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江苏医药》 > 2000年第8期
编号:10207084
炎症细胞因子在新生儿败血症中的变化和意义
http://www.100md.com 《江苏医药》 2000年第8期
     作者:邓静云 陈荣华 王锁英

    单位:邓静云 陈荣华(210029 南京医科大学儿科系);王锁英(镇江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工作,212001)

    关键词:婴儿,新生;败血症;炎症细胞因子

    江苏医药000823 【摘要】 目的 探讨炎症细胞因子白介素 6(IL-6)及白介素 8(IL-8)与新生儿败血症的关系。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80例败血症新生儿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清IL-6和IL-8含量,同时检测了一氧化氮(NO)、白细胞总数(WBC)、中性粒细胞(PMN)及血小板计数(PLT)和C-反应蛋白(CRP)含量,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IL-6及IL-8含量在新生儿败血症组显著高于非败血症组及正常对照组,急性期显著高于恢复期,且急性期死亡组含量明显高于存活组;IL-6与IL-8(r=0.64)及CRP(r=0.33)成正相关,IL-8与WBC(r=0.30)、PMN(r=0.27)及NO(r=0.37)成正相关,其它各指标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提示IL-6、IL-8在新生儿败血症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对判断预后有一定意义。
, 百拇医药
    为探讨炎症细胞因子IL-6及IL-8与新生儿败血症的关系,我们测定了正常新生儿和新生儿败血症患儿血清IL-6及IL-8水平,同时还检测了与它们可能有关的其它炎症介质的含量,为估计病情及预后提供理论依据。

    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1.对照组:为外院产科病房正常新生儿30例。母亲健康,生产史无异常,出生前后均无感染及其他疾病征象。

    2.患儿组:病例为入院时具有感染性疾病征象且拟诊为败血症者,最后根据其是否符合《新生儿败血症修订诊断标准》[1],分别列入败血症组80例和非败血症组41例。败血症组中存活65例,死亡15例,其中血培养阳性者37例,血培养阴性者43例;非败血症组包括感染性肺炎19例,脐炎10例,脓疱疮8例及感染性腹泻4例。
, 百拇医药
    二、检测指标与方法

    1.标本采集:所有患儿均于入院后立即股静脉采血,确诊为败血症的患儿于临床症状缓解及血培养转阴后再于股静脉抽血,留取恢复期标本,在4小时内以1500 rpm离心10分钟分离血清,-70℃保存待测。采血前无使用丙球、血浆、全血或糖皮质激素史。

    2.血清IL-6、IL-8检测: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IL-8试剂盒购自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免疫室,IL-6试剂盒购自深圳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严格按说明书操作,显色后在DG-3022A型酶联免疫检测仪450 nm处读OD值。IL-6检测限为20 ng/L,IL-8检测限为156 ng/L。

    3.血清NO测定: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试剂盒由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按说明书操作,显色后在752分光光度计上比色,于550 nm光径测吸光度值并计算样本NO浓度。

, 百拇医药     4.血清CRP测定:单向免疫扩散法测定,试剂盒由南京大学生化研究所提供。

    5.WBC、PMN、PLT检验:采用英国产Coulter-JTR型血细胞分析仪分析。

    6.统计学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数据处理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q检验、配对t检验及相关分析等由计算机软件辅助完成。

    结 果

    一、新生儿败血症血清IL-6、IL-8水平及动态变化

    新生儿败血症组血清IL-6及IL-8水平明显高于非败血症组及正常对照组,而非败血症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见图1~图2。急性期含量高于恢复期(P<0.05)。
, 百拇医药
    二、血清IL-6、IL-8相互间及与其它炎症介质的关系

    新生儿败血症患儿血清IL-6与IL-8呈明显正相关(r=0.64,见图3),与CRP(r=0.33)亦正相关。此外,IL-8与NO(r=0.37)、WBC(r=0.30)、PMN(r=0.27)显著正相关,而其它各指标之间则未见相关性。

    图1 各组急性期IL-6的变化。1.血培养阳性败血症组;

    2.血培养阴性败血症组;3.非败血症组;4.对照组。*表示1、2两组分别与3、4组比较,P<0.01

    图2 各组急性期IL-8的变化。1.血培养阳性败血症组;
, 百拇医药
    2.血培养阴性败血症组;3.非败血症组;4.对照组。*表示1、2两组分别与3、4组比较,P<0.01

    图3 IL-6与IL-8相关关系

    三、血清IL-6、IL-8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

    对新生儿败血症存活组与死亡组IL-6、IL-8的比较发现,死亡组急性期血清IL-6及IL-8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图4)。

    四、新生儿败血症血清IL-8与病原菌的关系

    不同种类败血症(革兰氏阳性菌及革兰氏阴性菌)时急性期血清IL-6、IL-8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
, 百拇医药
    图4 存活组与死亡组IL-6、IL-8的比较。*t′=2.13,P<0.05。**t=1.99,P<0.05

