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华夏医学》 > 2000年第6期
编号:10212477
应用RPR和TPPA试验检测梅毒的结果分析
http://www.100md.com 《华夏医学》 2000年第6期
     作者:陈霭延

    单位:陈霭延(梧州市皮肤病防治院检验科 广西梧州市 543000)

    关键词:梅毒;血清;试验

    华夏医学000629 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即梅毒螺旋体)引起的危害严重的性传播疾病,梅毒的唯一传染源是患者[1],因此,要控制梅毒的传播和蔓延,必须对梅毒患者进行及早诊断和治疗。血清学试验是目前诊断梅毒的主要方法。我科应用RPR和TPPA试验共同检测了1998~1999年我院性病门诊梅毒患者的血清36份,现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标本来源

    1.1.1 对照组30份血清标本为本院皮肤科非梅毒病例。
, 百拇医药
    1.1.2 我院性病门诊就诊的梅毒患者血清31份。本组病例均为未经治疗的初诊患者,其中男性16例,女性15例,年龄19~54岁。临床分期:Ⅰ期梅毒11例,Ⅱ期梅毒20例。

    1.1.3 复查组为经本院正规驱梅治疗半年后的梅毒患者血清5份,其中Ⅰ期梅毒2例,Ⅱ期梅毒3例。

    1.2 方法

    1.2.1 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简称 RPR试验),试剂由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地公司出品。试验操作及结果判断按文献进行[2]。试验温度23~29℃, RPR旋转仪速度为100YPM,8min后立即观察结果。常规先作定性试验,结果阳性者进一步作定量试验。

    1.2.2 梅毒螺旋体抗体被动明胶凝集试验(简称TPPA试验),试剂由日本 Fujirebio公司制造。实验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要求进行。具体步骤为:试剂于室温平衡30min,活化致敏明胶颗粒。在U型板上将血清作1∶40和1∶80两个稀释孔,并分别于这两个稀释孔中加入非致敏颗粒和致敏明胶颗粒,室温孵育2h。结果判断:强阳性:凝集颗粒均匀地覆盖孔底。阳性:颗粒形成大的环, 外缘粗糙而多形。可疑:颗粒聚集成致密的环状,外缘圆而平滑(凡出现可疑凝集反应的标本均作定量试验)。阴性:颗粒集中在孔的中央呈钮扣状,外缘圆而光滑或颗粒紧密沉于孔底中央。未致敏的颗粒不出现凝集。
, 百拇医药
    2 实验结果

    2.1 对照组30例,RPR试验阴性29例,阳性1例,滴度小于1∶2, TPPA试验均为阴性。

    2.2 初诊未经治疗组:经过TPPA试验证实的梅毒患者31例,RPR试验阳性28例。其中Ⅰ期梅毒11例,RPR试验阳性8例,检出率为73%;Ⅱ期梅毒20例, RPR试验阳性20例,检出率为100%。结果见表1。表1 31例梅毒患者血清RPR、TPPA试验检测结果 病期

    n

    RPR试验阴性(n)

    RPR试验阳性(n)

    TPPA试验(n)

    1∶4
, http://www.100md.com
    1∶8

    1∶16

    1∶32

    1∶64或以上

    阳性

    强阳性

    Ⅰ期

    11

    3

    3

    5

    0

    0

, http://www.100md.com     0

    10

    1

    Ⅱ期

    20

    0

    0

    0

    7

    8

    5

    0

    20

    2.3 5例梅毒患者治疗半年后复查,其中Ⅰ期梅毒患者2例,RPR试验均为阴性, TPPA试验均为阳性。Ⅱ期梅毒患者3例,其中有2例RPR试验转阴;1例RPR滴度由治疗前的1∶64下降到1∶2,TPPA试验持续阳性。
, 百拇医药
    3 讨论

