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 2000年第5期
编号:10233949
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并发急性肺栓塞和右股深静脉血栓各1例
http://www.100md.com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00年第5期
     作者:惠海鹏 许顶立 侯玉清 翁昌鸿 郭志刚 刘伊丽

    单位:第一军医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心内科 广州,510515

    关键词: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000523 例1 女,67岁。因反复心绞痛7个月于1998年10月29日入院。既往体健,无外伤手术史和家族遗传病史。体检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心肌缺血;超声心动图示左室舒张顺应性减退;静息状态心脏ECT示左室面积大小正常,可疑左室侧下壁中后段心肌缺血;平板运动阳性;胸部平片未见异常。11月5日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示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考虑此患者为X综合征。术后一般情况良好,足背动脉搏动良好。次日患者到卫生间小便后,诉胸闷、右侧胸痛。体检:表情痛苦,血压90/60 mmHg(1 mmHg=0.133 kPa),呼吸尚平稳,心率100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音,四肢肢端温暖。急查心肌酶谱:除肌酸激酶稍高(222 u/L)外,余正常;肌钙蛋白T阴性;D-二聚体为1.5 μg/ml(正常值<0.5 μg/ml);血气分析示Ⅰ型呼吸衰竭;周围静脉压升至1.91 kPa。心电图示电轴右偏,SI.QⅢ.TⅢ;超声心动图示右室腔增大,右室游离壁运动异常,三尖瓣反流。初步诊断为急性肺栓塞,即予肝素抗凝。紧急行右心导管和肺动脉造影术,术中测肺动脉、右室收缩压为36~37 mmHg,右房压为14 mmHg;肺动脉造影示左下肺动脉栓塞,即予尿激酶溶栓。术后巴米尔、力抗栓、低分子肝素等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复查心电图:标Ⅲ导联已无q波;超声心动图示心内结构大致正常,较11月6日好转。病情稳定后出院。
, http://www.100md.com
    例2 女,52岁。因反复胸前区闷痛5年,加重20 d于1999年4月6日入院。既往体健,无外伤手术史和家族遗传病史。体检:除心尖部闻及柔和收缩期杂音外,余未见异常。心电图示急性前壁、高侧壁心肌梗死;胸部平片未见异常;超声心动图示①前间壁心肌梗死,②二尖瓣反流,③左心功能减退(EF=44%)。4月13日冠状动脉造影示左前降支约95%狭窄,左回旋支约30%狭窄,左室前壁和心尖部室壁运动减弱;即行LAD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术后血流TIMI Ⅲ级。术前予巴米尔0.25 g/d、力抗栓0.25 g/d,术后巴米尔0.5 g/d、力抗栓0.5 g/d、低分子肝素0.8ml/d皮下注射,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患者总胆固醇8.1 mmol/L,甘油三酯3.88 mmol/L,予普拉固、脉适宝降酯。术后15 h拔除鞘管,右下肢制动24 h,因拔除鞘管后患者一度出现低血压而持续静脉滴注多巴胺,故未能下床活动,但有床上肢体运动。4月18日患者右小腿内侧出现索条状红肿,局部皮温升高,考虑为血栓性浅静脉炎,嘱患肢抬高制动,局部湿敷;双下肢血管多普勒检查示右股深静脉血栓形成(不完全栓塞),遂延长使用低分子肝素至术后第13天,并加用华法令抗凝。4月28日经复查双下肢血管,未见血栓。

    讨论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①静脉血流淤滞,②静脉壁损伤,③血流高凝状态。由以上2例,可得到如下启示:①冠状动脉造影术或PTCA后患者述胸闷、胸痛时,不但要考虑再梗或另一部位梗死,还要注意排除肺栓塞。②术后发现血栓性浅静脉炎时,要警惕是否有深静脉血栓形成。③发现问题时,积极早期治疗,溶栓抗凝等。④术后尽早下床活动,若不能下床,鼓励患者在床上多做下肢主动运动,并做深呼吸和咳嗽动作,必要时可穿弹力加压长统袜;纠正血液高凝状态;保持大小便通畅,防止用力排便时使下肢血栓突然脱落引起肺栓塞。

    (收稿 1999-10-20),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