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或复合硬膜外麻醉中麻醉深度的比较
作者:杨铮 孙强 何静
单位: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麻醉科 510010
关键词:最低肺泡有效浓度;双频指数;连续硬膜外麻醉;吸入全麻
广东医学000820
【摘要】 目的 比较吸入全麻和吸入全麻辅助连续硬膜外麻醉中的双频指数(BIS)和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方法 选择非心脑疾病患者,ASA Ⅱ~Ⅲ级29例,随机分成Ⅰ,Ⅱ两组,吸入全麻组(Ⅰ组,n=14),吸入全麻辅助硬膜外麻醉组(Ⅱ组,n=15)。记录术中BIS和MAC,研究两组结果的差异。结果 Ⅰ组中BIS平均53.57±8.26,MAC平均为0.858 4±0.204 5。Ⅱ组中BIS平均为67.93±8.49,MAC平均为0.315 5±0.005 9,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吸入全麻辅助连续硬膜外麻醉比吸入全麻所需吸入麻药的浓度低,大脑抑制的程度也轻。
, 百拇医药
根据临床经验,吸入全麻和辅助连续硬膜外的吸入全麻在术中的双频指数(BIS)和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是不同的,本研究对异氟醚吸入全麻和异氟醚吸入全麻辅助连续硬膜外麻醉过程中的BIS和MAC进行监测,探讨术中中枢神经抑制的适宜深度,以提高麻醉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非心脑疾患的择期手术患者29例,ASA Ⅱ~Ⅲ级,年龄18~73岁,其中肺部手术16例,上腹部手术10例,食管手术3例,随机分成2组,Ⅰ组异氟醚吸入全麻14例,Ⅱ组异氟醚吸入全麻辅助连续硬膜外麻醉15例。
1.2 方法 Ⅰ组患者入室后ASPECT 1000脑电监测仪监测脑电,脑电电极安放如下:左眉为接地电极,前额正中为参考电极,左、右太阳穴为1、2导,术中显示BIS的数值及其趋势图。Ⅱ组患者先行硬膜外穿刺、置管,2%利多卡因加0.3%丁卡因5~10 ml(加用1/20万肾上腺素)行连续硬膜外阻滞,有麻醉平面且血压恢复到接近麻醉前水平(必要时使用麻黄素纠正低血压)后行静脉快速诱导气管插管全麻,再按Ⅰ组方法安放电极进行脑电监测。两组均予异丙芬2.5 mg/kg,司可林2 mg/kg静注诱导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异氟醚和氧化亚氮维持麻醉,间断给予维库溴铵。用ULTIMA麻醉气体监测仪监测MAC,用惠普78352C型多功能监测仪监测血压、脉搏、心电图及脉搏血氧饱和度。两组均于诱导开始起每5 min记录上述各项监测指标。计算手术开始时每例患者的平均BIS和MAC,并对两组BIS和MAC进行比较,术后对患者随访,查问患者术中知觉。
, 百拇医药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开始手术后,BIS及MAC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见表1。两组术后随访的结果无一例患者有术中知觉。
表1 两组BIS与MAC的比较±s 组别
例数
BIS
MAC(%)
Ⅰ组
14
53.57±8.26
, 百拇医药
0.858 4±0.204 5
Ⅱ组
15
67.93±8.49
0.315 5±0.005 9
P值
<0.01
<0.01
3 讨论
BIS是采用非限性相位锁定原理对原始脑电进行分析处理的脑电双谱分析方法得出的数据,可以从1~100定量地确定大脑的苏醒状态,其值越大,说明患者越趋于清醒,其值越小,说明患者大脑皮质受抑制的程度越深[1]。BIS能直观地应用于麻醉深度的监测[2]。MAC自Eger于1965年提出作为吸入麻醉麻醉强度的主要指标,已证明是一相对稳定和易于测定的麻醉强度指标[3]。因此应用BIS和MAC结合心电图、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血压等项监测能够准确判断麻醉深度,使手术在适宜的麻醉浓度下进行,避免麻醉过浅或过深所引的各种不良反应,保证患者的安全,为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4]。
, 百拇医药
本实验表明Ⅰ组吸入异氟醚的浓度比Ⅱ组吸入异氟醚的浓度要高,使患者皮质抑制的程度也更深(BIS值小),从而对患者的循环影响也较大。Ⅱ组因有硬膜外阻滞,从而减少异氟醚吸入浓度。而异氟醚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与用量有关。用量越低,对大脑皮质的抑制也越低,BIS也越大。但对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术中都没有知觉,说明复合硬膜外麻醉后,较低的MAC和较高的BIS能达到手术需要的麻醉深度[5]。
