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江苏医药》 > 2000年第8期
编号:10207096
改良Gibson入路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http://www.100md.com 《江苏医药》 2000年第8期
     作者:陈辉 吴小涛 樊克文 齐新生

    单位:(210009 南京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

    关键词:手术入路;髋关节置换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江苏医药000818 【摘要】 目的 介绍一种改良的髋关节置换术手术入路,并总结手术效果。方法 应用改良Gibson手术入路,行全髋置换术139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29例。结果 随访131例,随访时间6个月~5年,平均2.8年。全髋置换术病例组优良率93.3%,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病例组优良率68.6%,两组均无坐骨神经、臀上神经及血管损伤。结论 该手术入路创伤小,显露好,操作方便,手术时间短,术后功能恢复快,是很好的髋关节后侧手术入路。

    我院自1994年1月起应用改良Gibson手术入路,至1999年6月共行全髋置换术139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29例。现报告如下。
, 百拇医药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分为全髋关节置换术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两组。全髋置换术组139例,男67例,女72例,年龄50~81岁,平均69岁。单纯髋臼帽用骨水泥固定20例,单纯股骨头假体用骨水泥固定33例,髋臼帽和股骨头假体均用骨水泥固定50例,非骨水泥固定36例。病种分别为:新鲜股骨颈骨折42例(30.2%),陈旧性股骨颈骨折35例(25.2%),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头无菌性坏死22例(15.8%),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致创伤性关节炎34例(24.5%),髋臼发育不良4例(2.9%),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1.4%)。手术时间:90~120分钟,出血量400~600 ml。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129例,男52例,女77例;年龄60~92岁,平均72岁。珍珠面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38例,单极股骨头置换61例,均未用骨水泥固定;其余股骨头假体用骨水泥固定30例。病种分别为:新鲜股骨颈骨折62例(48.1%),陈旧性股骨颈骨折30例(23.2%),股骨头无菌性坏死37例(28.7%)。手术时间:45~60分钟,出血量200~400 ml。
, 百拇医药
    二、手术方法

    1.体位:侧卧位。全髋置换术必须将耻骨联合和骶骨固定好,维持绝对侧卧位;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取侧俯卧位为佳。

    2.手术切口:取髂前上棘与髂后上棘连线中、外三分之一交点处,至大粗隆中心作向后微弧形连线,在大粗隆上方切开皮肤约6~8 cm,并沿股骨干纵轴线向下延伸8~10 cm,总长度约15~18 cm。

    3.手术步骤: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由大粗隆向远端切开髂胫束达臀大肌腱止点处;将手指伸入髂胫束之下,摸清臀大肌前缘沟,向近端先切开臀大肌肌膜,然后分离臀大肌前缘。内旋髋关节,向后方牵开臀大肌,分离臀中肌止点上方深部,放入小拉钩向前方牵拉,显露梨状肌肌腱,并在止点处切断。屈曲膝关节,内收、内旋髋关节,切开大粗隆滑囊,紧靠大转子后缘用电刀切断外旋肌群,并沿关节囊钝性向内侧剥离。充分显露后方关节囊达髋臼上、后缘。全髋置换术可全部切除关节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则倒“T”字形切开关节囊,以便缝合。使股骨头后脱位或取出股骨头,用板状拉钩能充分显露髋臼;用小拉钩在小粗隆下方插入并稍提起,股骨颈则非常浅表。术终缝合切口时应缝合梨状肌及外旋肌群,这样可以减少创腔出血,缝合大粗隆滑囊以减少粘连。
, http://www.100md.com
    结 果

    并发症:全髋置换术病例组中,骨水泥严重毒性反应1例,异位骨化4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病例组中,术中插入股骨头假体时,股骨粗隆间纵向劈裂骨折2例(1.6%),假体穿破股骨干骨皮质1例(0.8%)。股骨头后脱位2例(1.6%),双极股骨头置换后致创伤性关节炎20例,其中髋臼被磨穿11例。均无坐骨神经、臀上神经及血管损伤。

    术后X线测量:髋臼外翻角40°~45°,髋臼前倾角15°~20°,股骨头前倾角10°~15°。

    随访131例,随访时间6个月~5年,平均2.8年。按1993年北戴河召开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专题讨论会上制定的记分标准[1],四项:疼痛、生活能力、关节活动度、行走距离,六级记分。疗效评定:优:>80分,良:>60分,可:>40分,差:<40分。全髋置换术组,随访45例,优良42例(93.3%),可3例(6.7%)。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随访86例,优良59例(68.6%),可23例(26.7%),差4例(4.7%)。
, 百拇医药
    讨 论

