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北京医学》 > 2000年第6期
编号:10208634
肝结核误诊一例分析
http://www.100md.com 《北京医学》 2000年第6期
     作者:王 巍 王安生 林明贵 丹子军 张 轁

    单位:(解放军第309医院结核科邮政编码 100091

    关键词:

    北京医学000631 患者,男,29岁。因发热、咳嗽5天,巩膜皮肤黄染4天入院。原有呕血、黑便史。查体:体温37.4℃,呼吸20次。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啰音。肝上界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肋下未触及。肝区轻叩痛。脾肋下2cm,质中,无叩痛。移动性浊音(-)。大便、尿常规正常。血常规:WBC 1.5×109/L,肝功能:ALT 280.8 U/L,AST 418.10 U/L,TTT 3.9 U,BIL-T 157.20 μmol/L,BIL-D 140.00 μmol/L,TP 57.6 g/L ALB 36.2 g/L,ALP 508 U/L,GGT 5 043 U/L,LDH-L 420 U/L。乙肝五项指标:HBsAg(+)、HBsAb(-)、HBeAg(+)、HBeAb(-) HBcAb(-)。血清结明试验(+)、ICT-TB卡(+)。X线胸片见右肺上、中、下野散在斑片、斑点状阴影,密度不均,边缘模糊。双肋膈角锐利,肺门影不大。腹部B超示肝左叶变钝,肝内粗点状回声,门脉主干1.7cm。脾厚5.5cm,点状回声分布不均。下腹肠袢间可见5.4cm液性暗区。入院时诊断:右肺继发性肺结核,慢性乙型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给于泰特,凯西莱,菌栀黄等以保肝、降酶、退黄,给予乙胺丁醇、链霉素、优福宁等抗结核治疗及对症处理。病人病情进一步发展,持续高热,不能进食,呕吐,肝区疼痛明显。为进一步明确诊断。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病理报告为粟粒型肝结核。随后调整了抗结核用药,病人病情逐渐缓解,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肝功能进一步改善。出院后继续抗结核治疗,近日随访复查,病人情况良好。

    讨 论

    肝结核并非罕见,约占全部结核病的1.2%,慢性结核病尸检其发现率可达90%以上。结核杆菌经血循环播散到肝脏是主要的感染途径。病理类型主要有两种:粟粒型肝结核和局灶型肝结核,以前者为多。肝结核中青年多见,临床症状多样,缺乏特异性。归纳起来有结核中毒症状、消化道疾病的症状、肝区疼痛、触痛、叩痛和肝损害的实验室表现。肝脏B超、腹部CT、DSA等能发现肝内病灶,但非特异,只能起辅助诊断作用。肝组织活检有确诊价值。该例入院时未能及时做出诊断,主要原因是满足了肺结核的诊断,对肺结核可合并肝结核认识不足;病人有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病史干扰了诊断方向。我们认为下列几点有助于肝结核的诊断:①长期不明原因发热,有活动性肝外结核病或密切接触史;②有结核中毒症状;③右上腹痛和其他消化道症状;④血结明试验和ICT-TB卡阳性;⑤抗结核治疗有效;⑥必要时做肝活组织检查。肝结核的死亡率约15%~42%,但早期正确的抗结核治疗仍有良好的疗效。即使原有肝病,若给予合理的抗结核治疗和保肝治疗,仍能在不加剧肝功能损害的前提下,较满意地治疗肝结核并取得较好的疗效。

    (收稿:1999-08-16 修回:1999-10-08),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