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
作者:王树金
单位:王树金(212300 丹阳市人民医院)
关键词:
江苏医药000839 踝关节骨折临床较为常见,由于踝关节承受全身重量,需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处理不当易出现踝关节不稳及创伤性关节炎而致踝关节功能受损。我院自1989年1月至1997年12月,收治各种踝关节骨折脱位93例,手术治疗72例,其中56例进行了随访,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56例,男37例,女19例,年龄18~73岁。
损伤类型:单踝11例,双踝31例,三踝14例。按Lauge-Hansen分类:旋后-外旋22例,旋后-内收6例,旋前-外旋18例,旋前-外展8例,垂直压缩2例。AO分类:A型24例,B型20例,C型12例。合并踝关节脱位31例。开放性骨折24例,陈旧性骨折8例。
, 百拇医药
治疗方法:56例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双踝骨折先行外踝固定,三踝骨折按后、外、内踝顺序固定。尽可能解剖对位,恢复关节面平整及踝穴关系。内踝:螺丝钉固定33例,双克氏针固定12例,张力带钢丝固定11例。外踝:钢板固定20例,克氏针固定16例,张力带钢丝固定6例,钢丝捆扎固定3例。后踝均行螺丝钉固定。下胫腓联合骨栓固定11例,螺丝钉固定14例,未行固定6例。
结果:56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7个月。根据病人主诉、踝关节外形、功能及X线征像作4级评价,优23例,良17例,可9例,差7例(3例后行踝关节融合术)。
讨 论
踝关节骨折在复位时,不但要求胫骨下关节面与距骨滑车的鞍形关节面保持生理解剖一致的对合,而且要求内、外踝恢复其生理斜度,以适合距骨后上窄、前下宽的形态。腓骨轴线与外踝轴线呈10°~21°,平均13°的夹角,在小腿肌肉及踝部韧带作用下可维持距骨与外踝的关系。由于外旋暴力的作用,外踝或腓骨下段骨折后易发生移位,甚至波及下胫腓韧带联合。对踝关节骨折特别是波及下胫腓韧带联合的骨折多主张手术治疗。
, 百拇医药
根据对踝关节生物力学的研究,外踝及下胫腓韧带联合对踝关节的稳定十分重要。外踝或腓骨下端骨折未行良好的复位固定,则外踝会上移,使踝穴增宽,距骨外移,造成距骨脱位,易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在固定外踝或腓骨下端时,钢板或克氏针应预弯,保持腓骨轴线与外踝轴线的夹角,否则易引起踝穴过紧,致踝关节背伸、跖屈障碍。Yablon认为外踝的整复使距骨的踝穴内保持正常解剖关系是双踝骨折解剖复位的关键。外踝的不稳定必然带来距骨及踝关节的不稳定,仅内踝整复固定则不能避免距骨及外踝的移位。本组8例忽视腓骨及外踝作用先固定内踝或腓骨下端用直克氏针固定及未完全恢复腓骨长度,致使术后出现不同程度踝关节功能障碍。
下胫腓韧带联合的修复重建从生物力学角度已优先于内踝重建。完整的下胫腓韧带联合包括下胫腓前韧带、下胫腓后韧带、骨间膜三个完整部分。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的X线表现为距骨和内踝间空隙增大,距骨向腓侧移位,下胫腓韧带联合处分离。下胫腓韧带联合的修复可避免负重后踝穴增宽,踝关节不稳所致的创伤性关节炎。当内侧结构无法修复或固定时,固定下胫腓韧带联合应注意踝部的松紧度,保持内、外踝与距骨的2 mm间隙。复位时外踝与距骨的腓骨切迹紧贴,并复位在胫骨内、外方结节之间,然后单独用拉力螺丝钉从腓骨沿腓距关节上方0.5~1 cm处作横形或斜形固定于胫骨上。本组6例下胫腓韧带联合未行固定,4例出现踝关节不稳,其中2例负重后疼痛而行踝关节融合术。内固定可促使下胫腓韧带联合的修复,也限制了下胫腓韧带联合的生理活动,应在韧带修复完成后取出内固定,否则内固定物因承受应力而发生弯曲或折断。作者认为取出时间在术后4个月左右。本组发生螺钉折断1例,2例折弯致踝关节行走疼痛,取出后疼痛即缓解。
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不容忽视对外踝长度的恢复及下胫腓韧带联合的修复,以保证踝关节正常宽度。解剖复位,合理内固定,以及早期功能锻炼是踝关节骨折治疗的关键。, http://www.100md.com
