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院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陈淑然
单位:安徽省宿松县人民医院医院感染办公室 246501
关键词: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
广东医学000831
【摘要】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 通过细菌培养方法对108例手术病例进行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手术切口感染率为12.0%(13/108)。基层医院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有:皮肤消毒不彻底、某些手术人员不按时间和程序洗手、手术室空气消毒达不到规定标准等。引起切口感染的主要菌株是表皮葡萄球菌。结论 加强手术过程中每一环节的管理是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的关键。
手术切口感染是基层医院常见的院内感染,对手术效果及病床周转率都有较大影响。笔者以我院1999年6~12月住院择期手术的10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菌培养,从控制院内感染的角度分析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以便制定相应的措施控制手术切口感染,降低切口感染率。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院住院择期手术病例108例。其中男67例,女41例,年龄最大77岁,最小5岁,平均年龄47.3岁。Ⅰ类手术59例,Ⅱ类手术49例,其中普外手术41例、骨科手术18例、泌尿外科手术31例、妇科手术18例。
1.2 研究方法
1.2.1 实验材料 肉汤培养管,营养琼脂培养基(安徽省防疫站提供),光学显微镜,恒温箱,灭菌棉拭子,接种灯等。
1.2.2 实验对象 手术人员洗手前后手指,术前术后手套,消毒前后手术切口皮肤,缝合后切口皮肤及皮肤缝线,手术室空气。
1.2.3 实验前准备 术区备皮,皮肤消毒采用2%碘酊及75%酒精,手术者洗手后用75%酒精浸泡5 min,器械、敷料及手套高压灭菌,缝合线煮沸30 min消毒,手术室除常规紫外线照射消毒外,每天还用0.5%过氧乙酸作空气喷雾消毒1次,每周用乳酸熏蒸1次。
, 百拇医药
1.2.4 实验取样 以浸有灭菌生理盐水的灭菌棉拭子在取样范围内(10 cm×12 cm)取样,然后将拭子装入灭菌葡萄糖肉汤管中送检细菌培养。用平皿培养基采集手术室空气,在手术开始后1 h(手术结束前30 min)将5个平皿培养基置于手术室四角及中央,打开盖后放置20 min收集空气送检细菌培养。
1.2.5 实验方法 细菌培养。将上述标本置于37℃温箱培养24 h分离菌株,细菌分离鉴定按Berger手册进行;细菌计算按公式:cfu/m3=(500×n)at,式中n为平均菌落数,a为平皿面积(m2),t为平皿暴露时间。
1.2.6 判断切口感染的标准 按照卫生部医政司《院内感染诊断标准》[1],将切口愈合分为Ⅰ类、Ⅱ类、Ⅲ类手术,甲、乙、丙级愈合[2],判断切口感染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方法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 http://www.100md.com
2 结果
2.1 切口感染率 108例患者中发生切口感染13例,感染率为12.0%。Ⅰ类手术切口感染率为8.5%(5/59),Ⅱ类手术切口感染率为16.3%(8/49)。不同部位切口感染率不同:会阴、下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率为80.0%(8/10);上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率为22.7%(5/22)。不同专科手术切口感染率不同:妇科手术切口感染率为16.6%(3/18);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率为11.1%(2/18);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为7.3%(3/41);泌尿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为16.1%(5/31)。
2.2 细菌培养结果
2.2.1 切口皮肤 消毒前细菌阳性率100%,消毒后下降至33.3%(36/108),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
2.2.2 手术人员手指 术前简易洗手后手指的带菌率为47.2%(51/108),正规洗手(刷泡手)后手指带菌率为19.4%(21/108),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
, 百拇医药
2.2.3 皮肤缝线 术前已消毒的皮肤缝线无菌率为100%,术后皮肤缝线无率下降为82%。
2.2.4 手套 术前高压消毒后手套无菌率为100%,术后手套细菌检出率为30.6%(33/108)。
2.2.5 手术室空气 空气细菌数<50 cfu/m3占22.2%(24/108);>500 cuf/m3占66.7%(72/108);>700 cfu/m3占11.1%(12/108)。在13例切口感染病例中,手术室空气细菌数>700 cfu/m3有7例(占53.8%),500~600 cfu/m3有6例(46.2%)。
2.3 菌群分布
2.3.1 手术部位 皮肤消毒前、后检测。发现主要细菌是表皮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其余为少量不动杆菌、蜡样芽胞杆菌、腐生葡萄球菌等。
, http://www.100md.com
2.3.2 感染切口皮肤及分泌物 细菌培养结果显示:表皮葡萄球菌最高,其余为醋酸钙不动杆菌、绿脓假单胞菌、腐生葡萄球菌等。
3 讨论
