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肿瘤误诊为脑囊虫4例临床分析
作者:陈文利 张金章 马莎
单位:陈文利(650032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张金章(650032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马莎(650032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关键词: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000623
脑肿瘤曾有报道误诊为脑血管病、 血管神经性头痛、 脑炎、 脑脓肿等, 而误诊为脑囊虫者报道甚少, 现将我院近2年收住的脑肿瘤误诊为脑囊虫4例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1. 性别与年龄: 男1例, 女3例。 年龄34~72岁, 平均56.5岁。
2. 临床表现: 4例病人平素健康, 有食生肉史2例, 来自脑囊虫高发区2例。 例1、 例2表现为左侧肢体麻木伴无力, 例3表现为头晕、 视力下降, 双眼视力0.5(5米)。 例4以全身强直一阵挛性癫痫发作起病, 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 http://www.100md.com
3. 辅助检查: 例1头CT示, 右侧额叶片状不规则低密度灶, 边界尚清, 右侧额、 顶、 枕叶可见多个点片状高密度钙化灶, 右侧脑沟、 脑池变窄, 脑中线结构向左移位, 影像学诊断: 脑囊虫。 例2头MRI示: 右基底节丘脑区、 双额叶、 双颞叶、 双顶叶区可见斑点片状长T1、长T2信号改变, 脑室系统正常, 增强扫描灶呈环状、 点状明显强化, 影像学诊断: 脑囊虫。 例3头MRI示: 右侧小脑区有片状稍长T1长T2信号病灶, 信号强度不均, 脑室系统正常, 增强扫描全脑多部位散发多个斑点状、 环状增强病灶, 影像学诊断: 脑囊虫病, 转移性病灶待排。 例4头MRI示: 右颞顶部有片状稍长T1长T2信号病灶, 以右额顶部范围较大, 信号强度不均, 境界模糊, 增强扫描, 病灶未见明显强化, 冠状位见环状小片强化, 影像学诊断: 脱髓鞘脑炎。 经正规激素治疗一疗程后, 复查头MRI病灶无变化, 结合囊虫抗体检测阳性考虑脑囊虫。 脑脊液检查, 除例3细胞数轻度增高外, 余3例常规、 生化均正常, 均未检出癌细胞。 血、 脑脊液ELISA法检测囊虫IgG: 例2均阳性, 例1、 例4血阴性、 脑脊液阳性, 例3血、 脑脊液均阴性。
, http://www.100md.com
4. 临床病程: 除例3腰穿脑脊液为淡血性而行全身系统检查发现肺癌而诊断为颅内转移瘤外, 另3例给予抗囊虫药(阿苯达唑或吡喹酮)及脱水剂治疗1疗程后, 病情明显好转。 例1于1月后因肺部感染收住呼吸科, 经肺CT、 纤支镜检查诊断肺癌而确诊颅内转移瘤。 例2于3周后行第二疗程治疗期间出现频繁呕吐, 复查头MRI示: 两侧大脑半球、 基底节区及右侧桥脑见多个大小不等、 环形强化病灶, 周边有广泛水肿,部分病灶呈厚壁表现, 且信号不均, 其中右侧海马及颞后病灶有慢性出血, 呈长T1长T2信号改变, 病灶大小在数毫米至1.8厘米之间, 与前片比较, 病灶明显增大且数目增多, 水肿范围亦扩大, 行肺CT检查发现肺癌而诊断为颅内转移瘤。 例4一年后再次癫痫大发作, 复查头MRT示: 右侧小脑半球、 双顶桥小脑结合臂、 右侧中脑、 双侧基底节区、 右侧丘脑、 双颞、 额、 顶叶脑白质区可见大片状长T1长T2信号病灶边界模糊, 内部信号不均, 右额、 顶叶区可见片状短T1信号影, 考虑为神经胶质增生, 经脑活检确诊为星形细胞瘤。
, http://www.100md.com 讨论: 1. 脑内转移瘤误诊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影像的不典型表现(47.6%)尤其是早期转移病灶[2]。 2.血、 脑脊液检测囊虫IgG宜反复多次检查, 以减少假阳性。 3.约45%的颅内转移瘤病人神经系统的临床体征先于原发肿瘤[3]。 这是由于同样体积的肿瘤位于肝、肺等器官常无明显的临床体征。 而位于颅脑, 由于其解剖结构上的特殊性, 常产生异常显著的临床体征, 并且颅外(肺内)原发病灶可以小于脑内转移灶(52.6%)[4], 这样也就增加了原发病灶检测的难度, 掩盖了原发肿瘤的检出, 从而影响颅脑转移瘤的正确诊断[5]。 因此, 对于高龄患者考虑脑囊虫应审慎, 最好行胸片及肺CT检查, 因为脑肿瘤中30%是转移瘤, 而肺癌脑转移占45%[6]。 并且CT检查较为重要, 可以弥补胸片的不足(本组资料中胸片漏诊1例), 另外, 还需做肝、 乳房、 消化道等部位的相关检查, 及早发现颅内转移性肿瘤[7]。 4.可行一些生化检查: 如血β-葡萄糖醛酸酶活力、 脑脊液24-脱氢胆固醇浓度、 脑脊液中GOT、 LDH等测定, 必要时行脑活检以诊断脑肿瘤。 5.考虑脑囊虫时还应行大便检查、 虫卵孵化、 皮肤反应试验等检查以支持, 尤其是抗囊虫治疗1~2个疗程后临床效果欠佳时因复查头CT或MRI。
