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北京医学》 > 2000年第6期
编号:10208650
坏死性淋巴结炎二例报告
http://www.100md.com 《北京医学》 2000年第6期
     作者:范海荣 孙铁英 侯 军 张劲松

    单位:范海荣 孙铁英 侯 军(卫生部北京医院呼吸内科邮政编码 100730),张劲松(病理科)

    关键词:

    北京医学000629 例1,男,27岁。因发热13天,皮疹5小时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3天无诱因突发寒战、持续高热,伴咽痛、牙龈肿痛、肌肉疼痛及体重下降,入院前5小时出现全身皮疹。查体:T 37.9℃,全身散在与密集红斑及风团样皮疹,双侧颈部、锁骨上、腋窝及腹股沟可扪及多个肿大淋巴结,质韧、活动好、偶有压痛,咽充血,余体检正常。各项实验室常规、细菌血清学、自身抗体等免疫学检查仅见LYM增多、LDH、HBDH升高,骨髓象正常。胸腹部CT见上纵隔内散在小淋巴结。给予抗炎、抗过敏治疗无效,怀疑淋巴瘤。行淋巴结活检示坏死性淋巴结炎,给予中药治疗。入院第3天皮疹逐渐消退,第17天体温恢复正常,淋巴结明显缩小。出院后随诊,未再出现发热及淋巴结肿大。
, 百拇医药
    例2,女,25岁。因左颈部肿痛4天,高热2天入院。患者入院前4天无诱因自觉左颈部肿痛。入院前2天出现高热伴畏寒、纳差、乏力、干咳。查体:T39.5℃,左颈部淋巴结肿大,触痛、无粘连,咽充血,双侧扁桃体I°大,余体检正常。入院后逐渐出现左腋下、左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抗炎、抗病毒治疗无效。各项常规、细菌血清学、自身抗体、骨髓象检查仅见外周血WBC降低、LYM增多、ESR增快。胸腹部CT见纵隔内小淋巴结,行颈淋巴结活检示坏死性淋巴结炎。入院后3周,体温自行恢复正常,肿大淋巴结随之缩小。热退后3天出现颜面部及躯干红色斑丘疹,4~5天后自行消退。出院3年后,怀疑干燥综合征,未确诊。

    病理:大体:淋巴结切面呈灰红色,均匀,略有砂砾感。镜下:在淋巴结内可见形状大小不规则的凝固性坏死灶,灶内可见大量核碎片。吞噬有核碎片的巨噬细胞具有丰富的胞浆,核小、外形不规则,似组织细胞。另有多少不等之巨噬细胞、泡沫细胞,未见中性及嗜酸性白细胞。

    讨 论
, 百拇医药
    坏死性淋巴结炎(Kikuchi-Fujimoto disease,KFD,or histi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HNL)是一种良性自限性疾病,首先于1972年由日本病理学家Kikuchi和Fujimoto分别报告,多见于亚洲青年女性,男∶女=1∶4。病因不明,可能与感染病毒及自身免疫有关,有人提出细胞凋亡的病因学说。诊断主要依据淋巴结活检,病理特点为淋巴结内形态大小不规则的凝固性坏死区。整个病理改变分为:①坏死中央区:在凝固性坏死基础上可见大量核碎片和吞噬有核碎片的巨噬细胞,正常结构完全消失,但网状纤维支架可见。②交界区:即坏死灶与非坏死淋巴组织交界带。③周边区:即在交界带以外增生活跃的淋巴组织,可见增生淋巴滤泡。在这3个区带内,均无或极少有中性白细胞浸润,是本症的特征之一。结合上述两例,KFD临床均表现为发热及淋巴结肿大,可出现皮疹、肌痛、乏力、纳差、消瘦等非特异表现,并可与某些免疫系统疾病合并存在或贯序发生。辅助检查常无阳性发现,可有暂时性WBC降低、LYM增多、ESR增快及ALT、LDH升高。肿大淋巴结CT表现无特异性。无需特殊治疗,预后良好。病程在数周至数月。但有报道应用激素或消炎痛可以加速临床症状缓解。KFD是引起发热伴淋巴结肿大的一种原因,不易与淋巴瘤及SLE等自身免疫疾病鉴别。临床医生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以免延误诊治。

    (收稿:1999-04-27 修回:1999-09-02),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