单位:王树金(212300 丹阳市人民医院)
关键词:
江苏医药000839 踝关节骨折临床较为常见,由于踝关节承受全身重量,需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处理不当易出现踝关节不稳及创伤性关节炎而致踝关节功能受损。我院自1989年1月至1997年12月,收治各种踝关节骨折脱位93例,手术治疗72例,其中56例进行了随访,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56例,男37例,女19例,年龄18~73岁。
损伤类型:单踝11例,双踝31例,三踝14例。按Lauge-Hansen分类:旋后-外旋22例,旋后-内收6例,旋前-外旋18例,旋前-外展8例,垂直压缩2例。AO分类:A型24例,B型20例,C型12例。合并踝关节脱位31例。开放性骨折24例,陈旧性骨折8例。
, 百拇医药
治疗方法:56例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双踝骨折先行外踝固定,三踝骨折按后、外、内踝顺序固定。尽可能解剖对位,恢复关节面平整及踝穴关系。内踝:螺丝钉固定33例,双克氏针固定12例,张力带钢丝固定11例。外踝:钢板固定20例,克氏针固定16例,张力带钢丝固定6例,钢丝捆扎固定3例。后踝均行螺丝钉固定。下胫腓联合骨栓固定11例,螺丝钉固定14例,未行固定6例。
结果:56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7个月。根据病人主诉、踝关节外形、功能及X线征像作4级评价,优23例,良17例,可9例,差7例(3例后行踝关节融合术)。
讨 论
踝关节骨折在复位时,不但要求胫骨下关节面与距骨滑车的鞍形关节面保持生理解剖一致的对合,而且要求内、外踝恢复其生理斜度,以适合距骨后上窄、前下宽的形态。腓骨轴线与外踝轴线呈10°~21°,平均13°的夹角,在小腿肌肉及踝部韧带作用下可维持距骨与外踝的关系。由于外旋暴力的作用,外踝或腓骨下段骨折后易发生移位,甚至波及下胫腓韧带联合。对踝关节骨折特别是波及下胫腓韧带联合的骨折多主张手术治疗。
, 百拇医药
根据对踝关节生物力学的研究,外踝及下胫腓韧带联合对踝关节的稳定十分重要。外踝或腓骨下端骨折未行良好的复位固定,则外踝会上移,使踝穴增宽,距骨外移,造成距骨脱位,易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在固定外踝或腓骨下端时,钢板或克氏针应预弯,保持腓骨轴线与外踝轴线的夹角,否则易引起踝穴过紧,致踝关节背伸、跖屈障碍。Yablon认为外踝的整复使距骨的踝穴内保持正常解剖关系是双踝骨折解剖复位的关键。外踝的不稳定必然带来距骨及踝关节的不稳定,仅内踝整复固定则不能避免距骨及外踝的移位。本组8例忽视腓骨及外踝作用先固定内踝或腓骨下端用直克氏针固定及未完全恢复腓骨长度,致使术后出现不同程度踝关节功能障碍。
下胫腓韧带联合的修复重建从生物力学角度已优先于内踝重建。完整的下胫腓韧带联合包括下胫腓前韧带、下胫腓后韧带、骨间膜三个完整部分。下胫腓韧带联合损伤的X线表现为距骨和内踝间空隙增大,距骨向腓侧移位,下胫腓韧带联合处分离。下胫腓韧带联合的修复可避免负重后踝穴增宽,踝关节不稳所致的创伤性关节炎。当内侧结构无法修复或固定时,固定下胫腓韧带联合应注意踝部的松紧度,保持内、外踝与距骨的2 mm间隙。复位时外踝与距骨的腓骨切迹紧贴,并复位在胫骨内、外方结节之间,然后单独用拉力螺丝钉从腓骨沿腓距关节上方0.5~1 cm处作横形或斜形固定于胫骨上。本组6例下胫腓韧带联合未行固定,4例出现踝关节不稳,其中2例负重后疼痛而行踝关节融合术。内固定可促使下胫腓韧带联合的修复,也限制了下胫腓韧带联合的生理活动,应在韧带修复完成后取出内固定,否则内固定物因承受应力而发生弯曲或折断。作者认为取出时间在术后4个月左右。本组发生螺钉折断1例,2例折弯致踝关节行走疼痛,取出后疼痛即缓解。
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不容忽视对外踝长度的恢复及下胫腓韧带联合的修复,以保证踝关节正常宽度。解剖复位,合理内固定,以及早期功能锻炼是踝关节骨折治疗的关键。,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