    3.1 RPR试验是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DRL)抗原改良的非特异性类脂质抗原类试验。当人体感染梅毒螺旋体后,经过一段时间,血清中就可产生一定数量的抗类脂质抗体的非特异性反应素,此反应素与改良的VDRL抗原形成肉眼可观察的颗粒凝集。本试验初诊未治疗组Ⅰ期梅毒患者11例,以TPPA试验阳性为参考标准,RPR试验阳性8例,检出率为73%;Ⅱ期梅毒患者20例,TPPA试验均呈强阳性,RPR试验全为阳性。由此可见RPR试验对Ⅰ期梅毒的敏感性较高,对Ⅱ期梅毒的敏感性为100%。RPR试验操作简单、快速,而且抗类脂质抗体的消长曲线与梅毒的临床症状相关性较好[3],RPR试验所得的抗类脂质抗体效价随着病情的变化常与梅毒的活动性平衡。从本实验结果可看到抗类脂质抗体效价随着病情的加重而升高,随着治愈抗类脂质抗体效价下降或消失。因此,RPR试验适用于人群的筛查、疗效观察以及判断是否复发及再感染。

    RPR试验并非梅毒的特异性反应,易发生生物学假阳性。本文对照组中有1例RPR试验阳性,但滴度小于1∶2,TPPA试验阴性,经进一步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而且RPR试验对潜伏梅毒和由于亚治疗剂量的抗生素改变了梅毒的自然病程,延长临床症状和阳性血清出现的潜伏期检查并不理想[4]。本试验初诊未治疗组有1例梅毒患者RPR试验阴性(排除前带现象)、TPPA试验阳性,既往无梅毒病史,配偶同期确诊为一期梅毒,临床可见不典型的无痛性下疳,曾不规则自服青霉素V钾等抗生素1周,经试验性治疗而确诊。因此,诊断中不应轻易放过初筛试验阴性的病例,特别是性伴侣一方已确诊为梅毒,而另一方RPR试验阴性,有条件应同时进行TPPA试验,并结合临床、病史,尽早确诊、治疗,以便有效控制传染。
, http://www.100md.com
    3.2 TPPA试验是利用纯化的致病性梅毒螺旋体抗原致敏明胶颗粒,此致敏明胶颗粒与人体感染梅毒螺旋体后产生的特异性抗体结合产生可见的凝集反应。本试验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一般用于临床确诊试验,验证非螺旋体抗原试验结果,特别适用于潜伏梅毒及非螺旋体试验阴性又高度怀疑为梅毒的患者[5]

    据文献报道[6],人体感染梅毒螺旋体后,血清中产生的抗螺旋体抗体比抗类脂质抗体出现早。本资料初诊未治疗组有2例初诊时RPR试验阴性,但TPPA试验阳性,2周后复查血清RPR试验和TPPA试验均为阳性,说明对Ⅰ期梅毒的血清阳性检出率TPPA试验较RPR试验为优。而且可通过TPPA试验对RPR试验检测中出现的生物学假阳性病例做出鉴别诊断。但梅毒患者经过正规抗梅治疗,梅毒螺旋体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IgG抗体仍可通过记忆细胞的作用继续产生,甚至终生可在血清中检出,本试验复查组5例梅毒患者治疗半年后复查,TPPA试验仍为阳性,所以TPPA试验不做评价疗效或判复发与再感染。TPPA试验操作简便,结果易于判断,报告速度快,2h可出报告,无须特殊仪器,易于基层实验室推广应用。对高危人群同时进行RPR和TPPA试验常规检测有利于梅毒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可有效地预防和消除梅毒潜伏期传染源,以控制梅毒的传播流行。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朱德生.皮肤病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288

    2,叶顺章,张木有编.性传播疾病实验诊断手册.第1版.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1.9

    3,朱忠勇主编.实用医学检验学.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892

    4,韩国柱.关于梅毒治疗中的几点建议.中华皮肤科杂志,1998,31(3):139

    5,王光超主编.皮肤性病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28

    6,叶干运主编.性传播疾病诊疗与预防.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6.432

    (收稿 2000-04-21),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