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东医学》 > 2000年第8期
编号:10237451
术前选择性动脉灌注化疗治疗宫颈癌24例
http://www.100md.com 《广东医学》 2000年第8期
     作者:郑秀娟

    单位:浙江省金华中心医院妇产科 321000

    关键词:

    广东医学000855 术前行介入放射区域动脉灌注化疗是宫颈癌术前新辅 助化疗的方 法之一,目前国外报道该方法多用于治疗晚期宫颈癌无法手术又有放疗禁忌证的辅助治疗, 或用于肿瘤无法切除的晚期患者以减轻疼痛,提高生存质量。国内报道,对晚期肿瘤无法切 除者多采用放疗方法,而对于Ⅱ,Ⅲ期宫颈癌患者辅以介入化疗后再手术治疗报道甚少。我 们于1996年6月至1999年6月以来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经初步随访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24例,年龄37~72岁,平均51.6 岁。病程1~24个月,平均5.9个月。24例中鳞癌17例,腺癌5例,腺鳞癌2例。临床分期: Ⅱ a期6例,Ⅱb期13例,Ⅲa期5例。全组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施行筋膜外扩大全子宫切除 13例,次广泛子宫切除8例)。
, http://www.100md.com
    1.2 方法 本组采用Seldinger方法[1],局麻下经皮穿刺股动 脉成功后,立即用5F或6F Cobra导管插入双侧髂内动脉注入造影剂优维显或76%泛影葡胺, 证实有肿瘤血管供血于癌肿后即交替注入经生理盐水稀释之化疗药:丝裂霉素(MMC)10~20 mg/m2,长春新碱(VCR)1 mg/m2,顺铂(DDP)50 mg/m2;注入地塞米松10 mg,拔除 导管后立即压迫股动脉穿刺处10~15 min,局部加压包扎,并给予速尿20 mg,非那根25 mg ,胃复安30 mg,常规输液1 000~1 500 ml,卧床休息24 h,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抗感 染3 d。本组行双侧髂内动脉注药4例,双侧髂内并子宫动脉注药14例,闭孔动脉注药6例。 全部病例在介入治疗后7~10 d手术。

    2 结果

    本组24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在介入化疗后有不同程度改善,其具体表现在宫颈出 血减少、肿瘤缩小、宫颈变软、疼痛减轻。术中发现有7例患者癌周浸润呈纤维化改变。24 例患者术后标本切片检查,镜下可见癌细胞变性坏死,细胞核变性,胞浆凝固,间质炎细胞 浸润及纤维增生。介入化疗后副作用轻微,出现头痛、心慌伴白细胞下降1例(4%),恶心、 呕吐、纳差12例(50%),均未作特殊处理,症状均在3 d内消失。本组病例经3~22个月的随 访,无死亡病例,仅1例因粘连性肠梗阻再次入院。
, 百拇医药
    3 讨论

    介入化疗的优点是被化疗的靶器官定位性高,给药集中,药物到达肿瘤的浓度是周围静脉化 疗时的10~30倍,而副作用明显低于全身化疗。肿瘤被杀灭与接触药物的时间无关而与药物 的浓度有关。采用双侧髂内动脉加子宫动脉、闭孔动脉插管使肿瘤供血动脉内充满高浓度的 抗癌药,减少了术中播散与术后复发的机会,为有效的根治手术创造条件。

    丝裂霉素是细胞 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对增殖细胞各期包括G0期都有作用。VCR主要作用于M期,大剂量对S 期细胞有杀伤作用。DDP交叉联结补偿的DNA,从而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具有双功能的烷化剂 的作用,属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但在G1期最敏感[2]。这类药物作用强而迅 速,能很快杀灭癌细胞,在机体能耐受的毒性限度内,剂量增大1倍,其杀伤癌细胞的能力 可增大数倍至百倍。插管化疗时的瞬时高浓度对杀灭癌细胞极为有利。
, http://www.100md.com
    通过本组24例患者的介入化疗,我们认为宫颈癌术前介入化疗有以下优点:①局部浓度大大 高于血药浓度而毒副作用明显减轻。本组患者12例发生恶心、呕吐,但症状较轻,对症处理 后 症状3 d后自行消失。本组患者在介入结束时常规给予地塞米松10 mg注入血管,是否对减轻 毒 副作用有所帮助也值得考虑。②本法操作简便安全,全组无一例发生血肿及其他并发症。③ 近期疗效令人鼓舞,本组介入后临床症状均不同程度减轻或好转,出血减少、疼痛减轻、临 床检查肿瘤缩小宫颈变软。④与术前放疗相比可缩短住院时间,放疗常需4~6周,而本法介 入后7~10 d手术未见手术难度增加,也未增加手术并发症。⑤对于腔内放疗尚未开展地区 ,有效的介入化疗可为手术治疗创造条件。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有条件的医院,对于Ⅱ,Ⅲ期宫颈癌患者通过髂内动脉插管子宫动 脉或闭孔动脉给药,进行术前介入化疗是值得推广的好方法。其近期疗效满意,远期疗效有 待进一步总结研究。

    参考文献

    1,郭俊渊,主编.选择性血管造影术.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 86.76~77

    2,李 振,主编.恶性肿瘤的化学治疗与免疫治疗.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 4.88~119

    (收稿日期:2000-03-15),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