从应激反应的角度来看,硬膜外麻醉能够减少手术或麻醉对患者的生理干扰,它不仅使手术相关区域的交感神经充分阻滞而且使手术部位的向心传导阻滞,从而降低了交感神经的紧张性,使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稳定,吸入麻醉加硬膜外麻醉,由于硬膜外阻断相关的交感神经兴奋功能,显著抑制许多应激性激素的增高,从而降低了交感神经的紧张性,进一步减少了因气管内插管及手术引起的儿茶酚胺的分泌,导致平均动脉压下降。此外,阻滞区域的容量血管扩张,血压较麻醉前降低,同时,副交感神经元亢进,心率慢,这种心血管的抑制作用部分抵消了气管内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两者结合能取长补短,减少副反应的发生[6]。与吸入麻醉相比,具有下列优点:①减少吸入麻醉气体的量,从而减少患者的费用。②术中心血管系统的应激性反应明显降低。③可以早期用吸入麻醉药,苏醒较快,患者无疼痛感,能安静合作,早期拔除气管导管。④术后可进行硬膜外止痛。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胡 晓,吴新民.通过脑电功率谱和双谱分析观察静脉普鲁卡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中华麻醉杂志,1997,17(11):650
2,Kate Leslie, Daniel I. Sessler, Marc Schroeder, et al. Propofol blood concentration and the bispectral index predict suppression of learning during propofol/epidural anesthesia in volunteers. Anestth Analg, 1995, 81:1269
3,张秀华,顾振华.静脉复合全身麻醉药的麻醉强度测定.中华麻醉学杂志,1992,12(4):230
4,杨宾侠,王保国.异丙芬静脉麻醉镇静催眠深度的研究.中华麻醉学杂志,1998,18(11):662
5,何 静,王若松,林日辉.七氟醚、异氟醚与笑气吸入麻醉时脑电双频指数和边缘频率的变化.广东医学,1998,19(9):688
6,杨 瑞,赵秀云.硬膜外阻滞加浅全麻的应用.国外医学麻醉与复苏分册,1997,18(2):92
(收稿日期:2000-04-03), http://www.100md.com
单位: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麻醉科 510010
关键词:最低肺泡有效浓度;双频指数;连续硬膜外麻醉;吸入全麻
广东医学000820
【摘要】 目的 比较吸入全麻和吸入全麻辅助连续硬膜外麻醉中的双频指数(BIS)和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方法 选择非心脑疾病患者,ASA Ⅱ~Ⅲ级29例,随机分成Ⅰ,Ⅱ两组,吸入全麻组(Ⅰ组,n=14),吸入全麻辅助硬膜外麻醉组(Ⅱ组,n=15)。记录术中BIS和MAC,研究两组结果的差异。结果 Ⅰ组中BIS平均53.57±8.26,MAC平均为0.858 4±0.204 5。Ⅱ组中BIS平均为67.93±8.49,MAC平均为0.315 5±0.005 9,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吸入全麻辅助连续硬膜外麻醉比吸入全麻所需吸入麻药的浓度低,大脑抑制的程度也轻。
, 百拇医药
根据临床经验,吸入全麻和辅助连续硬膜外的吸入全麻在术中的双频指数(BIS)和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是不同的,本研究对异氟醚吸入全麻和异氟醚吸入全麻辅助连续硬膜外麻醉过程中的BIS和MAC进行监测,探讨术中中枢神经抑制的适宜深度,以提高麻醉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非心脑疾患的择期手术患者29例,ASA Ⅱ~Ⅲ级,年龄18~73岁,其中肺部手术16例,上腹部手术10例,食管手术3例,随机分成2组,Ⅰ组异氟醚吸入全麻14例,Ⅱ组异氟醚吸入全麻辅助连续硬膜外麻醉15例。
1.2 方法 Ⅰ组患者入室后ASPECT 1000脑电监测仪监测脑电,脑电电极安放如下:左眉为接地电极,前额正中为参考电极,左、右太阳穴为1、2导,术中显示BIS的数值及其趋势图。Ⅱ组患者先行硬膜外穿刺、置管,2%利多卡因加0.3%丁卡因5~10 ml(加用1/20万肾上腺素)行连续硬膜外阻滞,有麻醉平面且血压恢复到接近麻醉前水平(必要时使用麻黄素纠正低血压)后行静脉快速诱导气管插管全麻,再按Ⅰ组方法安放电极进行脑电监测。两组均予异丙芬2.5 mg/kg,司可林2 mg/kg静注诱导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异氟醚和氧化亚氮维持麻醉,间断给予维库溴铵。用ULTIMA麻醉气体监测仪监测MAC,用惠普78352C型多功能监测仪监测血压、脉搏、心电图及脉搏血氧饱和度。两组均于诱导开始起每5 min记录上述各项监测指标。计算手术开始时每例患者的平均BIS和MAC,并对两组BIS和MAC进行比较,术后对患者随访,查问患者术中知觉。