3.1 基层医院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 本研究观察的108例患者中手术切口感染率为12.0%(13/108),其中Ⅰ类手术切口感染率为8.5%(5/59),Ⅱ类手术切口感染率为16.3%(8/49),虽然与1990年卫生部调查的21家医院13%~18%的手术切口感染率相吻合[3],但我院手术切口感染率稍偏高。通过本实验观察发现基层医院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1 术区皮肤消毒不彻底 本组消毒后切口皮肤带菌率仍达33.3%。原因包括:消毒时间长,消毒剂浓度下降,下腹、会阴皮肤皱折多,毛囊粗,备皮时损伤皮肤等。因此,定期更换消毒剂,重视术前皮肤清洁,备皮时避免损伤,是控制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措施。
, http://www.100md.com
3.1.2 手术人员洗手不彻底 本组中即使正规洗手,手术人员手指带菌率仍达19.4%,而简易洗手更高达47.2%。因此,首先应教育手术人员加强责任心,认真按时间、程序洗手;其次,更换高效的消毒剂洗泡手,可减少术中细菌污染。
3.1.3 手术室空气消毒未达标 本研究中手术室空气细菌数>500 cfu/m3占66.7%(72/108);>700 cfu/m3占11.1%(12/108)。说明手术室空气污染较大也是引起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手术室除加强空气消毒管理外,还应该每天增加空气喷雾次数,控制进入手术室人员数,定期检测空气,使细菌数控制在<300 cfu/m3,达到Ⅲ~Ⅳ级洁净级手术室标准。
另外,通过本实验观察发现:表皮葡萄球菌是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致病菌;绿脓杆菌、厌氧坏死梭杆菌是次要致切口感染菌群。因此,彻底进行切口皮肤消毒和认真洗手,消除皮肤表面表皮葡萄球菌等细菌是减少切口感染的主要措施之一。
, 百拇医药
3.2 体会 手术切口感染与医院手术室质量管理有密切关系,加强手术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管理是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的关键。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医院,购置现代化手术室设备(例如:手术室空气净化装置等设备)较困难,应该通过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如术区皮肤的彻底消毒,手术人员认真洗手,加强手术室空气的消毒,常规手术室细菌学监测等以达到控制手术切口感染,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医政司院内感染监控协调小组.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一).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9,5(6):37
2,裘法祖,孟承伟,主编.外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
3,王枢群,张邦燮,主编.医院感染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351
(收稿日期:2000-03-20), 百拇医药
单位:安徽省宿松县人民医院医院感染办公室 246501
关键词: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
广东医学000831
【摘要】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 通过细菌培养方法对108例手术病例进行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手术切口感染率为12.0%(13/108)。基层医院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因素有:皮肤消毒不彻底、某些手术人员不按时间和程序洗手、手术室空气消毒达不到规定标准等。引起切口感染的主要菌株是表皮葡萄球菌。结论 加强手术过程中每一环节的管理是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的关键。
手术切口感染是基层医院常见的院内感染,对手术效果及病床周转率都有较大影响。笔者以我院1999年6~12月住院择期手术的10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菌培养,从控制院内感染的角度分析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以便制定相应的措施控制手术切口感染,降低切口感染率。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http://www.100md.com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院住院择期手术病例108例。其中男67例,女41例,年龄最大77岁,最小5岁,平均年龄47.3岁。Ⅰ类手术59例,Ⅱ类手术49例,其中普外手术41例、骨科手术18例、泌尿外科手术31例、妇科手术18例。
1.2 研究方法
1.2.1 实验材料 肉汤培养管,营养琼脂培养基(安徽省防疫站提供),光学显微镜,恒温箱,灭菌棉拭子,接种灯等。
1.2.2 实验对象 手术人员洗手前后手指,术前术后手套,消毒前后手术切口皮肤,缝合后切口皮肤及皮肤缝线,手术室空气。
1.2.3 实验前准备 术区备皮,皮肤消毒采用2%碘酊及75%酒精,手术者洗手后用75%酒精浸泡5 min,器械、敷料及手套高压灭菌,缝合线煮沸30 min消毒,手术室除常规紫外线照射消毒外,每天还用0.5%过氧乙酸作空气喷雾消毒1次,每周用乳酸熏蒸1次。
, 百拇医药
1.2.4 实验取样 以浸有灭菌生理盐水的灭菌棉拭子在取样范围内(10 cm×12 cm)取样,然后将拭子装入灭菌葡萄糖肉汤管中送检细菌培养。用平皿培养基采集手术室空气,在手术开始后1 h(手术结束前30 min)将5个平皿培养基置于手术室四角及中央,打开盖后放置20 min收集空气送检细菌培养。
1.2.5 实验方法 细菌培养。将上述标本置于37℃温箱培养24 h分离菌株,细菌分离鉴定按Berger手册进行;细菌计算按公式:cfu/m3=(500×n)at,式中n为平均菌落数,a为平皿面积(m2),t为平皿暴露时间。
