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 2000年第1期
编号:10205748
突发性聋患者血清一氧化氮测定
http://www.100md.com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0年第1期
     突发性聋患者血清一氧化氮测定

    张发文 王晋 吕海苓 傅尤英 王自川 罗启荣 安贵和 余静 王静

     关键词:一氧化氮 突发性聋 关系

    一氧化氮(NO)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和血管活性物质。1997~1998年我们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突发性聋患者血清NO水平,并对突发性聋的发病和血清NO水平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一、材料与方法

    检测对象:患者组32例(32耳),男19例,女13例;年龄20~72岁,平均47岁;病程为2 h~10 d。诊断及疗效评价均符合上海标准[1]。所有患者无中耳炎史,入院前未经任何治疗。耳镜检查外耳道及鼓膜正常。按纯音测听检查0.5、1、2 kHz各频率平均听阈分为轻度聋(26~40 dB)6例,中-重度聋(41~90 dB)20例,极度聋(>90 dB)6例。对照组25例是健康献血者:男15例,女10例;年龄35~56岁,平均42岁。
, 百拇医药
    研究方法:32例患者治疗均采用静脉输入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腹蛇抗拴酶等,同时行高压氧治疗。10 d为一疗程,所有患者治疗1~2个疗程。患者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均于清晨抽空腹静脉血2 ml,采用硝酸还原酶法(试剂盒由温州伊利康生物技术公司提供),通过测NO氧化产物的含量反映血清NO水平。

    统计方法:均数比较用t检验;血清NO水平与病情程度的关系用方差分析。

    二、结果

    1.患者聋组治疗前和对照组血清NO水平(x±s,下同)的比较:对照组为(63.50±4.67) μmol/L,患者组治疗前为(33.54±2.35) μ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79, P<0.05)。

    2. 患者组治疗前血清 NO水平与听阈的关系:轻度聋、中-重度聋和极重度聋患者治疗前血清NO分别为(35.47±2.54) μmol/L、(33.62±2.64) μmol/L和(32.48±2.92) μmol/L,3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F=6.42,P>0.05)。
, 百拇医药
    3. 患者组治疗前、后血清NO水平比较:患者组治疗后血清NO为(46.27±3.59) μmol/L,较治疗前高,但差异无显著性(t=1.49, P>0.05)。治疗后血清NO仍比对照组低,差异有显著性(t=2.11, P<0.05)。

    4. 患者疗效与治疗前血清NO水平的关系:32例中7例痊愈、12例显效、7例有效、6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1.25%,有效组与无效组治疗前的血清NO水平分别为:(34.01±2.84) μmol/L,(26.75±1.68) μmol/L,差异有显著性(t=2.04,P<0.05)。有效组治疗后血清NO为(47.12±2.41) μmol/L,无效组治疗后为(42.58±2.76) μmol/L,两者差异无显著性(t=1.74,P>0.05),痊愈组治疗后血清NO为(49.84±1.66) μmol/L,较对照组低,两者差异有显著性(t=2.01,P<0.05)。

    三、讨论
, 百拇医药
    内源性NO是L-精氨酸在一氧化氮合成酶作用下合成的。NO对机体生理功能起重要调节作用。NO合成障碍导致许多正常生理功能改变。本组中32例突发性聋患者血清 NO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但NO水平减少的程度与耳聋的程度无关,NO减少是在耳聋发生以前还是以后出现,目前尚不知晓。治疗有效组治疗前血清NO水平明显高于无效组,提示突发性聋患者治疗前血清NO的改变与预后可能有一定关系。

    编后 本文听力检查以0.5、1、2 kHz 3个频率的结果为主,需要注意的是,对突发性聋患者的听力学检查应按照上海标准的要求操作。

    作者单位:张发文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 610031

    王 晋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 610031

    吕海苓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 610031
, 百拇医药
    傅尤英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 610031

    王自川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 610031

    罗启荣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 610031

    安贵和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 610031

    余 静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 610031

    王 静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 610031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突发性聋诊断依据和疗效分级.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7, 32: 69-72.,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