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江苏医药》 > 2000年第9期
编号:10207057
小儿中耳横纹肌肉瘤2例报告
http://www.100md.com 《江苏医药》 2000年第9期
     作者:李剑华 李正玉 徐亚萍 张守成 田崇峰

    单位:李剑华 李正玉 徐亚萍 张守成(221600 沛县人民医院);田崇峰(221600 沛县人民医院进修医生)

    关键词:

    江苏医药000943

    小儿横纹肌肉瘤(RMS)是儿童软组织肿瘤中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生长迅速,早期不易诊断,预后差。我院1998年1月~1998年9月收治2例原发于中耳的小儿葡萄状肉瘤(Bs),现报告如下。

    例1,女,8岁。右侧面瘫1月余,右耳闷、耳聋20天,耳内疼痛、流少量色黄味臭之粘性分泌物1周,时有头痛,无耳鸣、头晕。病理检查诊断为右外耳道息肉,以外耳道息肉、耳源性面瘫于1998年1月5日入院。体检:一般情况稍差,右侧周围性面瘫,右外耳道内被多个小葡萄状物充填,色灰红,质中等,有淡黄色粘性液体附着,味臭。全身表浅淋巴结未触及。右乳突梅氏位摄片见鼓窦乳突区有骨破坏,右乳突CT示乳突岩锥骨质部分破坏,气房模糊,部分密度增高,外耳道及中耳腔内有软组织阴影,其它检查均正常。初诊:右外耳道息肉、中耳胆脂瘤、耳源性面瘫,于同年1月10日在全身麻醉下拟行右乳突根治术,术中见外耳道、鼓窦及中耳腔内充满小葡萄状肿物,易出血,面神经骨管破坏,未见听小骨及鼓膜,部分乳突气房气化良好,无胆脂瘤组织,疑及RMS,改行乳突探查肿瘤切除术。病理诊断中耳Bs。最后诊断:右中耳RMSⅡ期。1月18日进行放疗。放疗总量为DT48Gy,放疗后暂时缓解,4个月后肿瘤复发死亡。
, 百拇医药
    例2,女,5岁。左耳痛5天,不伴发热,无耳聋、耳漏。体检:左外耳道内有小葡萄状、色灰红、质较硬的肿物生长。CT乳突冠位平扫示:左岩骨见不规则骨破坏,鼓窦、乳突小房、中耳腔、外耳道内均示软组织密度影,符合左岩骨、中耳、外耳道及乳突占位病变改变。病理检查:左耳Bs。1998年3月25日以左耳RMS入院。术前检查均正常。4月2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左乳突探查+肿瘤切除术,术中见外耳道、鼓窦、中耳腔内充满上述肿物,且向颅底生长,岩骨破坏。术后7天拆线出院。4月17日出现眼球内斜视,外展受限,检查左耳术腔内见肉芽状组织生长,有血性分泌物附着;核磁共振(MRI)示蝶骨大翼骨质破坏。给予放疗,DT总量达62Gy,症状明显好转,内斜视消失,无眼球活动障碍,左耳术腔内肿瘤组织完全消失,粘膜有白色伪膜生长。6月19日复诊,一般情况差,左耳术腔及耳道内长满上述肿瘤组织,眼球运动障碍,且伴头痛,再次放疗无效,9月25日死亡。

    讨论:本病病因尚未明确。依组织学改变,分为胚胎型RMS(ERMS),腺泡型RMS(ARMS),多型型RMS(PRMS)及葡萄状肉瘤(Bs)4个亚型。RMS原发部位与年龄和病理类型有关。PRMS主要发生于成年人,四肢多发;ERMS和Bs多发于儿童和婴儿,ERMS多发于头颈部和泌尿生殖系统,Bs多发于有腔器官之内,如中耳、鼻咽部、鼻窦、胆总管、泌尿系统等。据李蜀华报道118例RMS,头颈部占34例,其中中耳及乳突类17例,12例为Bs,均为10岁以下儿童。本文2例均为原发于中耳的Bs。
, 百拇医药
    RMS为中胚层恶性肿瘤,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但以头颈部多见。其症状因肿瘤发生的部位而不同,中耳和乳突肿瘤常见有耳漏、耳道肿物、耳痛、传导性耳聋,有的伴面瘫。而鼻咽、鼻腔、鼻窦病变可有鼻阻、流涕、眼球移位等,颅神经中多为面神经及舌下神经受累。由于本病发生部位不同,缺乏一个比较具体的临床特征,易造成误诊。我们认为婴幼儿中息肉样新生物在不能以炎症解释时,应考虑本病之可能,须作进一步检查,如CT、MRI,同时也可了解病灶的位置及侵犯范围,但确诊则依靠病理诊断。本病以综合治疗为主,即手术+放疗+化疗。

    RMS预后差,死亡原因可能由于该肿瘤早期向周围侵润,病人就诊较晚,多已失去彻底治疗的机会。特别是中耳及乳突的肿瘤早期发现困难,且容易向周围组织浸润,局部淋巴组织丰富而易发生转移,又由于耳部的特殊结构,难以彻底切除肿瘤,导致短期内复发。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有:①年龄;②原发部位;③病期。年龄越小,预后越差,原发部位在脑膜外周部位(耳、鼻)者预后差,确诊越早越好,病期短者生存率高些,晚期生存率低。, 百拇医药