1.2.6 判断切口感染的标准 按照卫生部医政司《院内感染诊断标准》[1],将切口愈合分为Ⅰ类、Ⅱ类、Ⅲ类手术,甲、乙、丙级愈合[2],判断切口感染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方法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 http://www.100md.com
2 结果
2.1 切口感染率 108例患者中发生切口感染13例,感染率为12.0%。Ⅰ类手术切口感染率为8.5%(5/59),Ⅱ类手术切口感染率为16.3%(8/49)。不同部位切口感染率不同:会阴、下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率为80.0%(8/10);上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率为22.7%(5/22)。不同专科手术切口感染率不同:妇科手术切口感染率为16.6%(3/18);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率为11.1%(2/18);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为7.3%(3/41);泌尿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为16.1%(5/31)。
2.2 细菌培养结果
2.2.1 切口皮肤 消毒前细菌阳性率100%,消毒后下降至33.3%(36/108),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
2.2.2 手术人员手指 术前简易洗手后手指的带菌率为47.2%(51/108),正规洗手(刷泡手)后手指带菌率为19.4%(21/108),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
, 百拇医药
2.2.3 皮肤缝线 术前已消毒的皮肤缝线无菌率为100%,术后皮肤缝线无率下降为82%。
2.2.4 手套 术前高压消毒后手套无菌率为100%,术后手套细菌检出率为30.6%(33/108)。
2.2.5 手术室空气 空气细菌数<50 cfu/m3占22.2%(24/108);>500 cuf/m3占66.7%(72/108);>700 cfu/m3占11.1%(12/108)。在13例切口感染病例中,手术室空气细菌数>700 cfu/m3有7例(占53.8%),500~600 cfu/m3有6例(46.2%)。
2.3 菌群分布
2.3.1 手术部位 皮肤消毒前、后检测。发现主要细菌是表皮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其余为少量不动杆菌、蜡样芽胞杆菌、腐生葡萄球菌等。
, http://www.100md.com
2.3.2 感染切口皮肤及分泌物 细菌培养结果显示:表皮葡萄球菌最高,其余为醋酸钙不动杆菌、绿脓假单胞菌、腐生葡萄球菌等。
3 讨论
3.1 基层医院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 本研究观察的108例患者中手术切口感染率为12.0%(13/108),其中Ⅰ类手术切口感染率为8.5%(5/59),Ⅱ类手术切口感染率为16.3%(8/49),虽然与1990年卫生部调查的21家医院13%~18%的手术切口感染率相吻合[3],但我院手术切口感染率稍偏高。通过本实验观察发现基层医院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1 术区皮肤消毒不彻底 本组消毒后切口皮肤带菌率仍达33.3%。原因包括:消毒时间长,消毒剂浓度下降,下腹、会阴皮肤皱折多,毛囊粗,备皮时损伤皮肤等。因此,定期更换消毒剂,重视术前皮肤清洁,备皮时避免损伤,是控制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措施。
, http://www.100md.com
3.1.2 手术人员洗手不彻底 本组中即使正规洗手,手术人员手指带菌率仍达19.4%,而简易洗手更高达47.2%。因此,首先应教育手术人员加强责任心,认真按时间、程序洗手;其次,更换高效的消毒剂洗泡手,可减少术中细菌污染。
3.1.3 手术室空气消毒未达标 本研究中手术室空气细菌数>500 cfu/m3占66.7%(72/108);>700 cfu/m3占11.1%(12/108)。说明手术室空气污染较大也是引起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手术室除加强空气消毒管理外,还应该每天增加空气喷雾次数,控制进入手术室人员数,定期检测空气,使细菌数控制在<300 cfu/m3,达到Ⅲ~Ⅳ级洁净级手术室标准。
另外,通过本实验观察发现:表皮葡萄球菌是手术切口感染的主要致病菌;绿脓杆菌、厌氧坏死梭杆菌是次要致切口感染菌群。因此,彻底进行切口皮肤消毒和认真洗手,消除皮肤表面表皮葡萄球菌等细菌是减少切口感染的主要措施之一。
, 百拇医药
3.2 体会 手术切口感染与医院手术室质量管理有密切关系,加强手术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管理是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的关键。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医院,购置现代化手术室设备(例如:手术室空气净化装置等设备)较困难,应该通过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如术区皮肤的彻底消毒,手术人员认真洗手,加强手术室空气的消毒,常规手术室细菌学监测等以达到控制手术切口感染,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医政司院内感染监控协调小组.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一).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9,5(6):37
2,裘法祖,孟承伟,主编.外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
3,王枢群,张邦燮,主编.医院感染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351
(收稿日期:2000-03-20),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