, 百拇医药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开始手术后,BIS及MAC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见表1。两组术后随访的结果无一例患者有术中知觉。
表1 两组BIS与MAC的比较±s 组别
例数
BIS
MAC(%)
Ⅰ组
14
53.57±8.26
, 百拇医药
0.858 4±0.204 5
Ⅱ组
15
67.93±8.49
0.315 5±0.005 9
P值
<0.01
<0.01
3 讨论
BIS是采用非限性相位锁定原理对原始脑电进行分析处理的脑电双谱分析方法得出的数据,可以从1~100定量地确定大脑的苏醒状态,其值越大,说明患者越趋于清醒,其值越小,说明患者大脑皮质受抑制的程度越深[1]。BIS能直观地应用于麻醉深度的监测[2]。MAC自Eger于1965年提出作为吸入麻醉麻醉强度的主要指标,已证明是一相对稳定和易于测定的麻醉强度指标[3]。因此应用BIS和MAC结合心电图、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血压等项监测能够准确判断麻醉深度,使手术在适宜的麻醉浓度下进行,避免麻醉过浅或过深所引的各种不良反应,保证患者的安全,为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4]。
, 百拇医药
本实验表明Ⅰ组吸入异氟醚的浓度比Ⅱ组吸入异氟醚的浓度要高,使患者皮质抑制的程度也更深(BIS值小),从而对患者的循环影响也较大。Ⅱ组因有硬膜外阻滞,从而减少异氟醚吸入浓度。而异氟醚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与用量有关。用量越低,对大脑皮质的抑制也越低,BIS也越大。但对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术中都没有知觉,说明复合硬膜外麻醉后,较低的MAC和较高的BIS能达到手术需要的麻醉深度[5]。
从应激反应的角度来看,硬膜外麻醉能够减少手术或麻醉对患者的生理干扰,它不仅使手术相关区域的交感神经充分阻滞而且使手术部位的向心传导阻滞,从而降低了交感神经的紧张性,使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稳定,吸入麻醉加硬膜外麻醉,由于硬膜外阻断相关的交感神经兴奋功能,显著抑制许多应激性激素的增高,从而降低了交感神经的紧张性,进一步减少了因气管内插管及手术引起的儿茶酚胺的分泌,导致平均动脉压下降。此外,阻滞区域的容量血管扩张,血压较麻醉前降低,同时,副交感神经元亢进,心率慢,这种心血管的抑制作用部分抵消了气管内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两者结合能取长补短,减少副反应的发生[6]。与吸入麻醉相比,具有下列优点:①减少吸入麻醉气体的量,从而减少患者的费用。②术中心血管系统的应激性反应明显降低。③可以早期用吸入麻醉药,苏醒较快,患者无疼痛感,能安静合作,早期拔除气管导管。④术后可进行硬膜外止痛。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胡 晓,吴新民.通过脑电功率谱和双谱分析观察静脉普鲁卡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中华麻醉杂志,1997,17(11):650
2,Kate Leslie, Daniel I. Sessler, Marc Schroeder, et al. Propofol blood concentration and the bispectral index predict suppression of learning during propofol/epidural anesthesia in volunteers. Anestth Analg, 1995, 81:1269
3,张秀华,顾振华.静脉复合全身麻醉药的麻醉强度测定.中华麻醉学杂志,1992,12(4):230
4,杨宾侠,王保国.异丙芬静脉麻醉镇静催眠深度的研究.中华麻醉学杂志,1998,18(11):662
5,何 静,王若松,林日辉.七氟醚、异氟醚与笑气吸入麻醉时脑电双频指数和边缘频率的变化.广东医学,1998,19(9):688
6,杨 瑞,赵秀云.硬膜外阻滞加浅全麻的应用.国外医学麻醉与复苏分册,1997,18(2):92
(收稿日期:2000-04-03),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