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实用医学杂志》 > 2000年第8期
编号:10209833
重症脑损伤的亚低温治疗
http://www.100md.com 《实用医学杂志》 2000年第8期
     作者:杨绮帆 李铁林 段传志 苏正 黄连泉 钱锁开

    单位:杨绮帆 李铁林 段传志 苏正(510282 广州市,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黄连泉 钱锁开(330002 南昌市,解放军第94医院神经外科)

    关键词:脑损伤;亚低温;并发症;

    实用医学杂志000815 摘 要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重症脑损伤并发症产生原因及防止措施。方法:重症脑损伤78例,发病后24 h内行亚低温治疗,于发病后1~3个月按GOS评定预后。结果:亚低温组病死率较常规治疗组明显降低,亚低温期血小板数降低,但对机体循环、呼吸功能及电解质影响不大。结论:严密监测,细致护理和缓慢复温能有效防止并发症发生。

    我们自1995年3月~2000年3月共对78例重症脑损伤(GCS≤8分)患者实施亚低温治疗,总体效果良好,但其应用中仍出现不少并发症,现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 百拇医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发病后24 h内接受治疗的全部GCS≤8分的患者,共162例。分为亚低温组78例,男49例,女29例,年龄13~71岁,平均42.6岁;常规治疗组84例,男56例,女28例,年龄14~69岁,平均40.8岁。两组的伤情伤型经统计学处理具有可比性。

    1.2 亚低温治疗的方法 重症脑损伤患者入院后,先根据其病情及影像资料分别进行相应的急救处理,随即行常规及亚低温治疗。开始降温时间为发病后2~20 h,平均11.5 h。降温前30 min先予冬眠I号半量,稀释后静推,以后每6~8 h予冬眠I号1/4~1/3量维持。设定治疗温度为肛温33℃~35℃,降温时间为1~12 d,平均4.7 d。全部患者保留自主呼吸,依据病情及意识状态决定是否行气管切开。可通过调整毯面的水温或于腋窝、腹股沟区加用冰袋的方法,使肛温在4~8 h内降至33℃~35℃。室温恒定于24℃。停止亚低温治疗后采取自然复温法,并在停机后24 h内逐步停用冬眠药物,继续常规治疗及监护。
, 百拇医药
    1.3 亚低温期的监护 全部患者均在治疗前、中、后进行头颅CT检查比较,并在治疗过程中持续生命体征监测、血氧饱和度监测、血气、生化值和连续硬膜外法颅内压监护。除此之外,常规组有28例,亚低温组有24例患者进行了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监测。

    2 结果

    2.1 疗效 全组患者在发病后1~3月按Jennett的GOS标准评定效果。结果为亚低温组中,死亡18例,重残5例,中残6例,良好49例。常规治疗组中,死亡35例,重残7例,中残10例,良好32例。

    2.2 并发症 亚低温组78例在治疗过程中,有5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其中有1例心率<40次/min;休克者3例,其中2例出现于复温期;呼吸抑制4例;上消化道出血11例,其中3例为顽固、难治性出血,最长1例持续时间3周;呼吸道感染14例;反跳性高热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电解质紊乱12例;血小板数降低14例;褥疮4例。常规治疗组84例中,出现窦性心动过缓者7例;呼吸抑制3例;上消化道出血14例;呼吸道感染18例;电解质紊乱9例;血小板数降低2例;褥疮7例。两组除血小板数降低有明显差异外,余并发症两组无差异。
, 百拇医药
    3 讨论

    近十年来,大量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均证实,33℃~35℃低温对脑外伤和脑出血具有肯定的治疗效果,且由于亚低温疗法克服了传统深低温治疗的缺陷,一般不会导致严重的心血管功能紊乱和凝血功能障碍[1]。但由于患者的原发脑损伤,机体生理状态以及亚低温具体实施过程的不同,治疗中仍可见一些并发症,常见的有心律不齐、电解质紊乱、血小板减少以及复温时反跳性高热、休克等。本组结果基本支持这点。但是这些并发症出现后经及时对症处理和复温后逐渐消失,一般不会对机体产生严重影响[2]。就本组来看,除血小板数减少与常温对照组差异显著外,余并发症两组并无差异,说明本组的大多数并发症并非亚低温所致,而更多的与原发脑损伤程度有关。但亦有因复温过快,引致复温时休克,颅内压急剧增高而死亡的报道,本组亦出现过因冬眠药物推注过快而引起血压下降,呼吸抑制和降温过低时心律不齐与难以纠正的消化道出血的现象。因此,为减少重型脑损伤亚低温治疗中的并发症,我们的经验是切实做好以下几点:(1)严格控制亚低温的适应证和合理选择降温时限。尽管有研究证实亚低温对重型颅脑伤(GCS≤8分)患者均有效果,但新近更进一步研究亦证明亚低温对GCS 3~4分,颅内压(ICP)持续高于40 mmH2O者效果并不理想[3],因为在治疗过程中发现,该类患者中枢性体温调节功能已完全丧失且呼吸、循环极不稳定,多在24 h内死于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同时目前对于亚低温治疗的最佳时限尚未最后确定,一般以1~7 d为度,时间过短,脑内急性期病理仍处于发展阶段,时间过长机体的免疫及凝血功能则可能受影响。但对于某些如原发性脑干、下丘脑损伤患者则可适当延长降温时间,但亦不可长于2周。(2)重视低温期的监测和护理。全面的监测和良好的护理对于成功实施亚低温治疗至关重要。实施亚低温时,为防止患者体温下降过程中出现寒颤反应,需定期予冬眠药物,推注过快,可出现血压下降,呼吸抑制,尤其对于老年人,因此用药过程中在遵循一般原则情况下应特别重视个体化。且由于冬眠药物同时可抑制咳嗽反射,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和湿润,但亦不可过分刺激气管,防止迷走神经兴奋而支气管痉挛。同时应严密监测体温和电解质变化,防止降温不够和过低或电解质紊乱。再者,低温治疗时皮肤和肌肉血管呈收缩状态,抗压力减低,因此要定期翻身和活动肢体,防止褥疮和深静脉血栓发生。(3)加强复温期的管理。在脑低温疗法中,最为困难的往往是复温时的管理,以往严重并发症常出现于此期。缓慢升温有利于病情平稳过渡,复温过快可出现复温性休克,反跳性高热而导致治疗失败。同时由于低温时钾离子向细胞内转移,血小板向肝脏聚集,复温后则迅速回迁,易出现电解质和凝血功能紊乱。
, 百拇医药
    总之,亚低温治疗对于重型脑损伤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切实做好严密监测,细致护理和缓慢复温将使之更加安全、可靠。

    4 参考文献

    1,刘敬业,张 赛,只达石,等. 亚低温治疗急性重症脑损伤的临床研究. 中华创伤杂志,1999,15(1):35~37.

    2,Ginsberg MD,Busto R. Combating hyperthermia in acute stroke:a significiant clinical concern. Stroke,1998,29(2):529~534.

    3,Shiozaki T,Sugimoto H. Selection of severely head injured patients for mild hypothermia therapy. J Neurosurg,1998,89(2):206~211.

    4,杨绮帆,黄连泉,钱锁开,等. 亚低温治疗重症脑损伤的临床报告. 中华创伤杂志,1997,13(1):14~15.

    (修回日期:2000-04-22),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