    讨 论

    新生儿败血症时IL-6是机体受炎症刺激后由T细胞、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M-Φ)及内皮细胞等分泌的细胞因子,升高的IL-6可能存在双重效应:一方面作为一个信号调动机体防御反应,对TNF等引起的前炎症反应有分化和低调作用,另可诱导PMN的细胞凋亡,使炎症反应得以正常消失[2];另一方面,可导致免疫功能失调,促使巨噬细胞产生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而TGFβ与损伤后免疫功能抑制有关。

    败血症时血管内皮细胞及M-Φ受肿瘤坏死因子(TNF)、白介素1(IL-1)和/或脂多糖(LPS)等刺激产生IL-8。作为炎症细胞因子,IL-8主要趋化、激活并调节PMN。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随着IL-8的急剧产生,它与血细胞(白细胞、红细胞)特异性位点的结合达到饱和时即游离入血,此种游离型IL-8具有抗炎作用:它刺激内皮后,一方面产生粘附抑制因子,另一方面表达L-选择素及白细胞粘附分子-1减少[3],从而抑制PMN的粘附和游出;而当所产生的IL-8与PMN表面特异性受体结合时,则可导致细胞变形反应、脱颗粒、呼吸爆发、释放溶酶体和过氧化物,从而促进炎症反应。本资料示新生儿败血症急性期血清IL-8水平较非败血症组明显增高,因血清IL-8的游离型与细胞结合型明显相关[4],我们推测血管中其细胞结合型水平更高,而该型IL-8在促进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 百拇医药
    文献报道单核细胞产生IL-6及IL-8水平非常平行[5],这与我们的研究结果相符,即败血症时IL-6与IL-8明显正相关,设想可能是新生儿败血症时诱导IL-6的刺激物也同时诱导IL-8。另外,IL-6通过诱导肝脏合成急性时相蛋白如CRP、淀粉样蛋白A、结合球蛋白等减少PMN进入炎症部位,从而减轻炎症反应[6]。作为PMN趋化因子家族成员之一的IL-8,在新生儿败血症时的高水平使白细胞尤其是PMN数目增加,这也是IL-8与白细胞及PMN部分相关的原因。而炎症细胞因子和LPS可诱导M-Φ等表达诱生型NO合酶(iNOS),生成NO,拮抗炎症反应,但持续释放大量的NO,可导致内毒素和细胞因子介导的低血压休克[7]

    IL-6、IL-8在新生儿败血症的死亡组显著高于存活组,提示它们与新生儿败血症病情严重性及预后有关。Sullivan报道在入院头48小时,血浆IL-6值>2 ng/ml的11例败血症休克中有10例死亡,而低于此值的10例败血症患儿仅1例死亡(P<0.001)。由此可见血IL-6值越高,败血症休克及死亡的比例也增高,IL-6是败血症发病机制中重要的炎症介质,是判断病情和预后的指标之一,而IL-8所激活的PMN在致死性败血症中起主要作用[9]。此外,IL-8在败血症的革兰氏阳性组与革兰氏阴性组之间无差异,这与国外Hack[5]报道一致。
, 百拇医药
    我们研究表明IL-6、IL-8在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但它的明确作用有待于人体内应用抗IL-6、IL-8相应单克隆抗体来确立,这些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高低为估计病情及预后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 考 文 献

    1,吴仕孝.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标准修订方案.中华儿科杂志,1988,26:163.

    2,Afford SC,Pongracz J,Stockley RA,et al.The induction by human interleukin-6 of apoptosis in the promonocytic cell line U937 and human neutrophils.J Biochem,1992,267:21612-21616.

    3,Solomkin JS,Bass RC,Bjornson HS,et al.Alterations of neutrophil response to TNF-α and IL-8 following human endotoxemia.Infect and Immuni,1994,62:943-947.
, 百拇医药
    4,Marie C,Fitting C,Cheval C,et al.Presence of high levels of leukocyte-associated interleukin-8 upon cell activation and in patient with sepsis syndrome.Infect and Immuni,1997,65:865-871.

    5,Hack CE,Hart M,Strack van schijidel RT,et al.Interleukin-8 in sepsis:relation to shock and inflammatory mediators.Infection and Immunity,1992,60:2835-2842.

    6,Ahmed N,Thorley R,Xia D,et al.Transgenic mice expressing rabbitic C-reactive protein exhibit diminished chemotactic factor-induced alveolitis.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1996,153:1141-1147.

    7,Nuijens JH,Abbink JJ,Watchfogel YT,et al.Plasma elastase α1-antitrypsin and lactoferrin in sepsis:evidence for neutrophils as mediators in fatal sepsis.J Lab Clin Med,1992,119:159-168.

    收稿:1999-04-29 修回:1999-07-20,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