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于脾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一例
作者:原成英
单位:030012 太原,山西省人民医院
关键词:
中华血液学杂志000522 患者,女,42岁。因发热1月余,于1995年6月15日入院。患者于1个月前出现发热,体温高达38℃,每天下午6:00~7:00开始,持续3~4h后自行消退。发热时伴有心悸、多汗,但无寒战。入院5d前体温高达40℃,并出现寒战、干咳及头昏。入院查体:体温39℃,脉率10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90/68mmHg(1mmHg=0.133kPa)。神志清,自由体位。皮肤粘膜未见黄染及出血点,无肝掌、蜘蛛痣。在双颌下、颈部两侧、双腹股沟及左腋下可触及蚕豆大小的淋巴结。左侧扁桃体Ⅰ度肿大,无脓点。心、肺无异常。腹软,无压痛,肝未触及。脾在左肋缘下3cm,双下肢无水肿。入院后检查:肝、肾功能正常。血常规:Hb 83g/L,WBC 2.4×109/L,BPC 75×109/L。白细胞分类:杆状核细胞0.08,分叶核细胞0.59,淋巴细胞0.20,单核细胞0.07,嗜酸细胞0.05。计数100个白细胞中见到晚幼红细胞1个。骨髓象:组织细胞增多。骨髓活检:早期骨髓纤维化。抗核抗体、狼疮细胞均阴性。血沉52mm/1h。PCR检查结核菌DNA阴性。颈部淋巴结活检:无异常发现。给予抗生素治疗,体温未能降为正常,10d后,患者突然出现腹上区疼痛,不能左侧卧位,脾脏增大,A、B、C三线分别为4cm、8cm、-2cm,有触痛及叩击痛,肝未触及。B超提示:脾多发性囊性病变,脾脓肿,最大者为3.5cm×3.6cm×2.6cm。1周后复查脓肿有增多增大趋势。CT检查示:脾大、脾脏可见多发低密度灶,诊断为多发性脾脓肿。肝、胆、胰、肾无异常。为进一步明确诊断行脾切除术。术中见腹腔有少量淡黄色液体,脾脏巨大,约18cm×16cm×12cm,表面紫黑色、棕红色、黄色相间,上极有脾裂,并弯向左侧。未见副脾。术后脾脏病理检查下极有一大的脓腔,经培养未见细菌生长。组织学诊断:脾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性,浆细胞型,Ⅳ期。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法):细胞(+),T细胞(-),LCA(白细胞相关抗原)(+),EMA(表皮膜抗原)(-)。
该患者在脾切除术后不久,头颅CT检查发现颅骨有破坏。接受化疗,约1年半死亡。
(收稿日期:1999-07-12), 百拇医药
单位:030012 太原,山西省人民医院
关键词:
中华血液学杂志000522 患者,女,42岁。因发热1月余,于1995年6月15日入院。患者于1个月前出现发热,体温高达38℃,每天下午6:00~7:00开始,持续3~4h后自行消退。发热时伴有心悸、多汗,但无寒战。入院5d前体温高达40℃,并出现寒战、干咳及头昏。入院查体:体温39℃,脉率10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90/68mmHg(1mmHg=0.133kPa)。神志清,自由体位。皮肤粘膜未见黄染及出血点,无肝掌、蜘蛛痣。在双颌下、颈部两侧、双腹股沟及左腋下可触及蚕豆大小的淋巴结。左侧扁桃体Ⅰ度肿大,无脓点。心、肺无异常。腹软,无压痛,肝未触及。脾在左肋缘下3cm,双下肢无水肿。入院后检查:肝、肾功能正常。血常规:Hb 83g/L,WBC 2.4×109/L,BPC 75×109/L。白细胞分类:杆状核细胞0.08,分叶核细胞0.59,淋巴细胞0.20,单核细胞0.07,嗜酸细胞0.05。计数100个白细胞中见到晚幼红细胞1个。骨髓象:组织细胞增多。骨髓活检:早期骨髓纤维化。抗核抗体、狼疮细胞均阴性。血沉52mm/1h。PCR检查结核菌DNA阴性。颈部淋巴结活检:无异常发现。给予抗生素治疗,体温未能降为正常,10d后,患者突然出现腹上区疼痛,不能左侧卧位,脾脏增大,A、B、C三线分别为4cm、8cm、-2cm,有触痛及叩击痛,肝未触及。B超提示:脾多发性囊性病变,脾脓肿,最大者为3.5cm×3.6cm×2.6cm。1周后复查脓肿有增多增大趋势。CT检查示:脾大、脾脏可见多发低密度灶,诊断为多发性脾脓肿。肝、胆、胰、肾无异常。为进一步明确诊断行脾切除术。术中见腹腔有少量淡黄色液体,脾脏巨大,约18cm×16cm×12cm,表面紫黑色、棕红色、黄色相间,上极有脾裂,并弯向左侧。未见副脾。术后脾脏病理检查下极有一大的脓腔,经培养未见细菌生长。组织学诊断:脾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性,浆细胞型,Ⅳ期。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法):细胞(+),T细胞(-),LCA(白细胞相关抗原)(+),EMA(表皮膜抗原)(-)。
该患者在脾切除术后不久,头颅CT检查发现颅骨有破坏。接受化疗,约1年半死亡。
(收稿日期:1999-07-12),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