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北京医学》 > 2000年第6期
编号:10208648
小儿伤寒52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北京医学》 2000年第6期
     作者:杜 娟

    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邮政编码 222023

    关键词:

    北京医学000620 我科自1994~1999年共收治小儿伤寒52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男30例,女22例;发病年龄最小2岁,~3岁3例(5.7%)。~6岁7例(13.4%),7~14岁42例(80.7%);来自农村者48例,城郊4例;有明确饮用生水或食用河螺的14例。发病季节:夏秋季22例,冬春季30例。

    2.临床资料

    52例患儿均有发热,表现为稽留热10例(19%),弛张热12例(23%),不规则热30例(58%);有咳嗽、流涕、咽痛等呼吸道症状20例;消化道症状:腹痛3例,呕吐8例,腹泻6例,便秘5例。并发肝肿大27例,脾肿大5例,肺部口 罗音4例,心音低钝4例,早搏1例。其他表现:关节痛1例,肉眼血尿1例。实验室检查:血肥达反应:O>1∶80、H>1∶160者49例(94%);血培养6例,伤寒杆菌生长2例。血白细胞计数<4×109/L 12例(23%),>10×109/L 2例(3.8%),嗜酸细胞计数为O者42例(80.7%);胸片示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者19例(36.5%);ALT 10/12例升高;心电图4/6例异常,示心动过速或T波低平或早搏;血尿并蛋白尿1例。并发症依次为: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伤寒性肾炎、骨关节炎。其中2个器官同时损害者3例,3个器官损害的1例。

    讨 论

    分析52例小儿伤寒有如下特点:①发病季节:不仅多发于夏秋季,本组有30例发生于冬春季节;②热型以不规则热、弛张热为多,而稽留热占少数;③临床表现往往在发热的基础上出现咽痛、咳嗽、流涕等呼吸道或呕吐、腹胀、便秘等消化道症状;④相对缓脉及表情淡漠等症状极少。小儿伤寒的临床特点由于典型症状的减少而增加了早期诊断的困难性,尤其在非夏秋季节发病的散发病例诊断更为困难,而伤寒能否早期确诊和治疗及时与否对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十分重要。我们的体会是,如果发热超过1周,无论其他表现如何,均应考虑伤寒的可能性(特别是来自农村的患儿),应动态观察肝脾的变化,肝肿大是小儿伤寒极有意义的诊断体征,结合血培养或血肥达反应可及时给予确诊。

    本组伤寒并发症前三位是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曾有报道在伤寒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中培养到伤寒杆菌,故考虑呼吸道感染不仅是并发症,还可能与伤寒杆菌直接侵入呼吸道有关。肝脏肿大者有27例,占51.9%,ALT 10/12升高,故对伤寒患儿应注意查肝功能并做保肝治疗。有条件的单位应对伤塞患儿做心脏方面检查,以便及时给予保护措施。本组患儿所有的并发症在治疗原发病基础上均给予相应的治疗,并发症随之好转,无后遗症发生。

    本组患儿仅有4例出现二个或二个以上脏器功能损害,与李氏报告的57%多脏器损害相差较大,可能与本组治疗上早期使用有效抗生素有关。在抗生素的选择上,我们以喹诺酮类加氨苄青霉素或丁胺卡那药物为主,规范用药疗程。我们认为,喹诺酮治疗伤寒疗效确切,较为敏感,值得推广。

    (收稿:2000-04-14 修回:2000-06-12),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