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服青霉胺致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报告
作者:杨斌 蔡永亮 杨任民
单位:安徽中医学院神经病学研究所 230031
关键词: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000625 1 病例 女,33岁。因言语不清、手抖2年,发热、皮疹2个月于2000年5月17日入院。患者于1998年8月出现言语不清、手抖,症状逐渐加重。外院诊断肝豆状核变性(HLD),予青霉胺0.375 g,每日3次口服,症状逐渐改善。2000年3月出现发热、关节肿痛,前额及双上肢前臂出现红色环形皮疹;且皮肤暴露于日光下易出现红色丘疹。10年前发现肝脾肿大,行脾切除术。查体:T36.8℃,神志清楚,皮肤略黑,言语不清,颜面部、双上肢前臂均可见环形红色丘疹,口腔内硬腭及双侧颊部可见类圆形大小不等的溃疡。心肺(-),腹平软,腹水征(-)。四肢肌张力偏低,双上肢细小姿位性震颤,指鼻试验欠准,病理征(-)。角膜K-F环(+)。实验室检查:血清铜0.96 μmol/L,血铜蓝蛋白71 μg/ml,血铜氧化酶0.031活力单位;肝功能ALT 143.4 U,A/G 0.77,血C3 0.73 g/L,ESR 30 mm/h;ANA(+),抗Sm抗体(+),抗dsDNA抗体(+)。血尿粪常规均正常。诊断:(1)HLD;(2)青霉胺诱导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停用青霉胺,予二巯基丙磺酸钠(DMPS)、中药肝豆片驱铜2个月及保肝对症处理,患者手抖、言语不清明显好转。同时,予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MPPT),甲基强的松龙(MP) 1.0 加入5%葡萄糖500ml静滴,连续3天,以后每隔5天1.0 g静滴,共用MP 8.0 g,间歇期予口服强的松30 mg/d维持治疗。患者发热、皮疹消退,关节肿痛、口腔溃疡消失,全身症状好转出院。
2 讨论 根据该患者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HLD诊断可确立。在服青霉胺1年多后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考虑为青霉胺引起的副反应。Walshe报道,青霉胺副反应分为服药不久出现的早期副反应及持续服药1年以上发生的迟发性副反应两大类,后者以肺炎-肺出血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及重症肌无力为多见。本例患者持续服青霉胺(1125 mg/d)约1年余,先后出现发热、关节肿痛、光敏性皮炎、皮肤红斑等,并结合血沉增快,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及ANA(+)等实验室检查异常改变,符合青霉胺诱导性SLE的诊断。服用青霉胺,引起SLE的频率为0.4%~2%。一般均在两周至两年内发生。青霉胺属巯基化合物,易诱发SLE,其机理可能为:①药物直接诱导产生抗药物抗体与核抗原发生交叉反应,表现临床上ENA多肽抗体谱异常;②药物改变了核抗原位点,或抑制了核物质的代谢,使原有稳定的免疫机理丧失了对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性。一旦发现青霉胺诱导性SLE,应立即停服青霉胺,大部分病人于停药后数天至数周SLE症状可消失;但少部分患者在停药后症状仍持续存在,应予以相应免疫抑制剂治疗。本例患者在排铜治疗同时予以MPPT(MP共8.0 g),使得HLD症状减轻的同时SLE临床症状亦完全缓解。
(收稿2000-08-21 修回2000-09-11), http://www.100md.com
单位:安徽中医学院神经病学研究所 230031
关键词: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000625 1 病例 女,33岁。因言语不清、手抖2年,发热、皮疹2个月于2000年5月17日入院。患者于1998年8月出现言语不清、手抖,症状逐渐加重。外院诊断肝豆状核变性(HLD),予青霉胺0.375 g,每日3次口服,症状逐渐改善。2000年3月出现发热、关节肿痛,前额及双上肢前臂出现红色环形皮疹;且皮肤暴露于日光下易出现红色丘疹。10年前发现肝脾肿大,行脾切除术。查体:T36.8℃,神志清楚,皮肤略黑,言语不清,颜面部、双上肢前臂均可见环形红色丘疹,口腔内硬腭及双侧颊部可见类圆形大小不等的溃疡。心肺(-),腹平软,腹水征(-)。四肢肌张力偏低,双上肢细小姿位性震颤,指鼻试验欠准,病理征(-)。角膜K-F环(+)。实验室检查:血清铜0.96 μmol/L,血铜蓝蛋白71 μg/ml,血铜氧化酶0.031活力单位;肝功能ALT 143.4 U,A/G 0.77,血C3 0.73 g/L,ESR 30 mm/h;ANA(+),抗Sm抗体(+),抗dsDNA抗体(+)。血尿粪常规均正常。诊断:(1)HLD;(2)青霉胺诱导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停用青霉胺,予二巯基丙磺酸钠(DMPS)、中药肝豆片驱铜2个月及保肝对症处理,患者手抖、言语不清明显好转。同时,予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MPPT),甲基强的松龙(MP) 1.0 加入5%葡萄糖500ml静滴,连续3天,以后每隔5天1.0 g静滴,共用MP 8.0 g,间歇期予口服强的松30 mg/d维持治疗。患者发热、皮疹消退,关节肿痛、口腔溃疡消失,全身症状好转出院。
2 讨论 根据该患者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HLD诊断可确立。在服青霉胺1年多后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考虑为青霉胺引起的副反应。Walshe报道,青霉胺副反应分为服药不久出现的早期副反应及持续服药1年以上发生的迟发性副反应两大类,后者以肺炎-肺出血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及重症肌无力为多见。本例患者持续服青霉胺(1125 mg/d)约1年余,先后出现发热、关节肿痛、光敏性皮炎、皮肤红斑等,并结合血沉增快,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及ANA(+)等实验室检查异常改变,符合青霉胺诱导性SLE的诊断。服用青霉胺,引起SLE的频率为0.4%~2%。一般均在两周至两年内发生。青霉胺属巯基化合物,易诱发SLE,其机理可能为:①药物直接诱导产生抗药物抗体与核抗原发生交叉反应,表现临床上ENA多肽抗体谱异常;②药物改变了核抗原位点,或抑制了核物质的代谢,使原有稳定的免疫机理丧失了对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性。一旦发现青霉胺诱导性SLE,应立即停服青霉胺,大部分病人于停药后数天至数周SLE症状可消失;但少部分患者在停药后症状仍持续存在,应予以相应免疫抑制剂治疗。本例患者在排铜治疗同时予以MPPT(MP共8.0 g),使得HLD症状减轻的同时SLE临床症状亦完全缓解。
(收稿2000-08-21 修回2000-09-11),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