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 2000年第8期
编号:10228454
硬膜下—腹腔分流治疗急性外伤性硬膜下积液
http://www.100md.com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0年第8期
     作者:李烨

    单位:浙江省台州市路桥第一人民医院脑外科 318050

    关键词:硬膜下积液;颅脑损伤;治疗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000869

    分类号 R742.7

    我院于1997年1月~1999年3月共收治了外伤性硬膜下积液21例,占同期颅脑损伤的3.12%,其中11例急性硬膜下积液行硬膜下-腹腔分流,效果满意,现结合文献将诊治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1例患者中,男8例,女3例。年龄28~76岁,平均48.6岁。均有头部外伤史。CT扫描出现积液时间3~72h,积液位于一侧额颞或额颞顶8例,两侧额颞或额颞顶3例。积液量按多田氏公式((π)/(6)×长×宽×高)计算,40~50ml 3例,51~60ml 6例,61~80ml 2例。
, http://www.100md.com
    1.2 临床表现

    伤后GCS计分,3~8分2例,9~12分6例,12~15分3例。受伤后无意识障碍3例;有短暂意识障碍7例,其中入院后有4例出现瞌睡或嗜睡症状;持续出现意识障碍1例。锥体束阳性2例。头痛、头昏9例,呕吐4例。合并脑挫裂伤5例,硬膜下小血肿4例,颅骨骨折3例。

    1.3 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

    根据CT片选积液最明显层面的一侧中后1/3处颅骨钻洞(两侧者选积液多的一侧),切开硬膜,使用单向阀门脑室—腹腔分流管,拔出脑室刺管管芯,30~45角朝前在无阻力下插入积液腔约2~2.5cm,见有淡黄色或淡红色积液涌出,量好长度接上单向阀门泵。后与脑室腹腔分流术相同,保持积液至腹腔分流通畅。术后按阀门3~4/d,每次10~15下,直至引流积液量与术前计算量相等。同时减少或尽量不用强力脱水剂,加大补液量。

    2 结果
, http://www.100md.com
    术后CT复查,2~3d积液消失4例,4~6d消失6例,1例因分流管末端进入大脑皮层1.5cm,引流效果欠佳,经局麻下调整管子方向后3d积液消失。本组无1例死亡,均痊愈出院。3个月后复查无1例复发。

    3 讨论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形成原因目前有多种解释,蛛网膜单向活瓣作用是目前普遍推崇的学说:认为外伤致外侧裂池、视交叉池及脑表面的蛛网膜破裂,脑脊液渗入到硬脑膜下腔积液积聚,由于蛛网膜裂口的单向活瓣作用而不能回流,故积液多产生于大脑凸面的额、颞、枕叶。也有作者提出渗透压学说:认为外伤破坏了血脑屏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成份渗透到硬脑膜下腔形成积液,又因蛋白含量高的积液渗透压高,使周围的水份不断渗透到积液内,从而使积液不断增多[1]。Dandy认为脑脊液仅在蛛网膜下腔可吸收,流到蛛网膜外是不能吸收的[2]

    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以急性发病率为高。急性期在蛛网膜裂口的单向活瓣未闭合之前,颅内压可进行性增高,引起临床症状、意识情况、局部脑受压加重,严重时导致脑疝死亡。急性期硬膜下积液未能及时吸收或引流,易被蛛网膜形成包膜包围,最后形成硬膜下水瘤。李壮志等报告外伤性硬膜下积液尚有20.5%最后移行为慢性硬膜下血肿,与其新生内膜反复出血有关[3]。有报告慢性最长者病史逾数载[4],这就造成了较长时间的局部脑受压和颅内高压,相应地增加了外伤性癫痫和脑萎缩的发病率。

    参 考 文 献

    1,钱志元,黄 强,李晓南,等.外伤性硬膜下积液的分型和治疗.中国急救医学,1995;15(6):33

    2,包兴昌.急性外伤性硬膜下积液84例.临床神经病杂志,1993;6(1):51

    3,李壮志,曹仁江.持续性硬膜下积液移行为慢性硬膜下血肿.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7;7(4):234~235

    收稿:1999-12-10,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