(2000-06-27 收稿), 百拇医药
单位:陈文利(650032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张金章(650032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马莎(650032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关键词: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000623
脑肿瘤曾有报道误诊为脑血管病、 血管神经性头痛、 脑炎、 脑脓肿等, 而误诊为脑囊虫者报道甚少, 现将我院近2年收住的脑肿瘤误诊为脑囊虫4例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1. 性别与年龄: 男1例, 女3例。 年龄34~72岁, 平均56.5岁。
2. 临床表现: 4例病人平素健康, 有食生肉史2例, 来自脑囊虫高发区2例。 例1、 例2表现为左侧肢体麻木伴无力, 例3表现为头晕、 视力下降, 双眼视力0.5(5米)。 例4以全身强直一阵挛性癫痫发作起病, 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 http://www.100md.com
3. 辅助检查: 例1头CT示, 右侧额叶片状不规则低密度灶, 边界尚清, 右侧额、 顶、 枕叶可见多个点片状高密度钙化灶, 右侧脑沟、 脑池变窄, 脑中线结构向左移位, 影像学诊断: 脑囊虫。 例2头MRI示: 右基底节丘脑区、 双额叶、 双颞叶、 双顶叶区可见斑点片状长T1、长T2信号改变, 脑室系统正常, 增强扫描灶呈环状、 点状明显强化, 影像学诊断: 脑囊虫。 例3头MRI示: 右侧小脑区有片状稍长T1长T2信号病灶, 信号强度不均, 脑室系统正常, 增强扫描全脑多部位散发多个斑点状、 环状增强病灶, 影像学诊断: 脑囊虫病, 转移性病灶待排。 例4头MRI示: 右颞顶部有片状稍长T1长T2信号病灶, 以右额顶部范围较大, 信号强度不均, 境界模糊, 增强扫描, 病灶未见明显强化, 冠状位见环状小片强化, 影像学诊断: 脱髓鞘脑炎。 经正规激素治疗一疗程后, 复查头MRI病灶无变化, 结合囊虫抗体检测阳性考虑脑囊虫。 脑脊液检查, 除例3细胞数轻度增高外, 余3例常规、 生化均正常, 均未检出癌细胞。 血、 脑脊液ELISA法检测囊虫IgG: 例2均阳性, 例1、 例4血阴性、 脑脊液阳性, 例3血、 脑脊液均阴性。
, http://www.100md.com
4. 临床病程: 除例3腰穿脑脊液为淡血性而行全身系统检查发现肺癌而诊断为颅内转移瘤外, 另3例给予抗囊虫药(阿苯达唑或吡喹酮)及脱水剂治疗1疗程后, 病情明显好转。 例1于1月后因肺部感染收住呼吸科, 经肺CT、 纤支镜检查诊断肺癌而确诊颅内转移瘤。 例2于3周后行第二疗程治疗期间出现频繁呕吐, 复查头MRI示: 两侧大脑半球、 基底节区及右侧桥脑见多个大小不等、 环形强化病灶, 周边有广泛水肿,部分病灶呈厚壁表现, 且信号不均, 其中右侧海马及颞后病灶有慢性出血, 呈长T1长T2信号改变, 病灶大小在数毫米至1.8厘米之间, 与前片比较, 病灶明显增大且数目增多, 水肿范围亦扩大, 行肺CT检查发现肺癌而诊断为颅内转移瘤。 例4一年后再次癫痫大发作, 复查头MRT示: 右侧小脑半球、 双顶桥小脑结合臂、 右侧中脑、 双侧基底节区、 右侧丘脑、 双颞、 额、 顶叶脑白质区可见大片状长T1长T2信号病灶边界模糊, 内部信号不均, 右额、 顶叶区可见片状短T1信号影, 考虑为神经胶质增生, 经脑活检确诊为星形细胞瘤。
, http://www.100md.com 讨论: 1. 脑内转移瘤误诊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影像的不典型表现(47.6%)尤其是早期转移病灶[2]。 2.血、 脑脊液检测囊虫IgG宜反复多次检查, 以减少假阳性。 3.约45%的颅内转移瘤病人神经系统的临床体征先于原发肿瘤[3]。 这是由于同样体积的肿瘤位于肝、肺等器官常无明显的临床体征。 而位于颅脑, 由于其解剖结构上的特殊性, 常产生异常显著的临床体征, 并且颅外(肺内)原发病灶可以小于脑内转移灶(52.6%)[4], 这样也就增加了原发病灶检测的难度, 掩盖了原发肿瘤的检出, 从而影响颅脑转移瘤的正确诊断[5]。 因此, 对于高龄患者考虑脑囊虫应审慎, 最好行胸片及肺CT检查, 因为脑肿瘤中30%是转移瘤, 而肺癌脑转移占45%[6]。 并且CT检查较为重要, 可以弥补胸片的不足(本组资料中胸片漏诊1例), 另外, 还需做肝、 乳房、 消化道等部位的相关检查, 及早发现颅内转移性肿瘤[7]。 4.可行一些生化检查: 如血β-葡萄糖醛酸酶活力、 脑脊液24-脱氢胆固醇浓度、 脑脊液中GOT、 LDH等测定, 必要时行脑活检以诊断脑肿瘤。 5.考虑脑囊虫时还应行大便检查、 虫卵孵化、 皮肤反应试验等检查以支持, 尤其是抗囊虫治疗1~2个疗程后临床效果欠佳时因复查头CT或MRI。
(2000-06-27 收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