.
16,Halm H, Castro WH, Liljenqvist U, et al. Long- term results of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spondylolisthesis using Schollner' s sacral plate (Review). Z Orthop Ihre Grenzgeb, 1996,134:219- 225.
17,Hu SS, Bradford DS, Transfeldt EE, et al. Reduction of high- grade spondylolisthesis using Edwards instrumentation. Spine, 1996, 21:367- 371.
, 百拇医药
18,Lehmer SM, Steffee AD, Gaines RW Jr. Treatment of L5-S1 spondyloptosis by staged L5 resection with reduction and fusion of L4 onto S 1(Gaines procedure). Spine, 1994, 19: 1916- 1925.
19,Boos N, Marchesi D, Zuber K, et al. Treatment of severe spondylolisthesis by reduction and pedicular fixation: a 4- 6 year follow-up study. Spine, 1993,18:1655- 1661.
20,Metz- Stavenhagen P, Sambale R, Volpel HJ, et al. Treatment of spondylolisthesis. Operation in situ or repositioning spondylodesis. Orthopade,1997,26:796- 803.
, 百拇医药
21,李瑞明,姜延洲,杨传铎,等.钛钢螺纹椎体融合器(TFC)在脊柱疾病中的应用研究.中华骨科杂志,1998,18:263-265.
22,Fabris DA, Costantini S, Nena U. Surgical treatment of severe L5-S1 spondylolisthesi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results of intraoperative reduction, posterior interbody fusion, and segmental pedicle fixation. Spine,1996,21:728- 733.
23,O'Brien JP, Mehdian H, Jaffray D. Reduction of severe lumbosacral spondylolisthesis: a report of 22 cases with a ten- year follow- up period. Clin Orthop, 1994,(300):64- 69.
, 百拇医药
24,Ishikawa S, Kumar SJ, Torres BC. Surgical treatment of dysplastic spondylolisthesis: results after in situ fusion. Spine, 1994,19:1691- 1696.
25,Poussa M,Schlenzka D, Seitsalo S, et al. Surgical treatment of severe isthmic spondylolisthesis in adolescents: reduction or fusion in situ. Spine, 1993,18(7):894- 901.
(收稿日期:1998-09-12),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