    一、髋关节手术入路很多,以往多采用Smith-Petersen,Watson-Jones,Kocher,Moore等入路,病人损伤大,出血多,术后恢复慢。近期多改用Hardinge、Gibson、外侧直切口[2],创伤小,显露好,操作方便,手术时间短,术后功能恢复快。我们在Gibson入路上改变了两点:(1)Gibson′s入路的皮肤切口是从髂后上棘前5~7cm处起,向下弧行延伸至大粗隆,再达股骨上段。改良后的皮肤切口,大粗隆上段弧度变小,类似于Hardinge′s入路皮肤切口[3]。切口更靠外侧,术后伤口换药方便,不需大幅度搬动病人。另外,皮肤切口远离了会阴部,减少了术后伤口被污染机会,本组病例无一例感染。(2)Gibson′s入路将臀中肌前后缘游离,在止点处切断臀中肌、臀小肌,或将大粗隆凿下,外旋肌群不切断。但是,大粗隆截骨术有许多缺点:增加出血量、术后血肿发生率高、手术时间延长、大粗隆内固定后骨不连、行走步态不稳、假体松动、疼痛以及脱位等。而改良的手术入路减少了损伤,术后恢复快,髋关节外展不受影响,不会导致骨盆倾斜。术后3~4天即可下地练习行走。
, 百拇医药
    二、术中内旋、内收髋关节后,股骨颈、小粗隆、粗隆下等部位显露清楚,并且不需用Hohmann′s拉钩,甚至对肥胖患者也能暴露清楚。由于近端切口弧度小,扩髓时不受近端切口前缘皮肤的阻挡,不会造成皮肤损伤,假体前倾角较易掌握,假体柄容易插入。操作方便,缩短了手术时间。本组3例骨质疏松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中,2例粗隆间纵向劈裂骨折,1例假体柄穿出股骨上端骨皮质,术中均能及时发现。

    三、后侧入路使髋臼的外、后、上缘充分暴露,能准确控制髋臼帽的前倾角和外展角,掌握好固定髋臼帽螺钉的方向。

    四、假体安放好后,复位容易。活动髋关节,能清楚地观察到:股骨头假体大小是否合适,假体与髋臼的间隙长度,髋关节的活动度范围,稳定性,等等。术后平卧,限制髋关节活动3~4天后即可以下地负重、行走。2个月内不能过度屈曲、内收、内旋髋关节,否则会造成髋关节后脱位。

    五、髋关节脱位是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前入路易引起前脱位,后入路易引起后脱位。文献报道假体脱位的原因很多[4,5],主要与手术切口、术中技术操作、术后搬运不当、患肢的体位、不正确的功能锻炼等因素有关。预防后脱位应注意以下几点:(1)髋臼帽安放时,外展角45°,前倾角10°~15°,股骨假体前倾角15°。后侧入路可加大前倾角5°~10°,或用防脱位内衬。(2)复位后,应做到髋关节屈曲大于90°、完全伸直、外旋40°、内旋45°时,假关节不脱位。(3)术后在医生指导下搬运病人,维持髋关节外展中立位。(4)6~8周内屈髋不要超过90°,避免在双膝并拢双足分开情况下,向前弯腰拾物或穿鞋。我院并发髋关节后脱位2例病人,均为术后搬运不当所致。
, http://www.100md.com
    六、对一些陈旧性股骨颈骨折或全髋翻修术,后方关节囊及疤痕的松解,后入路较前入路更彻底。术前一般无需行骨牵引术。术中可以切断臀大肌止点上半部分和臀中肌止点的后半部分,切断髂腰肌,彻底松解粘连组织,达到一次手术成功。本组2例大粗隆顶点较术前下移4 cm。

    七、本手术入路也存在不足点:(1)松解、切除前外侧关节囊时较难显露;(2)髋臼窝研磨和安放髋臼帽,控制其前倾角时,因大粗隆阻挡,易导致髋臼帽向后下移位。

    另外,神经的损伤与手术入路有密切的关系,股神经损伤易发生于前外侧和外侧入路,坐骨神经损伤易发生于后外侧入路[6]。这要求术中不宜过分牵拉、避免反复脱位及复位、慎用电刀及电灼;另外,如果髋臼壁上的骨水泥固定孔钻得过深,穿透了内、后侧皮质,应防止骨水泥填塞时进入坐骨切迹,烧伤或压迫神经。对于髋关节严重畸形、粘连明显的患者,术中应显露、保护坐骨神经。而臀上神经自梨状肌上发出,本手术入路不易伤及。
, http://www.100md.com
    参 考 文 献

    1,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专题讨论纪要.中华外科杂志,1994,32:545-550.

    2 范卫民,王道新,陶松年,等.髋关节直接外侧切口在关节置换中的应用.江苏医药,1993,19:650-651.

    3,Hardinge K.The direct lateral approach to the hip.J Bone Joint Surg (Br),1982,64:17-19.

    4,吕厚山主编.人工关节外科学.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79-182.

    5,陈秋生,吴德贤,胡广州,等.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失误和术后并发症的探讨.中国人工关节杂志,1997,2:153-155.

    6,徐辉,张洪,王金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所致神经损伤.中华骨科杂志,1994,14:268-270.,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